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毛主席再见昔日黄埔校花责备道:阿曾,你怎么也不来看我

四海视野 2025-02-06 15:41:03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数万名群众满怀激动,翘首以盼,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及民主党派代表相继抵达天安门城楼,但宋庆龄因身体不适,登楼面临较大困难。

在孙中山先生梦想成真的历史瞬间,“国母”务必在场。周恩来总理遂对旁侧女子言明。

就让名为“阿曾”的人负责照料宋庆龄。

在“阿曾”的全力帮助下,腿脚不便的宋庆龄成功站在历史见证的场景中。任务完成后,“阿曾”欲转身下楼,却被周恩来总理拉住,他温和地说:

阿曾,过来,站在我身旁。

于是,“阿曾”矗立于城楼之上,聆听毛主席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今日宣告正式成立。

望着升起的五星红旗,回忆往昔,她不禁落泪。这位被称作“阿曾”的人物究竟是谁?为何能获周恩来信任,却无名无姓?

【大家闺秀,投笔从戎】

阿曾背景不凡,乃曾国藩弟之玄孙女,亦是黄埔军校校花,与我国毛泽东、周恩来等众多领导人关系密切。

“阿曾”这一称呼源自毛主席,她与毛主席的深厚关系始于徐特立。

徐特立是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的老师,他们相识后相互为师,共同建立了持续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

徐特立被誉为“长沙王”,乃湖南教育界泰斗,创办八百余所小学及湖南古稻田师范学校。“阿曾”正是在该校启迪新思想。

“阿曾”即曾宪植,1910年生于长沙曾府百恕堂。其太祖父曾国荃,晚清重臣曾国藩之弟,湘军名将,家中排行第九,人称“九帅”。

至曾宪植之父曾昭和时,曾家虽不复昔日盛况,却仍是当地财富显赫、声名远扬的豪门世家。

在封建大家族中,后人道路多受严格安排,但曾昭和开明,未给曾宪植过大压力,尽力保护她,提供良好成长环境与教育资源。

曾宪植6岁即入读长沙古稻田师范附小,开始其学业生涯。

在那个多数孩子食不果腹的时代,曾宪植如同手握金匙的贵族千金,在同学间,她成为了众人仰慕的焦点。

曾宪植无富家小姐之傲气,性格谦和且学习刻苦。遵循父亲指引,她顺利考入湖南古稻田师范学校。

曾宪植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相貌清纯可人,性格温和,作为大家闺秀,深受同学们喜爱。

她自幼阅历丰富,无封建大小姐之拘谨,对各种新事物皆展现出浓厚兴趣。

徐特立时任校长,对出身特别的小明星曾宪植颇为关注,数次交流后,他发现曾宪植是个资质优异的可造之材。

她迅速接纳新思想,对新兴学科知识及体育运动极为痴迷,且热衷于创造新事物。

她采用南方唱腔演绎北方戏剧,以女子之身展现男角唱腔,技艺精湛,在京剧舞台上成功塑造了武生角色。

她思维灵活超前,在戏曲上开创了独特风格,获徐特立赞誉:“北戏南融,女扮男声,别具一格。”

曾宪植的特点与徐特立推崇新思想不谋而合,徐特立对她自发破除封建、投身新事物极为赞赏,持续教导鼓励她学习革命思想,致使她与父亲的道路渐行渐远。

1924年,新思潮涌动全国,标志着决定中国命运的大革命拉开序幕。

曾宪植投身革命,旨在改变旧中国民不聊生的现状,她心怀憧憬,期望全国人民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师范学院毕业后,曾宪植恰逢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招生,故未选择教职,而是加入黄埔,成为女兵。

