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为何要公然射杀李敢?绝非一时冲动,而是不得不杀!

漫步时光旧梦 2025-04-25 09:52:58

李敢乃飞将军李广之幼子,排行第三。

前119年,李广因迷路愧而自尽。数十日后,其子李敢因夺取左贤王鼓旗被封关内侯,达成了其父终生未竟的志向。

两年后,李敢遭霍去病公然射杀。

李敢闻父死与卫青有关,愤而闯其府寻衅。卫青欲息事,未计较,反遭殴打。此事被霍去病知悉,于甘泉宫狩猎时,将李敢射杀。

李敢之死颇为冤枉,李广之死非卫青之过,他仅为父抱不平,尽孝而已。无论从何角度看,皆属人之常情,应被理解。

李敢不仅非纨绔子弟,更是年少有为的英雄。

元狩二年,18岁李敢随父北征。张骞出兵迟缓,致李广被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围困。汉军惶恐,士气不振。李广命李敢出击,李敢率数十骑穿阵而过,归言匈奴不足畏,汉军士气重振。

李广作战方式不合武帝意,出征机会少。其子李敢请愿赴更多战斗部队,李广亦觉不利儿成长,遂允。于是,李敢转投霍去病麾下。

元狩四年,李敢随霍去病北征。汉军越离侯山,渡弓闾河,深入两千余里,遇匈奴左贤王主力。李敢奋勇当先,斩敌无数,并率先夺其战旗,因功被封为关内侯。

李敢在能力与作战态度上均表现出色,堪称一员良将。

少年将军未战死沙场,反毙命于同胞之手,故而太史公对霍去病亦有所非议。

霍去病射杀已封侯的李敢,其动因何在?是冲动之举,还是早有预谋?

霍去病深知杀李敢后果,但李敢乃李广独子,军中威望高,且为有关内侯爵位的封户,地位仅次于彻侯的自己。

此外,霍去病自闻舅舅被打至射杀李敢,间隔时长且选狩猎时动手,表明他非冲动行事。若年轻气盛,理应即刻赴李敢府上。

霍去病深思熟虑后杀李敢,再向武帝摊牌。以其受宠程度,应无大碍。事实如他所料,武帝以“被鹿角挑死”之名处理了此事。

霍去病为何对同僚兼战友下手?原因在于他的治军方式。

《汉武大帝》中,霍去病于烧烤宴上仅饮酒不食肉,武帝问之,他答不爱此吃法。武帝宠他,允诺赠庖厨。李广讥其不懂同甘共苦,霍去病回击只需赏罚分明,李广自叹落伍。

此段虽非史实,但编剧创意令人赞叹。霍去病治军唯赏功罚过四字,对名将常行之与将士同甘共苦,他则不以为然。

《史记》载:霍去病从军,天子赠数十车美食。归时,余粮肉弃之,而士饥。塞外乏粮,士不振,然骠骑仍踢球为乐,不顾士兵饥饿。

霍去病对士兵严苛,或许因他轻视士兵能力,或认为他们不配饱食。与爱惜部下、受敬重的李广、卫青不同,霍去病在对待士兵上确实显得过于苛刻。

他从不遗漏士兵功劳,不私占赏赐,因此士兵们愿意追随,成功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然而,他未以“体恤士卒”、“同甘共苦”为本,故极度依赖赏罚分明。对犯错将士,不论背景、关系、后台,一律严惩不贷,绝不留情。

这是他保持军中权威的唯一手段,通过此方式,他能够维系并巩固自己在军队中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

李敢即是犯错之士兵。

从细节中可窥真相,如李敢两年后才知父死与卫青有关。前两年他的行踪成谜,引人疑问。

肯定是有人蓄意挑拨其中关系。

卫青、霍去病遭人妒忌,被视为靠裙带关系成功。特别是霍去病,年少封侯,战功赫赫,武帝特设“嫖姚”校尉、“冠军侯”,并增设“大司马”,引人红眼。

他们挑拨生事,霍去病若忍,威望尽失;若怒,恩宠即散。此乃阳谋,类似“金刀计”,无论如何应对皆中计。但他们亦如王猛,低估了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爱。

如《汉武大帝》所示,汉武帝虽对李敢严惩欲加,却最终轻罚,未施实质惩处,反为其掩饰,称死于鹿角,尽显父亲对子之态。

李敢的悲剧在于,他选择了错误的时间,对错误的人动手。

霍去病对部下犯上,尤其是针对舅舅一事,公则赏功罚过,私则为舅出气。他选择极端射杀,意在警示部下:犯错必受罚,不论公侯良将。

霍去病因故需被处决,此乃必要之举。其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处决霍去病的必要性,用词准确,逻辑清晰,且未超字数限制。

若非李敢身为霍去病部将,或许一切将不会发生。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