当“性骚扰”成为流量密码:艺术还是消费?

贺生 2025-02-22 09:46:43

一部电视剧中,性骚扰情节竟成了主角遭遇的常态?《难哄》前9集里,女主角温以凡经历了6次性骚扰,从工作场所到街头巷尾,无处不在的威胁让观众看得心惊肉跳。更令人愤怒的是,这些桥段不仅没有引发反思,反而被包装成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这样的创作方式,究竟是对现实问题的真实还原,还是一种赤裸裸的情感消费?

在当下社会,性骚扰早已不是一个可以轻松谈论的话题。它背后承载的是女性长期遭受的不平等待遇、性别暴力以及权力不对等的社会结构。然而,《难哄》却将这一严肃议题变成了戏剧冲突的催化剂,甚至用夸张的情节制造话题热度。比如第9集中,女主在大街上遭遇暴露狂的场景,直接突破了观众的心理底线。这种毫无节制的内容输出,不仅让观剧体验大打折扣,更传递了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似乎性骚扰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受害者只能默默忍受。

面对争议,剧组选择删除部分争议镜头,但这并不能平息观众的不满。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个别镜头是否保留,而是整部剧对性骚扰情节的处理逻辑本身存在问题。创作者显然希望通过刻画这些桥段来吸引关注,但他们的表达方式却显得肤浅且功利。剧中女主温以凡面对接二连三的性骚扰时,表现出一种近乎“圣母式”的宽容态度,既没有明确反抗,也没有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隐忍和妥协。这样的角色设定,不仅缺乏现实依据,还可能误导观众,让人误以为性骚扰不过是生活中的小插曲,不必过于较真。

更为讽刺的是,这样的情节安排非但没有起到警醒作用,反而可能加剧社会对性骚扰受害者的污名化。试想,当一个女性在现实中勇敢站出来指控性骚扰时,如果公众脑海中浮现的是《难哄》中那些荒诞离奇的情节,他们是否会因此质疑受害者的动机?这正是文艺作品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所在——它们不仅仅是娱乐产品,更是塑造价值观的重要媒介。然而,《难哄》却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用猎奇和刺激换取点击率,最终伤害了观众的信任。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影视作品确实可以通过刻画敏感话题引发讨论,促进社会进步。但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平衡艺术表达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如果只是为了制造噱头而滥用性骚扰题材,那么这样的创作无疑是失败的。观众并不是拒绝直面现实,而是反感那种把痛苦当作商品贩卖的行为。正如许多网友所言,“我们不需要更多的受害者故事,我们需要的是改变现状的行动。”

事实上,《难哄》的争议不仅仅是个别剧集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生态的缩影。近年来,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涉及性别平等、职场歧视等话题。然而,其中不少作品却陷入了“形式大于内容”的陷阱,表面上关注女性权益,实际上却通过夸大矛盾或扭曲事实来博取眼球。这种做法不仅无法真正触动人心,还可能适得其反,引发更多负面情绪。

回到《难哄》本身,这部剧的失败提醒我们,创作者必须学会尊重观众的智慧和情感。无论是讲述爱情故事还是探讨社会问题,都应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性骚扰不是一种装饰性的元素,而是一个复杂且沉重的社会议题。只有当创作者能够以真诚的态度面对这些问题,并用负责任的方式呈现出来时,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和支持。

或许有人会说,影视剧只是虚构的艺术,何必如此苛责?但请记住,每一部作品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如果连文艺创作都无法正视性骚扰的危害,又怎能期待现实世界中的改变?《难哄》的争议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艺术可以大胆创新,但绝不能背离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否则,所谓的“爆款”,只会沦为一场短暂的喧嚣,留下一地鸡毛。

0 阅读:0

贺生

简介:关注社会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