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残酷的思考》
战争,那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为血腥、最为残酷的篇章,每一次爆发都如同一把利刃,无情地划破和平的画卷,留下的是满目疮痍与无尽伤痛。
当战鼓擂响,硝烟弥漫,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横尸遍野的惨烈景象。无数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他们或是身经百战的士兵,怀揣着对家国的忠诚奔赴战场,却最终倒在了冰冷的土地上;或是无辜的平民百姓,本过着平淡的日子,却因战争的肆虐而家破人亡。那堆积如山的尸体,有的还保持着生前挣扎的姿态,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战争的罪恶。
战争不仅夺走了生命,还摧毁了人们的家园。曾经宁静祥和的村落、繁华热闹的城镇,在战火的洗礼下,变成了一片废墟。房屋被炸毁,只剩下残垣断壁在风中摇摇欲坠;街道上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到处是破碎的瓦砾和被丢弃的物品。百姓们流离失所,被迫踏上逃亡之路,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住所,也失去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只能在惶恐与饥饿中艰难求生。
除了物质层面的破坏,战争对人们的心灵造成的创伤更是难以估量。那些经历过战争的幸存者,往往会被噩梦缠身,亲眼目睹的血腥杀戮、亲耳听到的凄惨哀嚎,都如同恶魔一般,在他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许多人因此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变得孤僻、沉默寡言,甚至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而且,战争还会撕裂亲情、友情与爱情,让人与人之间原本紧密的联系变得脆弱不堪,亲人们被迫分离,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聚,那种揪心的痛苦是和平年代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再者,战争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经济崩溃是常见的后果之一,大量的劳动力被投入到战争中,农田荒芜,工厂停产,商业停滞不前,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同时,战争还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道德观念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模糊不清,抢劫、偷盗等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人们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
回顾历史上的诸多战争,无论是古代的诸侯争霸、王朝更迭之战,还是近现代的世界大战,它们都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战争的残酷警示着我们,和平是多么的珍贵,我们应当竭尽全力去维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全人类的文明素质,让战争的硝烟永远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再重现。因为只有和平,才能让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齐攻莒之战】周定王十一年(公元前596年),齐军进攻莒国(今山东莒县)的作战。春秋中期,莒国自恃亲晋,拒不事奉其北邻强国齐及东邻鲁国。二年,鲁取莒向邑(参见《鲁攻莒向之战》条)。九年,齐、鲁联合攻莒(参见《齐鲁攻莒之战》条)。十一年春,莒再度遭到齐军的进攻。
【楚攻宋商丘之战】周定王十一年(公元前596年),楚军围攻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的作战。十年冬,楚军北上攻萧(参见《楚灭萧之战》条)时,宋曾与蔡发兵救萧。楚灭萧后,遂于次年夏发兵入宋,围攻宋都商丘,不克而还。
