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回归南关厢

双创一线 2022-07-21 10:23:00

我第一次在海宁考察硖石老城南关厢时,是在当时分管文化的副市长杨文华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一些老建筑和传统工艺技术的展示,根本没有想过,这块不大的土地上,浓缩了那么多硖石老城的文化记忆和历史风貌。随着时间的积累,我一次又一次走进这块难得一见的水乡风情味道十足的记忆空间,虽然这里留下的众多本该非常值得关注的岁月流逝中的痕迹早已经被人为整修后已经消失殆尽,使得整个街坊看去显得有些格外焕然一新的感觉,但我无权在这里指手画脚,还是让历史去说话,让岁月去再沉淀。如果世事平安,我们这代人总算给百年后的子孙们留下了一段值得回味的岁月留痕。

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甭管怎么样,今日的南关厢毕竟是当年镇区内仅存的一块文化记忆了,你在这块土地上再也找不出任何一块能够超越她的地块了。她流传有序、健康平安地活着传承下去,就是海宁市硖石老城历史风貌最真实的体现。这段街区虽然短,但历史街区的味道还是很不错的,她是延续海宁城市发展的特殊载体,她的存在,让我们的后人,一眼望去,总还能找到这历史街区清晰的发展脉络和典型的街巷格局。这就是研究明清时期江南水乡市镇建筑文化最佳的实物例证。

我在考察调研中,走访了一些还健在的原居民中的高龄老人,从他(她)们那里知道,由于早先历史原因和认识的贫乏,南关厢历史街区所处的环境曾遭遇过较大的人为破坏。特别是从相关资料上读到,在外地工作的陈宰先生1985年3月回硖石探望老母时,发现当地正在开展市政建设,拓展街道,就紧急向市政府领导呼吁:请求将大瑶桥至塘桥(含南关厢)一段街道、房屋,保留历史原貌。最终得到海宁市相关领导重视,在编制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时,南关厢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古街加以保留。1989年,南关厢被公布为海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开始动议南关厢历史街区保护与修缮规划。2006年6月公布为浙江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南关厢的涅槃重生的保护性修缮复原工程于2009年6月进场施工,相关责任部门还是非常重视施工质量的跟踪把控,严格遵守古建筑修缮工程注意事项:修旧如旧、仿古像古的工作流程,坚持不懈地努力在尽量不改变原有建筑的结构、风格,保持原有的环境风貌,经过四年多的精心塑造、复制、打磨,虽不敢说做得多么完美,总算于2012年岁末胜利竣工。

洛塘河,一条呵护先民生命的河流,我不知是否从唐宋到明清,几千年气息一脉相承,护佑着水边的后世子孙。但此时我却发现你显得有些憔悴、疲惫,不再丰盈。我明白,你也有流泪的时候,透过河边老柳垂坠下的万千枝条,看到水面上漂浮着的那一船花灯,让我觉得明月下这块圣洁的水乡风情是何等地令人心动。我在相关资料上已经发现,就在这段历史街区,从铺设的大石板街道和1977年疏浚市河时挖出不少唐宋遗迹和器物散件来看,这一带早在唐宋时期已经十分繁华,否则不可能留下这么多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从建筑风格和历史风貌保留了一些特殊的建筑记忆,真的不容易。沿着河岸仰望那座巨大的三孔静卧会源桥,它是否在威慑着河妖,确保这块土地的绝对安全。光影刻在水面上层层的皱纹里,就由着水面的涟漪去模拟,就由着纸上的诗文去追忆。我知道你真的太累了,你最深的牵挂,是这座曾经富甲一方的城市发生了无数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多少个如梦的春天,这块土地呈现着一片潮湿的厚重,采桑女在你的世界里浣纱,运粮船带来滚滚的人潮与财富。那时候,每一道水纹里都深藏着迷人的传说。流水,落花,流落在洛塘河畔星罗棋布的茶馆里、酒市中。无数个鲜活的故事,最终都被岁月打磨成石板上滑润的记忆。

目前我从相关渠道获悉,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院落尚有二十多座。而从这些院落、古宅里走出了中国著名文史学家吴其昌(1904-1944),家住南关厢122号是中国著名汉学家、红学家吴世昌(1908-1986),家住南关厢125号是著名眼科专家吴厚章(1909-2003),家住南关厢32号是中国著名电影艺术教育家沈嵩生(1911-1992),还有中国著名环境工程专家范纯一(1914-1979)等。

昨天上午我在市文旅公司办公室杨奕同志陪伴下,再次走进南关厢,看到越来越美的风景,以南关厢为轴心,左为西南湖街,右为沿洛塘河长廊为两翼的新格局。听陪同的人员告诉我,目前这个景区已经增添了“南关厢历史街区”牌坊和门楼、“红学馆”、“廊桥”;重建了“纱业公所(行宫)”、“南茶亭”;复原了“大瑶桥”、“会源桥遗址”。

我在海宁硖石的调研考察中,常常听到朋友和一些文化界的有识之士们在闲聊时提到,硖石这座古老的城镇,曾经有着怎样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人文积淀,独特的街巷格局、秀美的山水景色、繁盛的商贸市景、传统的风味餐饮、生动的民风习俗和迷人的硖川风情。老硖石的风貌、风俗、风尚、风韵,令人回味,使人沉醉。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座古城曾经的辉煌,再次连续上历史的根脉、传递出新的文化气息,让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再丰厚起来,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金钱双重标准共同协力而为的事业。急不得,更不能够慢下来。破坏一座古城的神韵与建筑之美也许在,执政者们一个错误的指令下达后不久,就能看到一个时代的消失,而且很多精美的结构及风貌会在时光的轮回中很快消失殆尽。一座像硖石这样古老的城市,她是文化的摇篮,也是这块土地上先民们思想文化最集中的创新地。只有把今天的一切努力建设的城市之根深深地扎根于这块优秀的历史文化土壤中,才能赋予这块有机更新的土地,更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文化品质,才能够最终塑造出这座两山夹一水的新海宁老硖石城巿良好的外部形象,展示出独具特色的城市个性。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它既有灵魂也有肌理,灵魂融合于肌理,文化彰显于风貌。当然,这个世界上任何一座有生命的城市都需要新陈代谢的功能,但是,我们希望这种代谢应当像细胞一样,是一种“有机”的更新。

