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同学跟我说:"寒假买了7本教辅,每天刷题到凌晨,感觉也没有什么进步。"
想利用寒假弯道超车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休息。
毕竟学了一个学期了,身心都很累!
但初二的同学,有心学习的,注意一下以下的几个点,寒假没准就能破局。
PART.01
去年带过一个学生,初二期末数学87分,寒假刷完一本习题集,开学周考却只有72分。
家长急得连夜找我,翻开他的错题本才发现端倪:错题里面70%都栽在"运算"这个七年级知识点上。
这就像是盖房子,二楼墙体开裂,根源却在地基不稳。
期末试卷"切片化验"
把物理最后一道综合题拆解:第一问单位换算错误(八年级单位换算薄弱),第二问功率公式记混(新知识掌握不牢),第三问不会建立等量关系(数学建模能力欠缺)。
家长可以和孩子用不同颜色记号笔,像医生标注病灶般标记错题。
"错题三问法"深度剖析
以一道错的几何证明题为例:
第一问:考的是"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知识点定位)
第二问:"我以为有直角就能用HL定理,没注意要对应直角边"(思维误区暴露)
第三问:"应该先证明两个锐角相等,再用AAS定理"(正确路径重建)
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现,有些时候,我们总是跳过"已知条件梳理"环节,养成了跳步骤的坏习惯。
建立"错题基因库"
每道错题旁贴便利贴,左侧写"发病症状"(计算粗心?概念混淆?),右侧贴"治疗方案"(每天专项训练5分钟口算/重学单项式概念视频)。
寒假结束,错题复发率一定会大大降低。
PART.02
曾有个初三学生让我哭笑不得:解二次函数应用题时,他竟然在求根公式旁边标注"这是七年级学的吗?"
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很多孩子直到中考前,脑中的知识还是碎片化的。
数学知识树绘制示范:
初中数学
/ | \
代数 几何 统计
/ \ / \ \
有理数 方程 三角形 圆 概率
↑ ↑ ↑
运算律 应用题 全等判定
追根溯源训练
当我们卡在"一次函数应用题"时,就要沿着知识树回溯:函数→方程→等式性质→有理数运算。
通过这种方式,发现自己解应用题困难的根源,找到根源,才能系统性地解决问题。
PART.03
一道12分的力学综合题,有学生画对了受力分析图,却因为不会用数学语言描述过程,白白丢了6分。
这就是个很残酷的现实:现在的考试,早就不再是"知道就能得分"的时代了。
能力一:信息转化——把文字变成方程
寒假重点训练"应用题翻译术":
超市小票法:把题干信息像超市小票般逐条列出
"商品原价x元,打八折后满100减15,实付73元"
→ 0.8x -15=73
情景剧表演:让家长扮演题干中的角色
解"相遇问题"时,父子俩用步数模拟两车运动,突然明白"相对速度"的含义
能力二:逻辑表达——让思维看得见
每天用手机录3分钟解题视频,从最初结结巴巴"这里...应该...对吧?",到能流畅讲解:"首先识别这是平均数问题,其次确定各部分的..."
实战工具包:
1. "说题"录音回放
试着去讲解一道题,家长用"十万个为什么"追问:"为什么第二步要用辅助线?""这个条件和结论有什么必然联系?"
2. 步骤拆分练习
把一道几何证明题拆成"拼图碎片":
"已知→求证"模块、"图形标注"模块、"定理调用"模块,分阶段练习后再组装。
3. 阅卷老师视角训练
试着去用红笔批改自己的模拟卷,站在"采分点"角度思考:写到哪里能得1分?哪个关键步骤没展示会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