【赤狄攻晋清邑之战】 周定王十一年(公元前596年),赤狄军队进攻晋国西南部清邑(又作清源邑,今山西稷山东南)地区的作战。赤狄是古狄人的一支,春秋初期活动在今山西长治一带,后逐渐壮大,并开始对一些中原诸侯国进行攻掠。此时晋、楚为争夺中原郑、宋、陈等国,正展开激烈的较量。邲之战中楚败晋后,晋中军佐将先穀归国,恐遭处罚,图谋作乱。十一年秋,先榖暗中联络位于晋东北的赤狄发兵攻晋。赤狄军遂攻入晋东部地区,继而长驱直入,进至晋西南部的清邑,被晋军击败。同年冬,晋景公杀先榖,灭其族。
【晋攻郑北之战】 周定王十一年(公元前596年),晋景公率军进攻郑国北部(今河南中部偏北),阻遏楚军北进的作战。十年春,楚庄王欲称霸中原率军队北上,进攻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国,迫郑称臣。六月,攻郑楚军在郑地邲重创救郑晋军(参见《楚攻郑新郑之战》、《邲之战》条)。十一年夏,为遏制楚国势力北上,晋景公亲率晋军南下,进攻已归附于楚的郑国。晋军击败郑北部边地守军,攻入郑地。晋景公为震慑郑人,迫其屈服,在郑地举行阅兵式后撤军。
【楚围宋商丘之战】 周定王十二年至十三年(公元前595年一前594年),军围攻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的作战。春秋中期,宋国是位于中原东部的中等实力的诸侯国。周顷王二年(前617年)冬,觊觎中原诸侯盟主宝座的楚穆王率楚军及陈、郑、蔡三国军队,进攻追随于晋的宋国,迫宋向楚屈服。至周定王十二年,楚国已从晋国手中夺取了对中原南部及中部部分地区的控制权。同年夏,楚庄王为进一步扩张势力,,命申舟与公子冯分别出使齐国和晋国。
申舟赴齐,途经宋国时未向宋通报借道。宋大夫华元遂以申舟对宋失礼为由,将其俘杀。楚庄王对宋国支持晋国早有怨恨,申舟被杀,其更加愤怒,遂于九月亲率大军北上,围攻宋都商丘。次年春,宋文公遣使赴晋求援。晋因邲之战受挫于楚不久,心有余悸,不敢发兵救宋。至五月,被围困达9个月之久的商丘城内粮草断绝,已出现易子而食,析骸以炊的惨状。宋文公被迫派华元出城,赴楚军中求和。楚庄王同意宋之请求,下令退兵30里,与宋和。至此,楚国夺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晋灭赤狄潞氏之战】 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晋大夫荀林父率军攻灭赤狄潞氏(今山西潞城东北一带)的作战。潞氏为古赤狄部族的一支。周定王十三年,潞氏执政大臣酆舒作乱,杀死潞氏国君的夫人,并弄伤潞君的眼睛。潞君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景公闻其姐被杀,极为气愤,遂于六月遣大夫荀林父领兵攻打潞氏之狄,在曲梁(今山西沁县西南)击败潞氏军队,继而攻灭潞氏。酆舒逃往卫国(今河南北部一带),后被卫人押送至晋,为晋人所杀。
【晋灭赤狄甲氏留吁铎辰之战】 周定王十四年(公元前593年),晋大夫士会奉命率军相继攻灭甲氏、留吁(今山西屯留北及南)和铎辰(今山西长治东)三个赤狄分支的作战。春秋中期,以今山西长治一带为主要活动地域的赤狄分为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若干个支族。随着赤狄势力的逐渐壮大,地处今山西中部、南部、河南西北部及河北西南部的晋国与赤狄的矛盾日趋尖锐。晋景公继位后,为根除赤狄之患,于十三年六月,遣大夫荀林父领兵攻灭潞氏之狄。十四年春,景公再派大夫士会率军向东北挺进,先后攻灭甲氏、留吁两支赤狄。随后,士会转兵东南,攻灭生活在今山西长治东的铎辰。晋军撤兵后,将俘获的狄人献予周王。赤狄遭此重创,实力锐减,失去与中原诸侯抗衡的能力。
【晋卫攻齐阳谷之战】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591年),晋景公、卫太子臧率领晋、卫联军进攻齐国西南阳谷地区的作战。春秋中期,至十四年,楚国已通过外交手段及武力征伐,控制了中原大部分地区,使晋国的霸权跌落。十五年春,晋景公为联合诸侯以对付来自楚国的严重威胁,决定召集齐、鲁、卫、曹等国国君举行盟会。奉命赴齐邀请齐顷公出席盟会的晋大夫都克因驼背而遭到齐顷公之母的讥笑。郤克归国后,请求领兵攻齐。
同年夏,晋景公与鲁、卫、曹、邾之君在晋邑断道(今山西沁县东南)举行盟会。齐顷公因对郤克失礼,恐遭惩罚,遂派大夫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代替其赴会。晋景公怒于齐顷公不听号令,怠慢盟会,遂拒绝齐使与会,并拘捕晏弱、蔡朝、南郭偃,以羞辱齐国。十六年春,为惩罚叛逆,震慑诸侯,晋景公领兵会同卫国太子藏所率卫军东进攻齐,兵至齐西南部的阳谷。齐虽为东方强国,但其实力仍无法与晋匹敌。面对晋、卫联军的强大攻势,齐国被迫求和。晋景公同意齐之请求,并与齐顷公在齐地缯举行盟会。齐顷公遣公子强赴晋作人质。晋、卫联军撤走。
【鲁攻杞南之战】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591年)鲁宣公率军进攻杞国南部(今山东安丘附近)的作战。春秋时期,位于今山东中南部的鲁国是中等实力的诸侯国。其东北方的杞国则是小诸侯国。十六年春,鲁宣公为扩充鲁国的势力,领兵进攻杞国,不久撤走。
