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压制火器的谎言:戴梓发明机关枪却被流放?压根没有这回事

夜雨说史 2024-12-26 10:58:06
引言

几百年前,一个叫戴梓的火器天才发明了“连珠火铳”-要知道,它可是不亚于同时期西方水平的武器。那么,为什么后来英军打进来的时候,清军还是长矛大枪呢?

因为啊,朝廷压根就不重视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此之前西方就献过“枪”了,但都没有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后来,连这位“武器”专家也被流放到了偏远之地,最后在贫苦中死去。有人说获罪原因就是他发明的“枪”,果真如此吗?

戴梓的连珠火铳:一场惊艳的表演,却换来冷淡的回声

有个挺出名的发明家,叫戴梓。他凭一己之力,在康熙年间鼓捣出一种能连发28发的火器,名字好听又切题“连珠火铳”。

想象一下,这在200多年前是什么概念?在那会儿的西方,火绳枪还要慢慢点燃,而戴梓的连珠火铳则是瞬发,直接高出一个技术档次!要是这件兵器推广开,准会成大杀器。

然而,结果令人迷惑的是,戴梓不仅没获得朝廷的重用,反而有人传说他遭遇了康熙的冷待,甚至被流放了出去。于是,关于清廷刻意打压火器专家的说法就传出来。

然而,这个“压制”与“流放”的故事究竟是史实,还是一种曲解呢?

传说中戴梓所面临的情景是:他站在康熙跟前,心里既兴奋又紧张。毕竟,这次献上的火器非比寻常,不仅能连发28枪,还改良了传统火绳的点火方式,不受风雨天气影响。

他在介绍时自然是卖力气,想让皇帝能够了解到这把“连珠火铳”的厉害,甚至他还特意做了示范——“砰砰砰”,短短几秒钟,28发子弹打得密不透风,震得地面上沙土飞扬。

旁观的官员瞪大了眼睛,看得出神。这一切,按常理说康熙应该很满意吧?然而,事情没那么简单。

康熙看了一会儿,脸色淡淡的,跟旁人小声说了几句,便挥挥手离开了,甚至一句夸奖也没留。若是换成旁人,恐怕早已愤懑不平,然而戴梓只是垂下头收起连珠火铳。

他早就知道朝廷重“骑射”,火器虽好,但地位永远摆不到骑射之上,而清廷更愿意捧那些马背上的英雄。这把比欧洲人还早了200多年问世的“机枪”就这么成了“豪宅陈列品”!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目前流传较广的这种说法其实是真真假假交织在了一起,比如发明确实有之、流放也有之,这才显得迷惑性那么强。

“流放”的传言:戴梓的命运如何被误读

火器的发明没能得到重视,这个确实让人遗憾,但因此而获罪于康熙则就不实了,除了给“打压火器”这个说法添了点佐料别无他用。

其实,在那个年代,类似的发明家多半无法在朝堂上获得高位重用。他们的发明即便再先进,若与统治阶级的理念不符合,也难以真正被采纳。

而戴梓遭遇的冷遇来自当时对火器的根深蒂固的偏见,也来自于他个人的一些思想。一直以来,我国人民都是以热爱和平为人所称颂,戴梓也是如此。

别看他干的工作是用来杀人的,但他骨子里却始终不愿意做有伤天和之事。据记载,某天他突然做了一个很不好的梦,醒来之后只记得有人痛骂他,还说若是这种武器造太多杀孽会祸及子孙。

因为种种原因,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器其实压根就没有上交给清廷。也就是说,康熙其实根本不知道他造出了个杀伤力很大的玩意儿。

不过,戴梓后来入罪还真的跟他擅长制造武器有关系。是从西洋来的那个传教士嫉妒他的才能,勾结了朝中之人故意构陷,才导致他含冤去朝。

清廷与火器:根本没兴趣?前期确实如此

其实,清朝的军事传统里确实“重道轻器”。早在顺治时期,朝廷的主流思想就将火器视作“奇技淫巧”,而非真正的作战利器。

这种想法导致清廷在面对西方赠送的先进火器时也没表现出多少兴趣。1793年,来自英国的马戛尔尼抱着满腔热情带来了各种“高科技”-自来火枪、开花弹、望远镜等。

然而,面对这些新奇玩意儿,清廷大臣只是冷淡地回应了一句“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种反应让马戛尔尼既吃惊又失望,他们完全没想到这种足以改变战争形态的武器竟然被如此轻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重道轻器”的思维呢?原因可以追溯到清朝入主中原的背景。作为从东北崛起的游牧民族,崛起靠的是马背,而非火器。

在他们固有的军事理念中,骑射、弓马才是战场上的真正利器。入关后,尽管吸收了前朝的火器技术,但却因开火时间长、灵活性差而始终被认为难以与刀枪弓箭相匹敌。

因此,从根本上看,清朝不重视火器,是受到自身军事传统和民族观念的影响。

不过,清廷对火器的态度也非完全拒绝。比如,在前朝问世的佛朗机炮,其实也广泛应用于边防和一些较大的战场。

只不过,这些火器被视为“守城武器”或“辅助武器”,并未赋予它们决定性作用。这也符合清廷一直以来的思想,使用但不重视,自然也就不会让火器成为作战体系中的核心。

后来,等到西方打进来了,才急急忙忙抱佛脚学习火器的技术。只不过,那个时候想不到的是,令清廷欣喜万分的开花弹其实早就有人进献过;更加没有预料到的是,这项技术原本是我国的。

它于明朝时期发明出来,也曾一度在军队得到过相当规模的推广,只是改朝换代后在本国失传了;几百年后,竟然又经过西洋人之手辗转回到发明地。

故事讲到这里,几分唏嘘就油然而生了。连珠火铳在其发明的年代,确实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惜却是被冷冷地搁置一旁的命运。

常常在想,如果这项发明在当时能被推广,清军的军事装备或许会大大领先于其他国家;多年后,面临来犯的英军也就不至于一败涂地了。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