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钱学森无疑都是极为成功的,可他的儿子钱永刚直到34岁才终于上了大学,似乎与自己的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为父亲,钱学森对孩子的教育一直是比较“疏忽”的,他曾对儿子说:“当时压力大,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没有时间照顾你,如果当时每周给你出一道数理化的题目来做,相信你在高考时,任何一所大学都能挑。”
人生,.随着父亲的选择而改变
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之后,渐渐成长为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在异国他乡生存的过程中,他也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发展。
国内战争不断,发生的一切也随时牵动着钱学森的内心,他也在等待着新时代的到来。
那段历史也真的来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从那天起,钱学森便与妻子商量回国的事情,他掌握的技术完全能让祖国的科技水平更上一层。
当时他的工作是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副教授,年薪刚刚增加到9000美元,他的存在对这所学院极为重要。
美国明明是个崇尚“自由”的国家,可对钱学森而言,他们选择的方式却很简单:来可以,想走不行。
当时的美国正被“麦卡锡主义”的恐怖氛围所笼罩,钱学森所推荐的研究员还被排查出为共产党员,导致钱学森本人也被吊销了安全执照,不得进行任何军事机密研究。
对于这些事,他也不想去争论什么,反正早已做好了回国的决心。
8只大木箱被打包好后,联邦调查局却突然出面扣押,理由是:涉及美国机密文件。
美国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更是向司法部表示:“钱学森知道的东西太多,无论如何不能让他回国。”
于是,钱学森被带到特米诺岛羁押,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折磨。
经过多方营救,钱学森还是在交纳1.5万美元的保释金后离开监狱,通过据理力争的方式才暂时解除了一些威胁。
新中国政府也在想办法、钱学森也在焦灼等待,艾森豪威尔认为经过一年半的软禁之后,钱学森的技术已经过时,不会再给美国带来影响,这才最终决定放走他。
不过,总统的决定首先就引起了金贝尔的不满:“美国做了一个非常糟糕的,错误的决定。”
5年的抗争,钱学森终于拖家带口踏上了回国之路,加州理工的穆布里奇校长还好奇地问道:“从一个发达国家回到农耕社会,这有什么意义呢?”
在这位校长眼中,中国不具有科研的土壤,钱学森纵然满身才华,却得不到施展的空间,有些可惜。
钱学森也没有多解释什么:“只要能回国,不管做什么都行,哪怕是种植苹果。”
校长也向他允诺:加州理工的校门永远为他和他的家人而开。
此前那段艰难的斗争经历中,年纪尚小的钱永刚并不知道意味着什么,启程的那天,他牵着父亲的手踏上邮轮。
他甚至不理解“回国”二字的真正含义,只是父亲走到哪里,他就要跟到哪里。
轮船公司给出了“头等舱票已售完”的理由想继续阻止钱学森回国,钱学森并不在乎这些,一家几口人就挤在狭小的三等舱中。
船上还有一位女权运动领袖心怀不满,去找船长交涉:“你们就让这样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住在三等舱里面吗?”