【周攻茅戎之战】周定王十七年(公元前590年),周王室贵族刘康公率领周军进攻茅戎(今山西平陆一带)的作战。春秋时期,在周地附近生活着一些戎人部族,茅戎即是其中一支。周匡王三年(前610年),周大夫甘歇率军南下,在邲垂(今河南洛阳南)击败戎军。周、戎自此交恶。周定王十七年春,晋国大夫瑕嘉(即詹嘉)奉晋景公之命,在周、戎之间斡旋,终使二者重归于好。此后不久,王室贵族刘康公企图乘戎对周疏于防备之机再败戎人,遂不顾周大夫叔服的竭力劝阻,率周军西进,攻打生活在今山西平陆一带的茅戎。同年三月:刘康公所率周军被茅戎的徐吾氏部族击败。
【齐攻鲁龙之战】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589年)齐顷公率军南下攻占鲁国龙邑(又作隆,今山东泰安东南),继而击败卫国军队的作战。春秋初期,晋国取代齐国成为中原的霸主。原追随于齐的中原诸侯遂转而附晋。位于齐西南方中等实力的鲁国亦自恃投靠于晋,不再事齐,齐、鲁因此失和。后,晋之宿敌江汉流域强国楚国不断发兵北犯,从晋手中夺取了对中原中、南部地区的控制权,使晋的中原霸权跌落。
十六年春,晋景公会同卫国加兵于齐,迫使齐顷公向晋求和,晋、齐复重归于好。鲁国鉴于晋、齐和,惧怕齐国出兵攻鲁,而晋会袖手旁观,遂于同年夏遣使赴楚,建议其发兵攻齐。当时,楚国正试图拉拢齐国,并无攻齐之意。不久,楚庄王病故,楚遂以其有丧事为由回绝了鲁国的请求。鲁遭楚拒绝后,深恐受到齐国的报复,遂于十七年春制定丘甲制度,以增加军赋。冬,鲁成公授权大夫藏孙许(即藏官叔)负责训练军队,修缮城郭,以加强战备。
十八年春齐顷公果然率大军南下攻占鲁北部的龙邑,继而南进至巢丘。当时,鲁与其西方邻国卫国关系友善。卫穆公闻悉齐军攻鲁,急遣大夫孙良夫、石稷、宁向、向禽领兵东进攻齐救鲁。齐顷公得知卫军攻齐,遂领兵西进迎击。进入齐境不久的卫军慑于齐军实力强大,仓促回徽。齐军尾追卫军至卫东部边地新筑(今河北魏县南)击败卫军。鲁、卫两国被迫向晋国求援。晋景公命新任主政卿郤克领兵会同鲁、卫等国军队攻齐,导致晋、六鞍之战(参见《鞍之战》条)。
齐晋鞍之战】 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589年),晋卿郤克率领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在齐地鞍(今济南西北)击败齐军,迫齐背楚从晋的作战。十八年春,齐国乘晋国霸业中衰之际,出兵南下攻打鲁国,继而击败卫国援鲁之军(参见《齐攻鲁龙之战》条)。面对齐军强大的攻势,鲁、卫两国告急于晋。当时,晋之宿敌楚国已从晋国手中夺取了对中原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正努力施展拉拢齐国的外交手段,以进一步消弱中原地区抗楚的势力。
晋景公深知,齐若被楚接近,必将对晋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为惩戒叛逆,震慑诸侯,复兴霸业,晋景公命中军元帅郤克率上、中、下三军战车800乘,会同鲁、卫、曹及狄人的军队进攻由齐顷公率领的滞留在卫国的齐军。顷公闻讯,令齐军避开诸侯联军的锋芒,迅速东撤。六月十六日,联军尾随齐军至齐西南部的靡笄山(今济南千佛山)下。齐顷公下令停止撤退,并遣使向郤克挑战。次日晨,双方在鞍列阵。
求胜心切的齐顷公自恃齐军勇猛,遂马不披甲,催动其所乘战车,率先向晋联军冲击。两军展开激战。郤克及其战车御手解张虽身负箭伤,仍与车右郑丘缓相互激励,坚持指挥战斗。解张一手挽缰,一手击鼓,带领军队向齐军猛攻,大败齐军。晋联军乘胜追击,继续东进,经丘舆北上,攻打齐都临淄西南方的马陉(今山东淄博东南),进而威胁临淄。齐顷公被迫遣使向郤克求和。七月,晋、齐两国在爱娄(又作袁娄,今山东淄博临淄西)和,齐复屈从于晋。此役,晋军指挥果断,临危不乱,大败恃勇轻敌的齐顷公,迫齐与晋结盟,解除了与楚争霸的侧后之忧.
【楚攻卫鲁之战】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589年),楚令尹子重率军进攻卫国(今河南北部一带)、鲁国(今山东南部)的作战。六月,晋联军在齐地鞍大败齐军,迫使齐国求和从晋(参见《齐晋鞍之战》条)。继位不久的楚共王获悉齐国战败,即遣令尹子重(即公子婴齐)率楚军倾巢而出,北上救齐,借以巩固和发展其在中原的霸业。冬,楚军攻入卫国,继而挥师东进入鲁,击败蜀邑(今山东泰安西)守军,进抵阳桥(今山东泰安西北)。鲁国无力抗击强大的楚军,鲁成公遂遣大夫仲孙蔑(即孟献子)赴楚军中,以送楚木工、缝工、织工各100名,以及成公之子作人质为条件,请求和。子重应许。十一月,子重与鲁、蔡、许三国国君及齐、秦、卫、陈、宋、郑六国公子大夫在蜀邑盟会,将楚之霸业推向高峰。
【郑晋丘舆之战】 周定王十九年(公元前 588年)郑公子偃指挥郑军在郑东部边地丘舆击败来犯晋联军的作战。十九年春,晋国为从楚国手中夺回对郑国(今河南中部)的控制权,晋景公抓住鞍之战大败齐的有利时机,亲率晋军及鲁、宋、卫、曹四国军队攻郑,取道郑地伯牛攻入郑东部地区。郑公子偃奉郑襄公之命领兵抗击来犯之敌。公子偃指挥郑军在酆设伏,伺机攻敌。晋联军中埋伏,仓皇应战,在附近的丘舆被郑军击败。
