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特朗普签署两项行政令,涉及所谓 “对等关税” 政策。美国将对所有贸易伙伴设置10%的“最低基准关税”;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数十个国家与地区,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征更高关税,其中美国对中国征收的“对等关税”税率达34%。
对于美国的关税霸凌,中国迅速发布反制措施,将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紧接着,4月7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若中国未能在2025年4月8日前撤销这34%的追加关税,美国将于4月9日起对中国加征50%的额外关税。
一时间,特朗普挥舞的关税大棒,搅动了世界格局,全球经济市场陷入大震荡。
在这场全球贸易体系的“极限绞杀”中,一家企业被反复推上风口浪尖——特斯拉。

特朗普的关税逻辑看似简单粗暴:用高墙挡住进口商品,逼制造业回流美国。但对特斯拉而言,这座墙却成了砸向自己的回旋镖。
这家曾在中美两国左右逢源的新能源车企,如今却深陷政治漩涡,成为贸易战中最尴尬的“夹心饼干”。
特斯拉的全球布局本是一盘精妙的棋局:上海超级工厂以“中国速度”支撑亚洲市场,加州与得州工厂覆盖北美需求,柏林工厂辐射欧洲。但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却让这盘棋局瞬间失衡。
3月26日,特朗普签署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行政令。就在法案生效次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拆台:“关税对特斯拉的影响仍然重大”。
这一表态,透露出这家在中美两大市场间“走钢丝”的电动车巨头陷入尴尬境地。
一方面,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政策看似保护了本土制造,特斯拉在美国销售的车辆因“本土组装”而免受冲击,甚至可能因竞争对手成本上升而获益。
但另一方面,尽管其在美国本土生产的车辆理论上免税,但供应链的全球化属性让其难以独善其身。特斯拉美国工厂的玻璃、电池材料等核心零部件依赖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国进口,关税直接推高其制造成本。马斯克坦言:“特斯拉并非毫发无损。”
2024年,特斯拉在华营收占比超20%,而中国消费者对“美国品牌”的敏感度正因贸易战急剧升温。
在美国,它是“本土制造”的骄傲;在中国,它却是“美资企业”的象征。Wedbush分析师直言,特斯拉可能因此失去至少10%的潜在客户,转向比亚迪、蔚来等本土品牌。

更严峻的是,特斯拉的“中国依赖症”已深入骨髓。
2024 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交付量超过91.6万辆,占全球交付量的一半。而中国稀土、锂电池材料的供应一旦受贸易战波及,特斯拉的全球生产线将遭遇“断链”危机。
特斯拉的困境在于,它的身份既是美国制造的标杆,又是全球化的产物。当中国为反制美国关税,计划对美进口商品加征34%报复性关税时,特斯拉首当其冲。
更讽刺的是,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本人,曾是特朗普贸易保护主义的拥护者。2024年,他公开宣称“不设贸易壁垒,中国车企将摧毁全球同行”。如今,这把保护伞却成了悬在特斯拉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据报道,上周末马斯克直接向特朗普发出了撤销新关税政策的呼吁,但尝试没有成功。

特斯拉危机背后,更深层次的根源,是一场人设崩塌。
过去十年,马斯克成功塑造了超越国界的科技领袖光环。但自特朗普重返白宫后,马斯克频繁现身海湖庄园,公开支持关税政策,甚至被曝参与共和党竞选策略会议。
这种政治站队,让特斯拉从“科技符号”沦为“政治靶心”。
特斯拉的尴尬背后,是全球化企业身份与地缘政治的碰撞。一方面,它需要中国市场消化产能;另一方面,马斯克与特朗普政府的暧昧关系,正引发中国消费者的疏离。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部分网友开始滋生抵制特斯拉的情绪;而在美国,民主党支持者发起“抛售特斯拉”运动,指责马斯克“背叛进步价值观”。
当一家企业的CEO成为政治争议的核心,其产品便再难摆脱意识形态的拷问。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砸碎了全球化的旧秩序。对特斯拉而言,这是一场关于生存的重要考验:是做“美国的特斯拉”,还是成为“世界的特斯拉”?
这是好事情,马特基友情反目的那一天,马斯克在美国也基本上待不下去了
马斯克最大的错误就是参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