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伯乐,太多了

DrawKer 2025-01-11 09:50:51

因为“提前”期末考试,家长把学校给举报了。

不知道是因为觉得交的学费不划算,还是因为不想自己在家带娃,反正成都这个热搜挺令人啼笑皆非的。

深层原因里,可能还有长久以来埋在教育表象下的对抗关系——家长和老师究竟谁才是教育的主力?

其实,这个答案早在《放牛班的春天》里,就有人尝试给出了答案。

故事的起因是一次工作变动。

音乐家克莱门特来到一所偏远的男子寄宿学校当老师,他本以为这是个能够养活自己的好机会,却在踏入学校后才知道,这里远非想象得那么简单。

尤其是当他看见,大门口的男孩一直在等星期六时,克莱门特才明白,这里住的都是没有父母挂念的熊孩子。

与其他老师一样,孩子们给克莱门特的“见面礼”仍然是一大波恶作剧和满心的厌恶。

但克莱门特和其他老师不一样,反而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改善这种状况,还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

因为克莱门特发现,孩子们其实各有天赋,只是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的他们选择封闭自我,亦或者用叛逆来包装内心的恐惧与无奈。

其中,有个名叫皮埃尔的少年拥有被天使吻过的嗓子,但单亲家庭长大的他,性格异常孤僻敏感,并不是位容易沟通的合唱团成员。

当然,克莱门特的从教之路不仅有难缠的学生,还有拎不清的领导,可他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被乌云笼罩的心灵带来更多阳光……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传世经典,就像《音乐之声》一样定格了优美的旋律,也塑造了一场教育童话。

如果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痛苦,一位好老师可以点拨ta的人生,就算孩子叛逆人性,也终将在老师的包容中找到未来的方向。

如果孩子找不到原生家庭,一位好老师可以拯救ta的人生,直接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抚养长大。

如果孩子因为缺乏家庭教育而走上歧途,一位好老师可以温暖ta的人生,哪怕拉不回正轨,至少也不会走得太偏。

很显然,前两种都是过于理想化的教育期待,就算是第三种也已经是现实生活里最好的结果了。

因为,学校教育永远是面向群体的知识与技能传播,唯有家庭教育才能全方位地影响一个人的眼界与思维。

这不是在为老师们开脱,只是提醒大家完成一场简单的课题分离。

就像是《放牛班的春天》里为什么男孩们可以一拍即合地整蛊老师、厌恶学习,因为他们都在缺少道德教育的自由生长中过度释放天性,更在无人保护的成长历程里学会了用乖张装作自己的保护色。

简言之,就是因为缺乏了基础的家庭教育和温暖,才让他们成为旁人眼中的“坏小孩”或者“怪小孩”。

于是,我们一次次在《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看到所谓完美老师的想象,因为千里马需要伯乐,而千里马的父母更需要一种精神慰藉来证明——我的孩子不行,只是因为还没遇到好老师。

但“伯乐们”的下场是什么呢?

以上每一部电影里,每个试图革新的老师都被辞退了,而大部分掌握话语权的都是一种类似父权的威慑力——要么是学生的父亲,要么是女人必须结婚生子的观念,要么就是依附于金钱的强势校长。

所以,即便我们一次次在电影里看到完美老师的投射,却还是会在现实里看到不完美的教育。

毕竟,一旦“老师”二字被赋予太多想象、期待和责任,无形中也在为家庭教育提供豁免权,可一旦伯乐攒足了绝望,就很难再有力气发现千里马了吧。

不吹不黑,看个电影,说个观点。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