【郑攻许之战】周定王十九年(公元前588年),郑大夫子良率郑军进攻许国(今河南许昌东)的作战。春秋初期,位于中原腹地的郑国一度强盛。周桓王八年(前712年),郑军攻占许都,将实力弱小的许作为郑之附庸国。春秋中期,郑实力转衰,逐渐被江汉流域强国楚国控制。长期受制于郑的许国因此叛郑,转而附楚:周定王十九年夏,郑大夫子良奉命率军南下攻许,郑军攻占许国部分田地后撤兵。
【鲁攻棘之战】周定王十九年(公元前588年),鲁大夫叔孙侨如率军进攻鲁叛邑棘(今山东肥城东南)的作战。春秋时期,位于今山东西南部的鲁国是中等实力的诸侯国。十九年,鲁北部边邑棘叛鲁,并控制了棘附近地区。鲁大夫叔孙侨如奉成公之命领兵北上平叛。鲁军围攻棘邑不克,遂攻占汶阳(今山东汶河以北,泰安西南一带)一带后撤兵。
【晋卫攻赤狄之战】周定王十九年(公元前588年),晋卿郤克、卫大夫孙良夫率领晋、卫联军进攻赤狄昝如(今河南安阳西)的作战。春秋中期,生活在今山西长治一带赤狄诸部的势力逐渐壮大,并不断攻扰晋、卫等中原诸侯国。十三、十四年,为彻底根除赤狄之患,晋景公两度发兵攻打赤狄,先后攻灭潞氏,甲氏、留吁、铎辰4个赤狄支族(参见《晋灭赤狄甲氏留吁铎辰之战》条)。十九年秋,晋景公为消灭赤狄余部咎如,命晋卿郤克会同卫大夫孙良夫领兵击之。失去民心的唐咎如统治者溃败而逃。
【晋攻郑汜祭之战】周定王二十年(公元前587年),在晋楚争霸战争中,晋大夫栾书率军进攻郑国汜(今河南荥阳西北)祭(今郑州北)的作战。十九年春郑国击败以晋国为首的来犯的诸侯联军后,于同年夏出兵攻占东南邻国许国(今河南许昌东)的部分领地。二十年冬,郑襄公又命大夫公孙申领兵入许,许军奋起反击,在展陂(今河南许昌北)击败郑军。郑襄公闻讯:亲自率军攻许,夺取银任、泠敦(皆在今河南许昌境)的许田。致力于振兴晋国霸业的晋景公认为,此时出兵攻郑既可对郑施加压力,迫其叛楚从晋,又可拉扰许国促其叛楚,可谓一举两得,遂遣大夫栾书率军南下攻郑救许。晋军侵入郑北部地区,击败当地守军,先后攻占汜、祭2邑后撤走。
【鲁灭邮之战】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鲁军攻灭郫国(今山东郯城东北)之战。春秋中期,位于今山东东南部的郫国,长期依附于鲁国。元年春,鲁成公为扩允势力,发兵向东南进军,攻打郫国。实力弱小的哪军无力抵御鲁军进攻,遂亡于鲁。
【晋卫郑等攻宋之战】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晋、卫、郑三国及伊洛、陆浑、蛮氏之戎的联军进攻宋国(今河南东部一带)的作战。周定王十九年(前588年)、二十年,位于中原腹地的郑国连续两次发兵侵占其东南邻国许国(今河南许昌东)的土地。当时,郑、许两国均依附于楚国。故许灵公率先赴楚,状告郑伯,并在楚共王面前与郑悼公争讼获胜。恼羞成怒的郑悼公归国后,决定投靠楚之宿敌晋国,派郑公子偃赴晋求和。
晋景公即遣大夫赵同与郑悼公在晋地垂棘(今山西潞城北)举行盟会,两国正式和。冬,致力于重振昔日霸业的晋景公因郑归顺晋,遂召集齐、鲁、宋、郑、卫曹、邾、杞八国国君在郑邑虫牢(今河南封丘北)盟会借以维持晋在争霸中的地位。会后不久,晋景公欲再会诸侯,遂遣使通告宋、郑等国。当时,晋、楚两强势均力敌。宋共公深恐诸侯再度会盟会激怒楚国,祸及宋国,遂以内乱为由,回绝了晋国的邀请。晋景公对宋此举极为恼火,遂于次年(即周简王元年)春,命大夫伯宗、夏阳说领兵会同卫、郑两国及伊洛、陆浑、蛮氏之戎的军队进攻宋国。联军入宋后,遭到宋军顽强抵抗,无功而返。
【鲁攻宋之战】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秋,鲁大夫仲孙蔑、叔孙侨如率军进攻宋国东北部(今河南东部一带偏东北)地区的作战。元年春,晋率诸侯攻宋不克。同年秋,为制服宋国,晋景公命宋东北邻国鲁国出兵攻宋。鲁成公受命后,即令大夫仲孙蔑、叔孙侨如领兵攻入宋东北部地区。宋军对来犯鲁军进行反击,迫其无功而还。
【晋救郑攻蔡之战】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晋中军主帅栾书率军救援遭楚军进攻的郑国(今河南中部),继而攻打蔡国(今河南上蔡西南)的作战。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年)夏,追随于楚国的郑、许两国发生领土纠纷,郑悼公被楚共王判为败诉。郑国转而投靠楚之宿敌晋国。周简王元年秋,楚为夺回对郑国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的控制权,楚共王遭令尹子重领兵北上攻郑。郑被迫向晋求援。冬,晋景公命中军主帅栾书率晋六军南下救郑。
晋、楚两军遇于郑西南边邑绕角(今河南鲁山东南)。子重鉴于楚军寡不敌众,不战而退。晋军随即挥师南下,攻入亲附于楚的蔡国。视蔡为楚北方门户的楚共王急命大夫公子申、公子成率楚北部申(今河南南阳北)、息(今河南息县)两县守军进抵蔡西部的桑隧(今河南确山东),准备迎击晋军。晋将赵同、赵武主张进攻救蔡楚军,而荀首、士燮、韩厥等人鉴于楚军已严阵以待而晋军劳师远出日久,士卒疲惫,栾书建议撤兵。栾书遂采纳荀首等人建议,领兵回国。
