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上野千鹤子的时候觉得,东亚女性的很多桎梏是男性与女性共同编织的。
男性提供社会规范,而上一代女性为下一代女性提供模板,且不管是非对错,单单是传统的力量就足以压垮新一代人的觉醒。
所以看到2023年还有《波纹》这样的作品时,倒也不觉得奇怪了。
故事的主角是筒井真理子饰演的依子,一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日本主妇,日常生活里就是她照顾全家的饮食起居与生病的公公,而丈夫和儿子则在一旁看电视、玩手机。
疲惫但平静的日子被福岛核泄漏事件打破,丈夫竟然因为害怕核泄漏离家出走了。
经历这场变故,依子也完全变了一个人,继承了公公的遗产,虔诚地参加宗教学习会,每天按部就班地在超市打工做家用。
比较特别的是,丈夫走后,依子就把丈夫操持的花园全部改造成枯山水,每天都认真地用木耙在沙子上画波纹。
只可惜,这样的平静又被突然回来的丈夫搅乱了,他已身患癌症,请求能够在家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
依子默许了丈夫的回归,与这个男人一起回归的还有那糟糕的婚姻生活:饭来张口、乱丢杂物,甚至还破坏了依子画好的波纹,而对方最大的诉求是动用父亲的遗产治疗疾病。
无可奈何之下,依子只能对着输液瓶里一滴有一滴的昂贵药物数钱,相互折磨的日子只在等待一个死期。
就在依子与丈夫进行拉锯战的时候,儿子又突然带着女友回来,即便依子百般不同意,儿子仍然以断绝母子关系为要挟。
明明依子只想寻求一种相夫教子的平静生活,却愈发无法控制生活中的《波纹》了……
很喜欢导演荻上直子的腔调,比如《人生密密缝》《河畔须臾》中流淌出来的“治愈”氛围,就连陌生人都可以在她的故事里得到安慰。
但这一次的《波纹》却在大结局之前都无比压抑——一个寻求秩序感的女人竟然反复被所谓的秩序抛弃。
婚变前,依子追寻的秩序感是传统的家庭模式,以东亚女性惯有的思维来进行价值取舍,哪怕是被好色的公公袭胸都要“忍”。
婚变后,依子追寻的秩序感是内心的平静,可多年来对家庭的投入让她不知道如何建立一种新的自我秩序,信仰宗教和绘制波纹就成了新的寄托。
只是,在依子空洞的眼神与疲倦的表情里不难发现,这种重建方式并不适合她,反而成了形式大于功效的自我表演。
至于这段时间里真正帮助依子缓解痛苦的,只有清洁工朋友和教会负责人,因为只有她们为依子提供了有效的倾诉渠道,而非用“识大体”掩藏内心的动荡。
但二者一个鼓励发癫,一个鼓励自洽,又将依子推进了摇摆的天平中间,到底该成为毁灭痛苦的战士,还是成为被痛苦毁灭的懦夫?
《波纹》非常优秀的一点在于,故事放弃了任何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依子既没有与儿子和解,也没有与丈夫复合,而丈夫离世的消息更像是整部电影的排气阀。
管它天灾人祸,至少依子已经从“东亚女人”变成了“独立的人”,就算这种觉醒还处于婴儿阶段,至少雨水中的舞蹈已经是新生儿响亮的啼哭。
映射现实,依子就是大多数东亚女性的写照,被所谓的爱情与幸福蒙骗至婚姻中,却就此成了情绪压抑的保姆,又因为比照贤妻良母的标准而无法发作,最终只能在麻木与消耗中混混度日。
因此,《波纹》也像是一种苟延残喘的慰藉,想象着一潭死水中或许能有微澜。
不吹不黑,看个电影,说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