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日就医,中国中产阶级寻医新热潮

吹哨先森 2024-06-14 11:18:35
一、渡海寻医,缘何"救命之旅"?

"听说,你要去日本看病了?"

2023年9月的一个清晨,北京上班族吴彤从朋友那里获悉了这个噩耗。30多岁的她刚被确诊为肝内胆管细胞癌,而国内的化疗效果并不理想。就在她对生命前景感到迷茫之际,朋友为她指引了一条渡海"求生"之路。

几个月后,我在日本东京的一家大型医院病房里见到了吴彤。她精神矍铄,语气坚定地告诉我:"日本医生给我很大的信心,让我相信这里一定能把我治好。"

吴彤所经历的,正是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患者的"家常便饭"。数据显示,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在日本经医疗卓越推进机构(MEJ)认证的40家国际医院,专程赴日就诊的国际患者达749例,其中中国患者占414例,位居榜首。

中国患者为何越来越青睐远渡重洋赴日就医?背后又潜藏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我将在这篇报道中一一解析。

二、医技精湛费用可承受,赴日就医吸引力几何?

1.医疗水平领先,技术优势突出

"日本医生的手术技艺令我印象深刻。"吴彤对我评价道,手术后她的病情明显好转,如今已恢复到术前水平。

精湛的医术是日本医疗体系最大的王牌。多位从业者向我坦言,日本医生十分谨遵诊疗指南,针对同种病症,不同医生的治疗方案高度统一,手术质量极其可靠。

以肝胆肿瘤为例,我采访了顺天堂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专家斋浦明夫,他拥有6000多例手术经验,正是他为吴彤完成了这次大手术。多家医院的数据显示,即便是肿瘤晚期,也能在日本医生手中创造出手术机会,从而最大程度延长患者生存期。

2.费用可控,降低就医负担

"日本的收费标准高于本国患者,但对于中产阶层来说,也在可承受范围。"深耕海外就医中介行业20余年的赵建勇告诉我。

从我的采访了解到,不同医院对国际患者的收费存在差异,但普遍是日本国民收费的1.8倍至3倍不等。比如,一例结直肠癌患者在日本就医的平均费用在550万至68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8万至35万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美国就医可能要付出数百万元的天价医疗费。相较之下,部分中国城市中产家庭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等方式,完全能够负担起赴日就医的费用支出。

亲和友善,缓解就医焦虑

"医患沟通中,日本医生显得非常有耐心。"吴彤向我讲述了她在日本just经历的"暖心时刻"。

耐心交流、用心解答,是日本医生的一贯作风。日本医院往往要求医生对每位初诊患者提供30分钟以上的诊断时间,有的还会为患者画解剖图、流程示意图等,以期让患者对治疗方案有全面透彻的理解。

除此之外,日本人待客亲和、生活方式临西方国家更为贴近,这些因素也都有助于缓解外国患者的文化焦虑,从而专注于就医。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每家接收国际患者的大型医院,都配有精通中文的医护人员,语言障碍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消除。

三、推动医疗国际化,日本机构与政策双管齐下

赴日就医热潮的兴起,与日本政府和医疗机构多年来在医疗国际化方面的持续投入息息相关。

早在2011年,日本就成立了医疗卓越推进机构(MEJ),旨在推动日本医疗服务的全球化。MEJ于2015年开始对医疗旅游公司(AMTAC)和医院(JIH)进行认证,对外国患者接收流程做出了规范。

与此同时,大型医院也纷纷成立起了专门的国际部门。庆应义塾大学医院国际诊疗科科长铃木医生告诉我:"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如果我们再不行动,将会被其他国家超越。"

日本医疗国际化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MEJ理事长涩谷健司向我直言,由于诸多制度和观念上的束缚,日本在国际患者量上还远远落后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

不过,好的开端已现端倪。近年来,日本大型医院的国际患者数量逐年攀升。湘南镰仓综合医院院长小林修三告诉我,他们正在修建新的病房大楼,期望未来可以大幅提高国际患者接收量。

四、两利两弊,中国医疗界应有所作为

赴日就医潮流的兴起,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引发了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

就机遇而言,一方面,这有利于促进国际医疗交流,提升中国医疗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患者获得更优质的医疗资源,弥补了国内医疗服务的短板。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患者前往海外就医将加大国内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缺口。此外,也有医学专家对国际诊疗环节的标准化程度存疑,担心存在医德医风滑坡的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人工智能医疗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明教授认为,中国医疗界不应止步不前,而是要继续完善国内医疗体系建设:"既要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投入,又要注重医疗队伍作风,

中国应有所作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赴日就医潮流的兴起,为中国医疗事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机遇方面,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国际医疗交流,提升中国医疗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患者获得更优质的医疗资源,也弥补了国内医疗服务的短板。

但同时,患者大量前往海外就医也加大了国内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缺口。此外,一些医学专家对国际诊疗环节的标准化程度存疑,担心存在医德医风滑坡的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人工智能医疗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明教授在接受我采访时表示,中国医疗界不应止步不前,而是要继续完善国内医疗体系建设,"既要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投入,又要注重医疗队伍职业操守,让患者真正感受到温暖有质量的服务。"

五、行业内外声音,多方合力把好质量关

那么,国内医疗服务如何才能跟上就医潮流的步伐?来自不同领域的声音,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中国医院协会会长弥晨萍呼吁,医院要注重同理心培养,倾听患者诉求,用心用情提供贴心服务。同时,要与国际接轨,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和诊疗模式。

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在医保制度、分级诊疗等方面持续完善政策供给,让更多患者受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一级巡视员李家明强调,"要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力度,形成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

此外,也有一些声音认为,要充分发挥民营机构的创新活力,将更多社会资本吸纳进医疗产业,推动整个行业朝着高质量、专业化方向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在信息化医疗等领域,国内互联网巨头企业如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均在布局探路。他们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为患者提供更精准、高效的个性化诊疗服务,这可能会成为弥补传统医疗服务不足的一个潜力股。

六、赴日就医现象,我们需要反思什么?

在撰写这篇报道的过程中,我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中国患者赴日就医,是在寻找更好的服务,还是暴露出国内医疗存在的诸多不足?

也许两者都有一定道理。

从积极的角度看,患者追求优质医疗资源,本是人之常情。这一现象的兴起,将进一步拉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但与此同时,这也折射出国内医疗服务的若干痛点:如就医费用高昂、资源分配不均、医患沟通缺失等,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正如北京协和医院院长馆伯钦教授所言:"医疗无疆界,但任何一个国家的卫生事业都首先要为本国人民服务。让中国患者少在海外'漂泊'才是我们应追求的目标。"

那么,我们是否应当重视赴日就医这一现象,并以之为契机,推动国内医疗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我想,这值得全社会的深入反思。

0 阅读:27

吹哨先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