【吴攻郊之战】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吴军进攻郯国(今山东郯城北)的作战。吴国是西周时期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受封建立的国家,都于蕃篱(今江苏无锡东南梅里)。春秋中后期,吴国国力渐强并开始向外扩张。二年春,吴王寿梦发兵攻打其西北方的小国郯国。在军事压力下,郯向吴求和。
【郑楚氾之战】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郑大夫共仲、侯羽率军在诸侯联军的支持下,于郑国汜邑(南氾,今河南襄城)击败楚军的作战。元年秋,楚国发兵北上攻打郑国,企图夺取对郑的控制权。晋国发兵南下救郑,楚遂撤军。次年秋,楚共王再遣令尹子重领兵北上攻郑,进抵郑西南部的汜邑。晋景公闻讯,亲率晋军会同宋、齐、卫、曹、莒、杞、邾、鲁八国国君领兵救郑。在诸侯联军支持下,郑成公命大夫共仲、侯羽率郑军南下对氾邑楚军发起攻击,进而将楚军包围。子重被迫率军突围南逃。郑军俘获楚郧公钟仪,将其献予晋国。晋景公与诸侯在卫国马陵邑(今河北大名东)盟会后撤军
【吴攻楚巢徐州来之战】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吴军进攻楚国(今湖北大部、河南南部)巢国(今安徽巢湖东北)徐国(今江苏泗洪东南)州来国(今安徽凤台)的作战。春秋中期,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吴国国力渐强。当时,晋、楚两国为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正展开激烈的较量。二年,晋景公为联合吴国,牵制、削弱楚国,采纳逃亡在晋的楚大夫申公巫臣的建议,遭其赴吴游说寿梦联晋抗楚,并教授吴军使用战车及布阵之法。随后,吴王寿梦先后发兵攻打楚及依附于楚的巢国、徐国。同年秋,吴军又攻入州来国的都城。楚将子重、子反迫于吴军所扰,一年内七次领兵出征,苦不堪言。吴国通过武力征伐,将原归附于楚的东方蛮夷纳入其势力范围。吴因此国力大增并开始了与中原各国的密切交往。
【晋攻蔡楚之战】 周简王三年(公元前583年),晋中军主帅栾书率晋军进攻蔡国(今河南上蔡西南)、国北部(今河南南部)的作战。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年),晋、楚两国在争夺对中原腹地控制权的斗争中因郑国转而投靠晋国,使楚国北上锐气受挫。周简王三年春,为巩固晋国在争霸中的地位,遏制楚国势力北上,晋景公再命栾书领兵南下进攻亲附于楚的蔡国,击败蔡军,继而攻入楚国北部边地,击溃当地守军,俘获楚大夫申骊后撤兵。此间,郑成公亲率郑军南下,欲会战挝壴同晋军共同行动。郑军途经郑东南邻国许国都城许(河南许昌北)附近时,趁其无备,对许城东门发起攻击
【晋齐鲁邾攻郊之战】 周简王三年(公元前58俘获甚众。年),晋大夫士燮率晋、齐、鲁、邾联军进攻郯国(今山东郯城北)的作战。位于今山东东南部的郯国是西周时期封建的小诸侯国。春秋中晚期,南方吴国日渐强盛并于二年春,发兵北上攻郯,迫其从吴。三年冬,晋景公因郯背晋从吴,遂令大夫士燮领兵会同鲁、齐、邾军队攻郯。弱小的郯国被迫与晋、齐、鲁等国和。
【晋攻郑之战】周简王四年(公元前582年),晋中军主帅栾书率军进攻郑国(今河南中部)的作战。周定王十六年(前591年),晋国乘楚君新丧,共王初立,楚尚无暇它顾之机,通过攻齐击郑等手段,重新将宋、卫等国集结在它的旗帜下,并两度挫败楚军收复对中原腹地控制权的企图。楚共王遂对郑改施怀柔政策,于周简王四年春,赠予郑大量财物,以诱其附楚。
不久,郑成公前往楚地邓(今湖北襄樊西北)与楚公子成相会,以示与楚修好。同年秋,郑成公又赴晋拜见晋景公。景公怒其与楚交好,将其扣押。随后,景公命栾书领兵南下攻郑。楚共王闻讯,遣令尹子重率军北上攻打位于郑东南方追随于晋的陈国(今河南淮阳),以救援郑国。晋景公鉴于晋国在与楚国长期争霸的过程中消耗严重,且双方一时难分高下,为维护晋在中原地区的既得利益欲与楚暂时媾和。为此,晋主动从郑撤军,并释放被俘在晋的楚郧公钟仪,以示和解之意。
【楚攻莒之战】周简王四年(公元前582年),楚军进攻菖国(今山东莒县)的作战。四年,晋中军主帅栾领兵攻郑。楚共王即命令尹子重率军北上进攻晋之与国陈国,以救援郑国。冬,子重又移兵围攻莒国东南部的渠丘邑(今山东莒县城东南)。渠丘城墙年久失修,损坏严重,无法抵御楚军进攻。城中民众遂弃城逃往都城莒。楚军随即攻占渠丘。楚大夫公子平在战斗中被莒军俘获,子重以归还莒国战俘为条件要求莒人保全其性命。莒人未允,杀公子平。盛怒之下,子重率军进围莒城。莒因长期疏于战备,致使城墙毁坏,无法防御楚军的进攻,城中民众纷纷出逃,莒都失陷。楚军乘胜攻克莒北部边邑郓(即运邑,今山东沂水东北)后撤兵
【郑攻许都之战】 周简王四年(公元前582年),郑军进攻许国都城许(今河南许昌东)的作战。四年秋,郑成公赴晋拜见晋景公,景公怒其亲楚,将其扣押,并发兵攻郑。冬,郑为促使晋早日释放成公,采纳郑大夫公孙申的建议,出兵围攻郑东南邻国许国都城许,借以向晋显示郑虽无君亦可行大事。果然,晋于次年送郑君归国。
