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别认错了!拜山挖错了它,祖宗也保佑不了你→

养护卫生谈谈 2025-04-08 13:14:54

刚刚过完清明节,

“华南F3”广东、广西、海南三地的网友硬核拜山,

又一次让全网震惊。

跋山涉水已经是“基操”,

今年各种扫墓方式推陈出新:

无人机、电子狗齐上阵,

抬烧猪变得省力又高效。

网友表示

“这人工智能的风还是吹给了太公”

太公太婆的墓实在太难找,

“迷路”和“拜错祖坟”

是“华南F3”在清明

最常见的“破防”时刻

辛辛苦苦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

不带点什么回去总感觉不得劲。

路遇拜山三宝:

牛大力、五指毛桃、土茯苓,

路上顺便挖点竹笋、摘点野果加菜,

收获满满。

不过,如果没有经验,

随意采摘野生五指毛桃,

有可能会遇到张婶一家这种情况。

2025年3月底,广东佛山街坊张婶(化名)一家6口在家中煮了一锅“五指毛桃煲鸡汤”一同享用。

不料喝下“鸡汤”后1小时左右,全家人都出现视物模糊、头晕、乏力等症状。

这时他们才反应过来,“这汤喝起来有点苦”!把汤里的药材拍照片后,赶紧前往医院。

被送到医院急诊科时,其中1人丧失意识、陷入昏迷,1人严重头晕、脸色发黑,2人洗胃后被立即转入ICU抢救。所幸抢救及时,目前一家人都已脱离危险。经检测,6人确诊为断肠草中毒。

每年这种案例都不少见,一起来了解下如何区分断肠草与五指毛桃吧!

混淆五指毛桃与断肠草,太危险!

断肠草,学名钩吻,是一种毒性极强的植物。其根、茎、叶都含有“钩吻生物碱”,且根皮中的含量最高。

这种生物碱属于神经毒,一旦进入人体,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导致死亡。

断肠草堪称植物界的“伪装大师”,它常常缠绕或混杂在其他植物之间,根与五指毛桃极为相似,其花又和金银花特别像。

正因如此,人们很容易在采摘时误将断肠草当作五指毛桃或其他无毒植物,从而引发中毒事件。

断肠草中毒潜伏期短,通常误食后几分钟至数小时(多为2小时内)即发病。

中毒症状多样且严重,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头晕头痛、视力减退、言语含糊、肌肉无力等神经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麻痹、昏迷甚至死亡。

近年来,因误食断肠草导致中毒的事件屡见不鲜。

如何辨别断肠草?

断肠草的根表面是棕黄色,有明显纵纹,弯曲处会露出木心,并可块片状剥离;而五指毛桃的根表面一般是红棕色栓皮,纤维性强,能成片撕下。

断肠草的花蕾和花都是黄色,叶片两面手感光滑,像有一层蜡;而金银花的花蕾一开始是白色,盛开后变成黄色,叶面毛茸茸、无光泽。

断肠草幼茎表面光滑,老茎外层是海绵一样的软木栓皮;“黑老虎”的茎手感粗糙,且质地坚实,有横向裂痕。

从生长环境来看,断肠草通常生长在灌木丛和草地中,喜欢缠绕在其他植物上生长,这更增加了辨识的难度。

它的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有细锯齿。花朵通常是黄色的,形状与金银花非常接近,花期在夏秋季节。

1.辨花和叶

断肠草花

金银花

2.观察茎

断肠草嫩茎

断肠草老茎

鸡血藤茎

断肠草茎

3.辨其根

断肠草根

五指毛桃根

海风藤根

海风藤饮片

断肠草的根表面是棕黄色,有明显的纵纹,弯曲处会露出木心,并可块片状剥离;五指毛桃的根表面一般是红棕色栓皮,纤维性强,能成片撕下;海风藤根呈不规则的扁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有纵向棱状纹理及明显的节,节部膨大,上生不定根。

断肠草根

牛大力根

牛大力和断肠草都属于藤本植物,非专业人员仅从外观难以辨别!差异点主要在于断肠草为苦味,牛大力微甜。

万一误食断肠草该怎么办?

一旦发现误食断肠草,必须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以尝试催吐,用手指或勺子刺激咽喉部,促使胃内容物排出。

但若患者已昏迷或出现抽搐,切勿强行催吐,以免误吸导致窒息。

到达医院后,医生会进行洗胃,清除胃内残留的毒素,并使用活性炭吸附毒素。药物治疗方面,常用阿托品对抗毒素对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同时可能需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或进行血液透析,帮助清除体内毒素。

同时,要保留剩余食物或植物样本,以便医院检测确认中毒原因,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如有人发生中毒,共同进食者无论是否出现症状,都应立即前往医院检查,因为中毒可能存在潜伏期,及时检查能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做好4点 避免遇上断肠草

✅切勿在野外随意采摘不认识的植物用于食用或煲汤,尤其是那些外观与常见食材或中药材相似的植物。

✅购买中药材或煲汤食材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市场、药店或超市,并仔细辨别,确保来源安全可靠。

✅提高对断肠草等有毒植物的认识,了解其外观特征和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家中若有小孩或宠物,需将有毒植物放置在不易接触的地方。

清明前后仍有不少街坊有祭祖计划,

路遇野生五指毛桃,

记得多留个心眼,

一定要认真辨别,

谨防误采误食引起中毒!

编辑:陈佳 责编:陈广泰

煲汤要小心!转发提醒家里人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