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听力损失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长期错误习惯积累的结果。许多人在生活中不经意间做出的某些行为,可能正在一点点瓦解自己的听力健康。
耳朵一旦受损,恢复的可能性极低,因此保护听力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有四种常见但极易损害听力的行为,很多人都不以为意,甚至觉得无伤大雅。
但医生提醒,宁可大声说话,也不要做这四件事,否则可能会让自己提前进入“耳背”状态。
第一件事:掏耳朵——小动作,大隐患
耳朵痒了,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找根棉签、耳勺甚至发夹、牙签来掏一掏,感觉干净又舒服。但这种习惯极易损害耳道和鼓膜,导致听力下降。
耳朵本身有自洁功能,耳屎(耵聍)不仅不会影响听力,反而能保护耳道,防止细菌入侵。过度清理耳道,反而可能刺激耳道分泌更多耵聍,形成耵聍栓塞,甚至刮伤耳道皮肤,引起感染。
曾经有一位患者,长期使用棉签掏耳朵,结果导致外耳道反复感染,最终发展成慢性外耳道炎,听力下降明显。
更危险的是,掏耳朵时稍有不慎,可能会戳破鼓膜。
鼓膜破裂会引起耳鸣、听力下降,严重者甚至需要手术修复。与其频繁掏耳朵,不如让耳朵顺其自然,通过咀嚼、张口等方式,让耳屎自行排出。
如果有明显堵塞感,应及时就医,而不是盲目自行处理。
第二件事:长时间戴耳机——无形的“听力杀手”
现代人几乎离不开耳机,无论是听音乐、打游戏,还是打电话,耳机都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而长时间使用耳机,尤其是音量过大时,会对耳蜗的毛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导致噪音性听力损伤。耳蜗里的毛细胞负责感知声音,一旦受损,无法再生。
研究表明,长期在85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下听音频,听力损伤的风险大大增加。许多人习惯在嘈杂环境中调高音量,殊不知这样无形中加速了听力下降的进程。
曾有一位年轻人,每天戴着耳机听音乐,音量习惯性调得很高,几年后出现持续性耳鸣,检查发现听力已经受损,无法恢复。
正确的做法是:尽量减少耳机使用时间,每次不超过60分钟,音量控制在最大音量的60%以下。如果环境噪音过大,宁可换个安静的地方,也不要通过调高音量来掩盖外部噪音。
第三件事:经常挖耳洞、佩戴不洁耳饰——容易引发感染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许多女性甚至男性都喜欢戴耳环、耳钉,甚至频繁更换耳饰。而耳朵的皮肤较薄,血管丰富,如果耳洞护理不当,极易引发感染,甚至影响听力。
有些人喜欢自行打耳洞,但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可能携带细菌或病毒,导致耳廓软骨炎,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耳廓变形。还有些人不注意耳洞的清洁,长期佩戴劣质耳饰,引发过敏、红肿,甚至形成脓肿。
有患者因耳饰过敏导致耳廓炎症扩散,最终影响到了外耳道,出现听力下降的情况。
正确的做法是:如果要打耳洞,尽量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并做好术后护理,避免感染。佩戴耳饰时,应选择优质材质,避免佩戴过紧或不透气的耳环,定期清洁耳洞,防止细菌滋生。
第四件事:忽视耳部疾病——小病拖成大病
许多人对耳朵的不适不以为意,觉得耳朵闷、耳鸣、听不清楚是小问题,忍一忍就过去了。但许多耳部疾病在早期干预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若拖延不治,可能导致听力永久受损。
耳鸣可能是听神经受损的信号,而突发性耳聋则是一种急症,需要在72小时内紧急治疗,否则听力恢复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有患者因感冒引发中耳炎,但未及时治疗,导致炎症扩散,最终影响到听力,甚至需要手术治疗。如果出现耳鸣、听力下降、耳朵闷胀感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总结与建议:保护听力,从日常习惯做起
听力一旦受损,难以恢复,因此预防远胜于治疗。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频繁掏耳朵,减少耳机的使用时间和音量,注意耳洞的清洁卫生,并且对耳部的不适症状保持警觉,及时就医。一个健康的听力系统,离不开细致入微的呵护。
参考文献:
中国耳鼻喉科学会《噪音性听力损伤的预防与治疗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听力健康报告》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