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很绝的心态,叫不解释不反驳不证明。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
“我已经没兴趣,给每个人留下好印象,好与坏我都不反驳,我不想解释,更懒得解释,你能懂我几分,就是几分,你觉得我是什么样的人,你就配怎样的我。"
《天道》中,丁元英给人的印象就是一副世外高人的样子,面对别人的疑惑和误解,他从来不解释,也不辩解,对于认知不在一个层次上的人,他只沉默和尊重。
这让我明白,每个人的心灵其实都是一座孤岛,跟任何人较劲,都是在消耗自己。
1
面对别人的不解,不解释就是最好的回答
由丁元英一手操盘的私募基金在业绩最好的时候,被突然终止。
所有的当事人都很不解,为什么私募基金正在盈利的势头上,说停就停了?
詹妮疑惑的问丁元英,“为什么要这样?”
丁元英没有具体的回答,只说自己想清静一段时间。
詹妮不甘心的再次追问,丁元英依旧不想回答,请詹妮原谅。
终止私募基金,丁元英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在狼嘴里夹肉,得适可而止。
商场如战场,再打下去,就不再是打仗了,而是屠杀。
而这种急流勇退、适可而止的处世哲学,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
与其解释,不如不解释。
李敖说:“有时解释是不必要的,敌人不信你的解释,朋友无须你的解释。”
懂你的人,无需多言,也知你心事;不懂你的人,费尽口舌,照样嫌隙丛生。 有时候,与其浪费时间去拼命解释,不如尽力做好自己。
2
面对别人误解,不辩解就是最好的回应
在古城,丁元英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也没有什么社交。
有一天早晨,他下楼去馄饨摊吃早饭,馄饨摊老板娘跟他多要了一次钱,他并未计较,只是再次从口袋里掏出钱给老板娘,然后转身默默的离开。
还有一天中午在面馆吃炒面,面店老板问他干什么工作,是不是个大老板?
丁元英只说自己没有工作。
面店老板嘲笑他,这么大个人只知道吃饭不知道工作,丁元英也只是笑而不答,不以语言回击,也不作过多的辩解,只管吃自己的面。
面对别人的误解,丁元英之所以选择沉默和包容,并不是因为懦弱和无能,而是他深谙人性和生活的真谛。
争吵又怎样?辩解又怎样?不仅不能改变别人固有的看法,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烦恼与消耗之中。
很喜欢的一段话;
你对我的看法只不过是你三观和内心想法的映射,而不是我本身的样子,暴露的是你,不是我。
所以,要学会在自己的世界里独善其身,在别人的世界里顺其自然。
3
面对别人的质疑,不自证就是最好的证明
格律诗公司被乐圣公司以不正当竞争为由起诉,乐圣要求格律诗赔偿600万元损失费。
一纸诉讼,让格律诗的几个小股东叶晓明,冯世杰和刘冰陷入了恐慌,也对公司未来的前景失去了信心。
无论官司胜负,对格律诗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何况,在这三位股东看来,格律诗根本就拿不出证据来证明自己没有违反不正当竞争法。
他们计划去跟乐圣求和,求和不成就从公司退股。
果然,老虎的屁眼摸不得,乐圣不仅不同意求和,还特意安排记者来曝光和羞辱格律诗。
叶晓明,冯世杰和刘冰在格律诗最艰难的时刻,提出了退股。
作为董事长的欧阳雪并没有挽留,而是很干脆的就同意了,并且当场就把他们当初入股的股份以现金的形式还给了他们。
当他们一行三人来跟丁元英解释,并且表达歉意时,丁元英只淡淡的说:“自己的事,是该自己拿主意。”
其实,格律诗遭到乐圣的起诉,早在丁元英的计划之内,并且他还料到格律诗会打赢这场官司,不仅不会破产,而且还会借此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如果他将这样的结果告知叶晓明他们,相信他们肯定不会撤股。
丁元英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这些人靠封官许愿捏在一起,将来也不能指望他们去攻城拔寨,扶不起来的人硬扶,到头来只会摔得更惨。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负责,别人的认知改变不了,强行留下来的人,只会为将来埋下更大的隐患。
写在后面
《天道》中,丁元英以其超凡的智慧和深沉的涵养,为我们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和解与包容。
当一个人能预见到争执的无果与徒劳时,便会自然的选择不与其争辩,转身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每个人的思想、经历、认知,各不相同,且每个人思考问题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以不解释和尊重就是最好的回应。
人和人相处的原则是,我们不同,但都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