【六国攻郑之战】周简王五年(公元前581年),晋齐、宋、鲁、卫、曹联军进攻郑国(今河南中部)的作战。四年秋,晋景公乘郑成公赴晋之机,将其扣押,以惩罚其暗中通好楚国,并加兵于郑。次年夏,郑国立成公之子髡顽为新君。晋卿栾书鉴于郑另立新君,晋扣押郑成公已无法挟制郑国,遂建议景公发兵攻郑,迫其从晋晋景公听从栾书建议,出兵会同齐、宋、鲁、卫、曹五国军队进攻郑国。在重兵压境下,郑大夫子罕奉顽之命赴晋求和,并将郑襄公宗庙里的钟献子晋国。晋同意郑的请求,诸侯罢兵。不久,郑成公获释归国。
【晋与白狄交刚之战】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晋国军队在晋地交刚(今山西县南)击败白狄军队的作战。春秋时期,自狄是生活在今陕西中部、北部一带的一支狄人部族。四年,白狄曾与东进扩张的秦国合兵,攻打晋西部地区。七年夏,晋、楚两国因争夺中原难决胜负,遂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盟会和。此时,与晋关系不睦的秦国指使白狄出兵东进,再次攻入晋西部地区。秋,晋厉公发兵西进,在晋西北部交刚击败白狄。
【郑继攻许之战】周简王九年(公元前577年),郑国发兵攻打许国(今河南许昌东)的作战。周定王十九年(前588年),位于中原腹地的郑国发兵南下攻占其东南邻国许国的部分田地。当时,郑、许两国均追随于楚。二十一年,许、郑两国国君先后赴楚,请楚共王裁决两国土地纠纷。共王判定郑国败诉,郑遂叛楚,转而投靠楚之宿敌晋国。周简王九年秋,为报复许国,郑大夫公子喜率军南下攻许,败于许军。随后,郑成公亲率大军再度攻许,击败许军,攻入许都外城。面临亡国之危的许国被迫向郑求和,并承认周定王十九年郑所占许之土地为郑所有。郑成公接受许之请求,与其和后率军归国。慑于郑国威胁,次年,许向楚请求迁都至楚境内。不久,楚公子申奉共王之命南迁许都至叶(今河南叶县南),许遂沦为楚之附庸国,其旧地被郑国占领。
【楚攻郑卫暴隧首止之战】周简王十年(公元前576年),楚共王率楚军进攻郑国暴隧(今河南原阳西南)、卫国首止(今河南睢县东)的作战。七年夏,晋国与楚国正式媾和。十年夏,觊觎中原霸权的楚共王背弃晋、楚之盟,亲率大军北上攻打晋之与国郑国。楚军击败郑军,进至郑北部的暴隧。随后,楚军挥师东进,攻入晋之另一与国卫国,兵至卫地首止后撤兵。为报复楚军攻郑,自恃依靠于强晋的郑国,在楚军撤走后不久,发兵南下攻楚。郑军在大夫公子喜的率领下侵入楚境,击败楚北部边地守军,攻陷楚新石邑(今河南叶县)后撤走。
【郑宋沟陵之战】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郑大夫公子喜率军在宋地沟陵(今河南宁陵南)击败宋军的作战。十年,楚国首先背弃与晋国缔结的和约,出兵攻打亲附于晋的郑国、卫国(参见《楚攻郑卫暴隧首止之战》条)。次年春,楚共王为夺取对郑国的控制权,又率大军进驻楚北部边邑武城(今河南南阳北),作出即将攻郑之势。同时,共王遣大夫公子成赴郑,以楚北部汝阴(今河南郏县、叶县之间)之田贿赂郑成公,诱其叛晋从楚。在楚国的恩威并施之下,郑成公遣大夫子驷赴武城拜见楚共王,与楚结盟。夏,投靠楚不久的郑国即发兵东进攻打晋之与国宋国。
郑军在郑将公子喜的率领下进逼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宋平公急命大夫将钮、乐惧领兵西进迎击郑军。宋、郑两军在宋西部的为陂交战,郑军受挫。初战告捷的宋军退至夫渠后,对郑军未加防范。郑军虽首战失利,但公子喜仍坚持率军东进,对夫渠宋军发动突袭。毫无防备的宋军受到突如其来的打击,仓皇而逃,最终在沟陵被郑军击溃,将钼、乐惧被俘。
【诸侯联军攻郑陈蔡之战】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 年),晋、齐、鲁、卫、宋、邾等联军进攻附楚的郑国(今河南中部)陈国(今河南淮阳)蔡国(今河南上蔡西南)的作战。周简王十一年夏,晋军在郑地鄢陵重创楚师(参见《鄢陵之战》条)。秋,晋厉公挟胜楚余威,召集齐、鲁、卫、宋、等国国君、大夫在宋地沙随(今河南宁陵北)相会,筹划攻打郑国。七月,与会各国分兵攻入郑国,在郑地制田(今河南尉氏西)会师。随后,晋卿荀罄(知武子)率一部分诸侯军向东南进军,攻入之与国陈国,经陈东北部的鸣鹿(今河南淮阳东北)折向西南,攻入楚之另一与国蔡国。陈师于郑的诸侯军余部从制田移至颖上(今河南禹州境内颖水之滨),等待荀军。七月二十四日,郑大夫子罕乘诸侯军队疏于防备,率军夜袭颖上,大败宋、齐、卫三国军队,致使诸侯攻郑的计划破产。
【七国攻郑之战】 周简王十二年(公元前574年)晋厉公及周大夫尹武公、单襄公率领以晋、齐、宋、卫鲁、曹、邾联军进攻郑国(今河南中部)的作战。十一年晋国军队在郑地鄢陵重创楚师(参见《鄢陵之战》条)其后,又乘胜率诸侯之师进攻追随于楚的郑、陈、蔡三国,被郑军袭败。十二年一月,郑大夫子驷领兵进攻晋国南部的虚、滑(均在今河南偃师境)二地。附晋的卫献公命大夫北宫括率军攻郑,以支援晋国。卫军入郑,进抵郑西南的高氏(今河南禹州西)后撤兵。五月,为防备晋与诸侯军队报复,郑成公以太子髡顽、大夫侯为质于楚,向楚求援。
