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得国务院批复,全国22个超大特大城市在2035年前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下称“2035版总规”)全部获批。
据介绍,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代表着国家对各城市性质、功能定位、建设目标等的总体要求,某种角度而言,体现出不同城市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作用和地位。

根据中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目前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共7座;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目前有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苏州共15座。
在国务院批复的2035版城市总规中,仅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5市保留了“国家中心城市”定位,成都、武汉、郑州、西安4市则与这一头衔无缘。
京是首都、直辖市+四大“全国中心”(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是直辖市+五大“国际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重庆、广州被明确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其中,天津、重庆同为直辖市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分别要发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等功能。
除了上述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另有14个城市也被冠以“中心城市”头衔,不过都限于一定的区域范围,可称为“区域中心城市”。按照具体表述,这部分城市又可细分为两个层级,即国家四大经济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和某个地区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两者存在一定的交集,但通常来说前者范围更大,可视为更高一级的“大区域中心城市”。
2035版总规显示,杭州、南京、苏州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武汉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郑州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西安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哈尔滨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此外,位于东北地区的沈阳被定位为“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位于西部地区的昆明被定位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二者是区域中心城市中仅有两个面向国际的城市。
上述10个区域中心城市辐射的范围更广,可视为“大区域中心城市”。剩下4个相对“小”一些的区域中心城市,包括长沙、济南、青岛和大连。其中,长沙为“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济南为“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青岛、大连为“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
不难发现,22大城市中,只有深圳、东莞、佛山3市没有“中心城市”定位。其中,深圳的城市性质为“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东莞、佛山均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
相比之下,东部有3个“国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和1个“全国性经济中心”(深圳),西部有1个“国家中心城市”(重庆)和1个“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昆明),东北也有一个“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沈阳)。
据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相关官员介绍,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强调区域协同,发挥超大特大城市的区域发展引擎作用,促进形成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要形态的新型城镇化格局。记者发现,这一理念在各个城市的2035版总规中均有鲜明体现。
显然,在此轮总规批复中,第一阵营城市为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和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