父亲曾昭和闻讯怒拍大腿,家族有军旅传统,他深知从军是拿命相搏,难有安稳岁月。

曾宪植身为大家闺秀,本可安稳度日,衣食无忧。其父曾昭和写信劝其安心执教,过稳定生活,勿要妄动。

父亲曾昭和的想法有理,曾家实力足以保子孙衣食无忧,无需他们去冒险从军,舍命沙场。

曾宪植决意赴武汉,无视父劝,毅然乘火车加入黄埔军校。未知的是,她曾不愿倚靠的曾家,数年后竟成了她的救命稻草。

【巾帼英雄,喜结伉俪】

曾宪植为黄埔首批女兵,训练场上极为勤奋。因其容貌出众且作战勇猛,各科成绩均位居前列。

她迅速成为黄埔军校公认的校花,备受赞誉,就连教官也对她高度评价:“出身名门,堪称巾帼英雄。”

叶剑英时任黄埔教授部副主任,闻其事迹深表敬佩,欲见这位非凡女子。曾宪植亦久闻叶剑英大名。尽管未曾会面,两人已有所耳闻,相互了解。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于上海策划“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随后对共产党人进行大规模屠杀,导致全国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叶剑英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总指挥张发奎原计划追剿叶挺、贺龙,经叶剑英劝解后,改为利用时机突袭广东。

第二方面军挺进广东,与桂系将领李济深等激战正酣,双方陷入胶着状态。

我党主要领导人在南昌起义成功后,叶剑英随第四军抵达广东。进驻后,他迅速联系当地负责人,筹划时机以发动广东起义。

因国内战局突变,曾宪植提前军校毕业,加入叶剑英任团长的军官教导团。

教导团为我党在张发奎麾下的两大主力之一,成员多为黄埔武汉分校学生,总人数约3000,其中共产党员超百人。

粤桂军阀争广东地盘,明争暗斗。汪精卫与张发奎趁李济深赴沪,以护党之名,发动针对李、黄二人的军事政变。

战斗中,叶剑英策划让张发奎猛攻黄绍竑部,待时机成熟,即令教导团突袭,成功占领黄绍竑第八路军指挥部,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12月22日,曾宪植随叶剑英发动广州起义,战斗中她意志坚定,勇猛冲锋,常置生死于度外,勇立第一线。

起义虽败,却加深了曾宪植与叶剑英的情谊,并坚定了曾宪植革命到底的信念。

1928年春,年仅19岁的曾宪植,不顾刚经历的重大挫折与同志牺牲,毅然加入共产党,站在红旗下,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党员。