楚共王遂遣大夫公子成、公子寅率军北上成郑。不久,为制服叛服无常的郑国,晋厉公与周使尹武公、单襄公会齐、宋、卫、鲁、曹、邾六国国君领兵攻入郑国,经郑西北部的戏童(今河南巩义东南)进至郑南部的曲洧(今河南扶沟西南)。楚令尹子重奉共王之命急率大军北上救郑,进抵曲洧东北的首止(又作首戴,今河南唯县东南),构成攻击诸侯军队后方,截断其退路之势。晋厉公鉴于诸侯军队劳师远出日久,士卒疲惫,遂仓促撤兵回国。冬,晋厉公与周大夫单襄公再会诸侯领兵围攻郑都新郑。楚大夫公子申奉命率军渡汝水北上救郑。诸侯军队无心恋战,撤兵回国。
【楚灭舒庸之战】周简王十二年(公元前574年),楚公子橐师率军攻灭舒庸国(今安徽桐城西北)的作战。春秋时期,长期追随于楚的舒庸是分布在今安徽巢湖西南一带的若干个舒姓小国之一。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国(今江苏境)在春秋中晚期日渐强盛。十一年,楚军在郑地鄢陵大败于晋军,楚之实力因而有所削弱(参见《鄢陵之战》条)。舒庸遂叛楚转而投靠新兴起的吴国,并引导吴军围攻楚之巢(今河南南阳南)、驾、(均在今安徽无为境)、虺(今安徽庐江境)四邑。冬,楚共王遣公子橐师率军进攻舒庸。舒庸自恃有吴作强援而疏于防备,被楚军袭灭。
【晋悼公复兴霸业之战】 周简王十三年至周灵王十四年(公元前573年一前558年),晋悼公为在中原复兴晋国霸业而进行的战争。
春秋中晚期,中原诸侯盟主晋厉公屡屡失信于诸侯,致使中原各国多怀叛逆之心。当时,晋国栾氏、郤氏、中行氏三个卿族的势力日益膨胀,逼迫国君,晋因此陷入内忧外患之境,其霸业亦随之呈现中衰现象。周简王元年(前585年),晋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西)晋厉公为加强君权,企图铲除各强族,改用亲信执政。在击败强敌楚军(参见《鄢陵之战》条)后,晋厉公乘卿大夫互争之机,杀郤氏三卿,并尽灭其族。
栾氏及中行氏恐祸及身,遂弑厉公。十三年春,年仅14岁却颇具雄才谋略的晋悼公继位后,即致力于重振晋国霸业。他重用有才干的吕相、士鲂、魏颉、赵武等人,制定了诸如整顿内政,救济灾患,薄赋宽刑,用民以时及严格训练军队等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法律、法令,并努力贯彻实施,颇见成效。
晋霸业中衰之时,晋之宿敌楚国趁机从晋手中夺取了对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国及南部的陈、蔡等国的控制权。十二年,楚又发兵攻灭其东方小国舒庸(参见《楚灭舒庸之战》条)。晋悼公元年(即周简王十三年)六月,楚共王乘晋君新立之机,发兵会同郑军攻占晋之与国宋国的东部要邑彭城,藉以压迫宋国,并企图以此截断晋、吴两国的联络。同年冬,发兵收复彭城未果又遭受楚大兵压境威胁的宋国遣使赴晋求援。晋主政卿士韩厥认为晋应针锋相对,发兵救宋,以取威诸侯,重振霸业。悼公从之。此后,国势复振的晋国开始展开一系列的外交会盟与武力进攻。
晋悼公复霸的方略主要是保宋、和戎、联吴及疲敌战法。鉴于中原南部、中部地区已先后被楚国控制,只有地处中原东部及北部的宋、卫两国依然听命于晋。而宋国襟带河、济,屏蔽淮泗,地势开阔,若落入楚国之手,其可直趋曹、卫,进逼齐、鲁,钳击晋国。故悼公将宋作为其与楚抗争的重要据点而予以格外重视。为此,晋于周简王十四年春率诸侯之师收复彭城(参见《彭城之战》条)。同年五月,晋再率诸侯之师进攻郑、楚、陈三国,以取威诸侯(参见《七国攻郑楚陈之战》条)。
次年冬,晋乘郑成公新丧,率齐、鲁、宋、卫、曹等国之师在靠近郑西北边境的战略要地虎牢筑城,迫使郑复归入晋控制之下。晋悼公四年(即周灵王二年,前570年)夏,,晋悼公偕同周卿士单子与齐、鲁、卫、郑、宋、陈、邾等国之君盟于卫邑鸡泽。悼公的霸主地位重新得到确认。为扩大成果,周灵王三年冬,晋悼公采纳大夫魏绛“和戎”的建议,首先与晋东北方的山戎无终国修好,继而善待诸戎,这既解除了晋后顾之忧,又可集中兵力对付强楚。
同时,为进一步牵制、削弱楚国,悼公坚持晋景公时“联吴制楚”的战略,继续与吴国交好,并于周灵王九年夏派兵会同诸侯军队攻灭在地理上阻碍晋、吴两国交往的夷族小国偘阳(参见《诸侯灭阳之战》条)。楚慑于晋势正盛,不敢与其轻易决战,故在与晋争夺对宋、郑、陈等国控制权的过程中,采取了晋来则退,晋去则进的策略。为此,晋于悼公十年(即周灵王八年)冬,在以武力服郑后,依照卿上荀的建议,将晋上、中、下、新四军分作上、下、新三军,每军均配合一定的诸侯军队,轮番南下作战,要求速进速退,不求取胜,旨在疲劳楚军。
同时,为配合疲敌战略的实施,晋大力推行魏绦提出的减轻劳役、改革经济的建议,出现了“国无滞积,亦无困人,公无禁例,亦无贫民”的富强局面。随后,晋于悼公十一年、十二年利用其较楚近于郑的有利条件,三度发兵会同诸侯之师攻打叛服无常的郑国,使楚军为救郑而疲于奔命。在此过程中,晋始终掌握着战局的主动权,史载“晋三驾而楚不能争”。周灵王十年九月,晋悼公亲率诸侯联军攻郑。楚无力救援。郑从此诚心归服晋国,此后二十余年间不再叛晋。
楚亦无力再与晋争夺郑、宋。十四年十一月,晋悼公卒,其复兴晋国霸业之举亦随之结束。纵观晋悼公复霸之经过,其首要目的在于征服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郑国,并最终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晋采取的一系列策略,特别是其三分四军扰敌疲敌战术,为后世兵家提供了借鉴。
