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拿避孕套炫耀?引导正确看待“性”的老师“救”了全班孩子

姬鹏 2023-12-06 22:57:57

说一件关于“性教育”的事情。大意是,江苏盐城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拿家里的避孕套到学校跟同学炫耀,老师发现后非但没有“严肃批评”,反而引导全班孩子正确看待“性”。老师跟孩子们是这样说的:“这个是关于成人用品,它是关于性的话题,我们这个性从来不是可耻的东西,它使我们的生命得到延续。”

当然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强调,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看见一些孩子对待这件事情露出“鄙夷”的神色,怕孩子们嘲笑那位同学,同时也希望孩子们能正确看待性,合适的年龄做正确的事情。之后,老师让孩子把避孕套拿回家交给家长保管好。

怎么说呢?按照过往的老操作,估计老师会第一时间把那位同学带到办公司“问候”,紧接着自然是叫家长。之后的事情就是批评完小的再批评大的。总之为了所谓“以正视听”,错都是孩子和家长的,至于避孕套就是个自带瘟神且见不得光的器物。

可是这位老师却并没有这么做。既没有批评小的,也没有急着叫大的来背锅,而是选择就事论事、就理论理来了一场“性教育课”。一定程度上,老师所讲的道理只是关于“性”的一种理解,但是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们而言,却已经足够了。

可能很多人觉得,老师只是“救”了拿避孕套的孩子,可事实上,是“救”了全班孩子呀。我们不妨假设,如果老师按照“批评完小的再批评大的”的模式处理这件事情,那么不仅拿避孕套的同学会陷入认知困境,全班孩子也会跟着陷入认知困境,而唯一的区别是,情绪层面的耻感体验不同。

要知道,谈性色变一直以来困扰着我们的“性认知”,以至于每当出现类似的事件,媒体就开始征集意见,问大家“你支持小学就开始性教育吗?对此只想说,有些媒体挺无聊的。因为就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学校里,还是家庭中,都在有意识地对孩子们进行相关引导(比重上城市大于农村),只不过是力度大小和尺寸深浅的问题。

造成这样的原因,就在于普遍的“性认知”停留在道德认知层面,而非是“生殖认知”和“体验认知”等等。当然我们不是说让小学生就全面“认知性”,但起码不要被“道德认知”完全碾压。就孩子们对拿避孕套的同学有“鄙夷”的神色来看,就说明在他(她)们眼里,看到的首先是“道德认知”层面的性,而非是关于“安全”和“避孕”。

这么讲并不是苛责孩子们,而是这样的认知在现实生活中,就连很多成年人也囿于其中。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社会性的性认知偏见,而非仅是孩子无知的问题。当然,导致这样的困境,主要源于一种偏见,就是知道性就要实践性行为,不知道性就不会实践性行为。

可现实真是这样吗?咱们也不知道有没有相关研究。但是关于良好的性教育可以有效减少性传播疾病、未成年流产,确实是有数据支撑的。而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年来社会各界都在呼吁要提早加强性教育。因为只有做好这个功课,才能在面对性传播疾病和未成年流产时不至于上来就是道德大棒乱抡。

从这个意义上再去理解,引导正确看待“性”的老师“救”了全班孩子,可能就更为容易一些了。说到底,防是防不住的,只有疏才是解决问题的王道。尤其对于小孩子来讲,好奇心总是无穷的,成年人以为不懂事,可小孩子却早已“看在眼里”。

另外,老师还提到一个“合适的年龄做正确的事情”的人生圭臬。这话怎么理解呢?其实就要从优化人生说起了。当然我们只是以当前社会的主流观念而言,就比如有生育能力来讲,男孩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就已经初步具备了。但是并不意味着就要发生性行为,马上进入生育阶段。这个道理大家应该不难理解。

因为以当前的社会运转机制来讲,青春期的孩子正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最佳阶段,过早的涉性会影响成长。当然有人会强调,古代的男女十五六岁结婚“很正常”,可还是要说,我们是现代人,要想活得更有秩序感,还是最好不要做那个特殊的人。尤其对于没有资源、没有背景的孩子,更是要按部就班去行事。否则,就连婚恋这种事情,都可能错过最佳时机(不婚不恋者除外,当然这里也是尊重他(她)们的,只是作为一种打比方在讲一个道理)。

所以,综合来看,引导正确看待“性”的老师是个好老师,这样的老师越多,哪怕教学业务不是最强的,但是对孩子的好处却是无穷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认知上乘的老师,绝对可以给孩子们更好的未来。

0 阅读:62

姬鹏

简介:书生之见,看事件背后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