同年,她与叶剑英感情加深,经组织批准,两人结为革命伴侣。

【革命爱情,聚少离多】

革命时期的爱情充满无奈与遗憾,婚后不久,夫妻即接获赴苏联深造的任务。

一切原本顺利,但统计工作失误,漏填一名额,导致需留一人。此时,曾宪植主动站出来,大方地将机会让予其他同志。

夫妇二人被迫分离,他们深知此别可能永别,但仍为共同理想含泪告别。最终,一人前往苏联,另一人则潜入上海。

1929年,曾宪植受命赴上海执行地下任务,她伪装成华南大学学生,谨慎地为党和海外华侨建立联系。

这项工作看似不危险,实则曾宪植与其他地下工作者一样,时刻面临国民党特务搜查的威胁,必须不断躲避。

曾宪植凭借胆大心细,总能在逆境中圆满完成任务,故组织持续安排她留在上海。

华南大学等校学生组织示威游行,期间曾宪植积极参与,却不幸因此被捕。

尽管国民党对她施尽酷刑,她仍坚定信任党。经上海地下党努力运作,曾宪植最终被成功营救。

曾宪植在上海暴露后,出狱时组织迅速安排她前往日本。

当时日本局势动荡,共产党相关人士面临死刑威胁。曾宪植身为中国人,尤其受到日本军警的高度监视。

被捕后,曾宪植在狱中仍展现大家闺秀风范,与众犯人截然不同,此举令日本警察深感诧异。

她找人询问身份,曾宪植未承认是共产党,而是想起了太爷爷曾国藩。

她初到日本不久,却对日本略有了解。当时,日本人极为崇拜曾国藩,甚至赋予他“伟人”的称号。

曾宪植镇定地告知日本人,她是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的玄孙女。

曾宪植报上大名,日本人难以置信,遂询问曾家事宜。她自幼受父亲曾昭和熏陶,对曾家历史了如指掌,简短数语即令日本人震惊不已。

圣人后裔果然不凡,形神兼备,气质出众,且对史书未载细节亦能侃侃而谈,信手拈来,展现深厚学识。

本欲捉拿共产党,却意外捕获曾国藩后裔,引起日本舆论震惊。达官显贵向警方施压,加之证据不足,警方此举反成笑柄。

日本警方迅速成为批评焦点,随即下令释放曾宪植。

1931年,曾宪植回国,与学成归来的叶剑英重逢,虽三年未见,却匆匆一面,随即因局势危急,两人再次分开。

叶剑英赴中央苏区负责领导事务,同时,曾宪植前往香港以领取新指派的任务。

1936年西安事变后,曾宪植与叶剑英在武汉重逢,共度三年时光,并育有一子。

幸福时光短暂,因日军大肆侵袭,叶剑英与曾宪植迅速被调至广西及香港,继续执行任务。

两年后,曾宪植被调回延安学习,而此时叶剑英已另娶。因战乱时期,众人皆以为曾宪植已牺牲。

曾宪植未料分别后竟成前妻,虽因通信不畅分隔两地,她仍深感难过。冷静思考后,为顾全双方颜面,曾宪植向叶剑英提出了离婚。

【“阿曾”变“老曾”,主席再见校花】

虽遭遇情感挫折,曾宪植仍在此正式结识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

两人同为湖南老乡,故而毛主席对她态度极为和蔼,倍加关照。

按家乡习俗,他不直呼曾宪植名,而亲昵地称她为“阿曾”,此后,“阿曾”便成为曾宪植独有的称呼。

毛主席崇拜曾国藩,评价甚高。在与徐特立等人交谈时偶知曾宪植乃曾国藩后人,自此,毛主席对曾宪植的认可大幅提升。

1946年,曾宪植赴重庆参与谈判,因表现优异,被调至邓颖超身边任秘书,并兼任南方局妇女组组长,自此投身解放妇女的革命事业。

历经多年征战,封建军阀与蒋介石集团被逐出中国大陆,新中国即将成立。开国大典前夕,各界代表齐聚北京。

宋庆龄在毛主席与周总理迎接下乘火车抵京,鉴于其身体虚弱且患腿疾,中央特指派曾宪植负责其照护工作。

开国大典时,曾宪植搀扶宋庆龄上天安门城楼,但自觉威望不足且场地局促,欲退让位置予他人。

周总理此时伸手拉住了她,安排她站在自己身旁。

1953年,第二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杰出女性代表参会。

毛主席及中央领导出席会议,与妇女代表握手。妇联副主席曾宪植亦在队列中。

但当毛泽东主席望见她时,脸色骤变,眉头紧锁,询问道:

阿曾抵京后未访,何不抽空一见?

曾宪植急忙澄清道:

报告主席,我进城后发现双方皆繁忙,您事务繁多,我这边亦是任务繁重。

会议结束后,曾宪植与毛主席道别,毛主席深情表示,心中充满不舍。

你们进城后鲜少来访,相见甚少,不觉间这一年你已变成了老曾。

【结语】

岁月如梭,昔日风华正茂的大家闺秀已至白发苍颜。四十载妇女工作生涯中,曾宪植秉持公正无私、廉洁自律的原则,始终不渝。

她任职妇联期间,组织廉洁无贪腐,其家中亦简朴,仅有一桌一破旧椅,彰显了清廉之风。

1989年10月11日,曾宪植逝世。她一生奋斗,重振家族荣誉,并致力于人民解放。她证明了家族非负担,展现了女子的非凡能力。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