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笔下最诗意的相思,哪怕是片片芭蕉叶,也有无限哀愁

老张侃诗词 2019-09-27 21:21:30

古典诗歌向来都有诗缘情的文学传统,在诗歌当中表达情感是最为常见的主题,尤其是相思之苦。

古往今来很多的诗人或者词人,都经历过爱情,他们也都懂得爱情在人生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尤其是男女的相思,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柔情的情感方式,也最能展现出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最脆弱的一面。

古典诗词当中的芭蕉叶,向来都有一种说不出的伤感。尤其是很多写到秋雨的诗词当中,雨打芭蕉叶所发出的声音更容易带给我们无限的哀思。秋雨声声本来就让人有几分伤感,而敲打在芭蕉叶之上所发出的节奏的清脆,更容易引起人的遐想,更容易在这个秋雨连绵的季节当中感悟到生命的彷徨无所依靠。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这首古诗就是清代诗人郑燮笔下的《咏芭蕉》,郑燮就是指的郑板桥。清代非常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一辈子多长时间都客居扬州,扬州八怪之一,大多数时间以卖画为生。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对于人间的情感也有最为真切的体会,也才能更好地反映在诗歌当中。若没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很难写出这样切中人心的情感诗句。

诗歌一开始就是诗人的抒情。“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他借助了芭蕉叶生长的特点,并且把它引申到相思之情的抒发上。芭蕉叶是那样多情,一片叶子才舒展开一片叶子又生长了。芭蕉叶初生多卷曲,到一定程度才舒展开,诗人认为就像相思之情那样绵绵不断。

这样一种新奇的比喻很有想象力,古往今来可能也就只有郑板桥注意到了其中的相通之处,并且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最后的两句古诗表达的情感更为真切。

芭蕉自己相思之情舒卷不尽,倒也罢了,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诗人又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于芭蕉的摧残,益发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

用芭蕉叶的生长特点来引申诗人的相思,别出心裁,却也更有含蓄之美。

1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