我在多年的中国世界遗产研究、保护工作的同时,至今还担任着中国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的副会长。我所经历的一切,让我明白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处理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与人文、自然环境的协调,使持续发展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并与新时代的文化完美衔接,把城市文化推向新的高度。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我们既要保护历史文化,又要体现时代风貌,更要不断地突显这座城市的个性,这才是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最应该关注的焦点。

一个作家不挚爱生活,就没有深深的爱,就写不出深深的大美。发现美、表现美、认识美,爱美、懂美与美共生,才能清晰而深切地用那浓烈的眷恋之情贮满笔端,字里行间溢于言表地把平凡当成伟大来写,这才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美质的融合点。城市和人一样,消逝是人生的宿命。但是,有了怀念,消逝就不是绝对的。人用怀念挽留逝者的价值,证明自己与古往今来的一切都存在息息相关。城市也是如此。

我的心中无任在何季节,始终保留着一块春的气息,春者,生也。可以说,春之大德也是生生不息。正如朱自清先生文中写的那样:“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于是好雨也似能解人意一样,知道时令节气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无声,在遥看似有若无的树华草色中润泽了天地万物。朝飞暮卷,云霞翠轩,两丝风片,烟波浩渺,满船灯彩。一夜之间,杨柳枝头萌发出了淡淡的生意,又几日碧玉妆满树、万条绿丝绦随风而摆,这是春风的天机妙手,从有着好生之德的上天那里饱蘸生机,洒向人间,涂抹出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世界。这一天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眼里这座古老城镇的最终回归指日可待了。

我为什么会这样大胆地唱这首歌?因为我对杭嘉湖平原上的这座文化经贸重镇,有过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它不仅仅有辉煌的历史和繁盛的过去。今天海宁市的各方面工作也还是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进展,在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不断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本届政府的领导班子,在市委、市政府坚强明智的选择下,在引领整个城市的“有机更新”摆兵布阵中,能够接受、借鉴全国其他地区、城市的老套路,坚决摆脱模仿雷同、千城一面的发展怪圈,在深挖历史文化的同时,创建属于他们自己的、具有良好人文、生态、独具地域特色的新海宁老硖石。这是可喜的,也是值得祝贺和鼓励的,让我们为硖石美好的未来期待!

说真心话,我心中的硖石未来应该从整体上看去,就是一部凝固的音乐,唯有硖石最配这顶皇冠。无论你从历史上哪个朝代,还是近现代文化巨匠的诞生,她都具备了这个城市独有的魅力所在。我这两天特地拜访了市城投集团文旅公司的於丰董事长,我俩近一个小时的交流,我从他那里知道了许多新鲜思路和未来的梦想。这是一位非常年轻而又帅气的公司负责人,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整个交谈中他详细地从硖石景区目前总体规划面积上,为我一步步展开画面,让我立体地感觉到其核心区涵盖中心城区中的“一岛两山三街区”,即中丝三厂,东西山,南关厢、干河街和横头街,总投资约25亿元的项目,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我从他们提供的相关资料和数据上看到了,未来那些独具风格、神采飞扬的建筑精品,一定会吸引路人驻足凝视,流连忘返,犹如品尝一杯香茗、聆听一首名曲,得到精神上难以言喻的享受。这些立体的建筑就是一部部凝固的音乐。这种作品一俟定稿问世,自然难作拆装修改。设计者用朴素平静的心灵,自然而然地设计。《道德经》里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老师首先是大地,最终归于自然。大地朴素而生万物,卑下而养育众生。世间只有人做过不自然的事,大地从来不搞不自然的名堂。我一直认为朴素就是定力,是耐力,是恒心。也可以说大美隐内,不求外露。此处之“隐”与“稳”字接近,做一切事,急不得。肚子有货,心里有数,不必借助各种花样。此态近于平静,朴素和平静本是孪生兄弟。它们都是美的化身。

在这里我还必须提醒我们的决策者们,在做最后冲刺的时候,必须搞清楚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文化基因,还应该更像酿酒所需的酵母。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支持着生命体的基本构造和性能,但是当一个具有某一相同基因的生命种族消亡了,基因也随之消亡。酵母则不然,可以在任何时候,只要有适合的环境条件诱发,就会产生新的反应,从而生发出新的物种。文化传统正如酵母,不管文化传统的创造者是否已经消亡,它都会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重新变得活跃起来。比如,古希腊人早已消亡,但其民族文化至今仍影响着世界,孔子离开我们2000多年,但他的思想依然传承千秋万代。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怕,早年的旧城改造,把我们的一些好建筑、好街坊都人为地破坏了,但曾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众多文化名流、科学巨匠,他们的根脉还深埋在脚下这块厚土里,只要我们真心地去挖屈、去保护、去研究、培养成、去呵护,未来这些根脉还会长出新的树苗只要我们诚心地去关爱、去浇水、去培育,让它们在新的文化环境里茁壮成长,岁月一定会把它们培养成新的参天大树。这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再也不能干蠢事了,那样,大自然真的会动怒的。

(作者:丹青,中国报道网双创中国栏目专栏作家)

0 阅读:26

双创一线

简介:聆听双创声音,讲好双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