【彭城之战】 周简王十三年至十四年(公元前 573年一前572年),在晋悼公复兴霸业之战中,以晋军为首的诸侯军队收复宋邑彭城(今江苏徐州)的作战。七年,晋、楚两国盟于宋都商丘西门之外,相约互不侵犯。
但双方并未真正放弃争夺中原霸权的企图。十年夏,楚共王背弃盟约,发兵侵郑伐卫,使稍见缓和的中原局势再度吃紧。当时的战略形势大致为,齐、鲁、宋、卫从晋,而郑、陈、蔡从楚。十三年夏,郑乘晋新君悼公初立之机,发兵攻宋,兵至商丘西北城门曹门外。楚亦随即出兵北上会同郑军攻宋。楚、郑联军攻克宋邑朝郏(今河南永城西)后,在楚大夫子辛、郑大夫皇辰的率领下向宋东部地区挺进,围攻宋邑城郜,继而连克幽丘(今江苏铜山东南)彭城二邑。
彭城是宋东部重邑,子辛欲将其作为楚日后进一步向北扩展势力的据点,遂将逃亡在楚的宋大夫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安置在彭城,并留下三百辆战车的兵力协助五大夫驻守该邑。同年秋,宋平公命大夫老佐、华喜领兵东进,围攻彭城。经多日激战,老佐战死,彭城仍未克复。冬,楚共王为解彭城之围,遣大夫子重率军攻宋。宋平公向晋告急。此时,在晋悼公治理下的晋国,通过推行一系列新的军政措施,实力大增。致力于复兴晋国霸业的晋悼公听从主政卿士韩厥的建议,决定以此为复霸契机,于同年冬派晋军主力东进救宋。
悼公自率一部兵力进驻晋东部的台谷邑(今山西晋城西南),作为后援。晋军主力在宋地靡角之谷(今江苏徐州附近)与入宋楚军相遇。新败于陵的楚军(参见《鄢陵之战》条)不敢与晋军作直接正面对抗,南撤回国。十四年春,晋悼公命大夫栾率军会同宋、鲁、卫、曹、莒、邾、滕、薛八国军队再度围攻彭城鱼石、向为人等五大夫被迫投降。彭城复为宋所有。此役,晋军逼退楚军,协助宋国收复失地,使晋在中原诸侯中声威大振,为其进一步复兴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晋攻齐之战】周简王十四年(公元前572年),在晋悼公复兴霸业之战中,晋军进攻齐国(今山东境)的作战。十四年春,晋悼公为取威诸侯,发兵会同鲁、宋卫、曹、莒等国军队助宋收复彭城(参见《彭城之战》条)。当时,齐国未应晋之召发兵助战。彭城之役后,晋悼公随即大起问罪之师,进攻齐国。同年二月,齐灵公被迫向晋乞和,并将太子光送往晋国作人质。
【七国攻郑楚陈之战】周简王十四年(公元前572年),在晋悼公复兴霸业之战中,晋、齐、鲁、卫、曹、邾、杞联军进攻郑都新郑(今河南境)楚国焦、夷邑(均在今安徽亳县境)和陈国(今河南淮阳)的作战。十四年春,晋率诸侯联军助宋收复彭城后,晋悼公在诸侯中声威大振(参见《彭城之战》条)。同年五月,晋卿士韩厥、中行偃奉命率军会同齐、鲁、卫、曹、邾、杞等国军队进攻附楚的郑国。率先入郑的晋军攻入郑都新郑外城后又在城南的洧水(颖水支流,发源于巩县东南,流经新郑南)岸边击败郑军步兵。随后,晋军挥师东进,与集结在郑地部(今河南睢县东南)的诸侯军队会师,共同南下围攻楚东部边地的焦、夷二邑,继而又侵入附楚的陈国。当诸侯联军南下作战之时,晋悼公与卫献公驻于卫戚邑(又作宿邑,今河南濮阳东北),作为后援。
【晋攻许之战】周灵王二年(公元前570年),在晋悼公复兴霸业之战中,晋大夫知率军进攻许国(今河南叶县南)的作战。许是西周初封建的姜姓小国,始都于今河南许昌东。周简王十年(前576年),许南迁其都至楚地叶,成为楚附庸。周灵王元年,晋与齐、鲁、宋、卫、曹、邾、滕、薛、小邾军队在靠近郑西北边境的战略要地虎牢筑城屯兵,迫使原归附于楚的郑国转而附晋。二年六月,晋悼公为巩固其诸侯盟主地位,在卫邑鸡泽(今河北邯郸东北)与郑、鲁、宋、卫、莒、邾国君及齐太子光、周大夫单顷公举行会盟。亲楚的许灵公未应召赴会。冬,晋大夫知率军攻许。
【十一国攻郑新郑之战】周灵王八年(公元前564年),在晋悼公复兴霸业之战中,晋、宋、卫、鲁、曹、莒邾、滕、薛、杞、小邾联军进攻郑都新郑(今河南境)的作战。七年夏,郑因蔡亲楚,发兵南下侵蔡,俘获蔡司马公子燮。同年冬,楚令尹子囊率军北上攻郑,讨其侵蔡。郑与楚媾和。次年二月,郑简公赴楚朝见楚共王,公开表示附楚。
晋悼公为重新控制郑国,于当年冬亲率晋上、中、下、新四军会同宋、卫、鲁、曹、莒、邾、滕、薛、杞、小邾之君及齐太子光所率军队南下,直趋郑都新郑,对其北、西、东三城门发起攻击,四日不下。随后,诸侯联军移师汜水之滨(今河南中牟西南),进行休整,准备再攻新郑。郑人慑于联军实力强大,无意再战,主动求和。晋卿士荀偃认为只有重创楚军方能使郑彻底从晋,主张继续攻郑以诱使楚军北上,寻机与之决战。
而宋、卫、鲁等诸侯认为郑既已乞和,则联军此行已达目的,均不欲再战。晋悼公遂顺应众诸侯意愿,率诸侯与郑简公在郑戏邑(今河南巩义东南)举行盟会。地处两强之间的郑国在晋、楚争霸过程中为求得生存,被迫采取唯强者是从的态度,故对戏邑盟会未抱诚意。因此,为警告郑国,盟会后不久,晋率诸侯再度围攻新郑之东、西、北三门,五天后方撤兵。楚共王闻郑复从于晋,于同年底亲率大军北上攻郑。郑又向楚乞和。楚共王与郑简公订立盟约后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