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当我们翻开地图,会发现吉林省身处内陆,与海洋似乎毫无交集。可在清朝前期,吉林省却拥有着近 6000 公里的漫长海岸线,是东北亚沿海区域的重要存在。短短百余年,从广袤的沿海区域沦为内陆省份,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历史?让我们一同回溯,探寻清朝时期吉林省海岸线兴衰背后的故事。
清朝前期,吉林将军辖区的海岸线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在东北亚的边缘。从南端的图们江口出发,一路向北延伸至乌第河口,近 6000 公里的漫长海岸线上,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的丰富宝藏。
沿海的渔业资源极为丰富,各类海产琳琅满目,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生活保障。清晨,渔民们迎着第一缕曙光出海,傍晚时分,满载而归的船只带回的是丰收的喜悦。海参崴等沿海城市,在这片繁荣的海洋经济滋养下逐渐兴起,成为了贸易和渔业的重要据点,商人们往来穿梭,码头边货物堆积如山,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
二、风云突变:不平等条约下的割地之殇然而,风云突变,清朝后期,国力渐衰,列强如饿狼般环伺。1858 年,沙俄趁清政府内忧外患之际,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这份屈辱的条约,如同一把利刃,无情地割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约 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吉林省的北部海岸线因此大幅缩水。
仅仅两年后,1860 年,沙俄再次伸出贪婪之手,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海参崴在内的大约 4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被其强行夺走。至此,吉林省彻底失去了所有的沿海地区,从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地区沦为内陆省份,中国也永远丧失了日本海的出海口。
三、深远影响:经济与战略的双重打击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从经济层面来看,失去海岸线等同于失去了海洋贸易的黄金通道。曾经繁荣的沿海贸易瞬间崩塌,海参崴等城市的繁华如过眼云烟般消散。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因缺乏出海口而受到严重制约,丰富的资源难以高效地运往世界各地,经济发展陷入了长期的低迷。
从战略角度而言,失去出海口使得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一落千丈。原本凭借海岸线构建的国防防线瞬间瓦解,东北地区的国防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在国际地缘政治的博弈中,中国失去了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出品:一点资讯吉林站
中国赴俄务工人员,在俄罗斯境内几乎都挨过打,因为中国务工人员,在俄罗斯被当地人打,中国务工人员到当地警局报案,俄罗斯当地警方竟然不理、不管,致使华工在俄罗斯境内被当地人殴打成为常态。
中国的版图秋海棠之泪,这朵秋海棠还会再次盛开吗?
在图们江出海口,有一座俄朝铁路大桥,横档在图们江出海口,这座俄朝铁路大桥建得过于低矮,只能通过300吨以下的船舶,船舶的吨位如果小于300吨,只能在内陆河道行驶,不能出海越洋,中国的海船不能通过图们江去日本海。
2025年2月5日消息,俄罗斯要在图们江下游,原俄朝铁路大桥以东415米,再新建一座公路大桥,由俄罗斯和北朝鲜双方共同建造,图们江本来航道就窄,这样一来就更是堵上加堵,增加了中国船舶出海的难度,以前中国300吨以下的小船,勉强能通过俄朝铁路大桥,现在是彻底给你断了这条路,让你连小舢板都出不去。
俄粉,你们去俄罗斯境内待一段时间试试,俄罗斯当地人打你们俄粉一顿,看你们今后还当不当俄粉。
黑龙江(阿穆尔河)上游的渔业资源,都被俄罗斯人用拦网,在上游给截断,下游的中国渔民只能干瞪眼,有中国渔民去上游捕鱼,还被俄罗斯人拳打脚踢给打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