在这位女士的激烈抗争下,钱学森一家才进入头等舱,这段记忆,钱永刚还是印象很深的。
抵达祖国后,一家人住进了中关村的宿舍,那间烧煤球的房子已经是整个中国科学院中最好的了。
上学之后,钱永刚更是极为不习惯,由于之前在美国只会说英语,导致他和同学、老师的交流都极为困难,他唯一的寄托就是父亲。
可父亲那段日子非常繁忙,正为组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而奔波忙碌。
父子俩相处的时间很短,但父亲总是潜移默化地教育儿子如何成才。
在祖国成长,也经历了祖国发展变化的各个时期,钱永刚也适应了全新的生活,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命运。
1966年,钱永刚已经18岁了,正是应该上大学的年纪,可当时的中国进入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哪里都没有学上。
没法做出和当年的父亲类似的人生选择,这也不能怪他。
就这样,他在读高中的地方耗了一阵子,实在不清楚自己接下来要怎么走,父亲也没有给他太多的建议,人生的道路还是得让他自己选择。
恰好有了个征兵的机会,钱永刚跟家里打了个招呼便投身军营。
当时钱学森正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面对穿上了军装的儿子,他只是鼓励道:“你如果真的想去,那就去闯一闯,好好干。”
回忆起这段青葱岁月,钱永刚还笑着说:“父亲没有给军方打招呼,那时候不兴这个,他也不是这样的人。”
当初坐着颠簸的轮船拉着父亲大手的小男孩,坐上了同样颠簸的“闷罐子”一路南下。
特殊的时代,知识分子也不受重视,作为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他早就学会了隐忍。
走出了自己的人生
军队的生活持续多年,钱永刚身上也充满了毅力。
受父亲的影响,他对知识的渴望也同样没有松懈过,第一次探亲回家时他还翻开了俄语书籍,发现那些内容全都忘得差不多了,很多书只能读个标题。
到了七十年代末,突然听闻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后,他的心中更是极为激动。
明明是个从小就不用父母操心学习的好学生,可他现在却显得极为茫然:若是放在10年前的水平,考个大学也是小菜一碟,现在都已经快30岁了,根本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可他又不甘心就这么放下书本,于是心中有了个打算:去考一次,考上了就痛痛快快去。
在部队他也是做技术工作的,还算有些底子,顺利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总算对得起“钱学森儿子”的头衔。
去上学的第一年,他发现他在年级同学中年龄能排到第三位,而班里最小的同学都要比他小10岁,突然有了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后来,母亲告诉他一件事:“你父亲当年从美国的监狱中出来,加州理工学院的校长就安慰他,让他不要消沉,为了孩子也要继续下去,将来孩子进入加州理工学院不用考试;再到后来你父亲马上要回国了,校长再度强调了那句话,还说他的承诺管用。”
这番话一下让钱永刚燃起了新的希望,他也得知,当年父亲回国的时候也与加州理工的努力密不可分,是院长和导师凑齐了那1.5万美元的巨额保释金让父亲脱离苦海,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在这样的背景下,钱永刚选择去美国看看,特别是那座与父亲的人生息息相关的高等学府。
近30年过去了,人家依然没有让钱永刚考试,直接让他去读书了,这就说明,老校长的那番话仍然奏效。
钱永刚多年后还开玩笑地说:“如果当时一家子人没有坐船回国,父亲留在美国任教搞研究,可能我的成长之路还要顺利一些吧,至少不会折腾到34岁才大学毕业,到40岁才拿到硕士学位。”
“人生没有如果”也是钱永刚说过最多的话。
如果将时间拨转到多年以前,钱学森依然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几十年过去,选择权再度来到他的儿子手上,钱永刚依然做了一样的选择。
从2004年开始,他就曾在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河西学院等高校担任兼职教授,还当选为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到了2012年,他还正式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
这期间,他自己的人生也燃起了璀璨的光芒,但更多时候,人们会更加关心他的父亲。
2009年10月底,钱学森吃晚饭时突然吐了一下,钱永刚根据经验马上测量体温,发现父亲的体温升高,马上就送去医院。
但这次与以往哪一次都不同,刚进入医院就传出了病危的消息。
尽管家属与急救人员的反应都很快,可还是晚了一点点,炎症已经扩散到肺部,导致身体多个器官因缺氧而怠工。
钱永刚说:“那天呕吐之后,父亲还能说话,但精神状态很差了,到医院后处于休克状态,最后走的时候没有什么痛苦,这也是我感到些许安慰的地方。”
送走父亲后,他还来不及收拾自己悲伤的情绪,赶忙回到家中把卧室重新布置了一下,担心90多岁的老母亲睹物思人。
在他的眼中,父母相濡以沫走过62载春秋,感情太深了。
不久后就有记者采访了钱永刚,他说了一件令他记忆很深的事情:“之前我在上海图书馆办了个钱学森图片展,很多市民都来观看,尤其是一些年纪大的市民,有人说‘钱老是我从中学就崇拜的偶像,现在我都退休了,虽然没有机会见到他,但我还是想要多看看他的照片,学习他的精神’。”
那句话给钱永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父亲还能让这么多人记住并怀念,我很感动。”
说着说着,他的眼眶也湿润了。
这么些年,钱永刚的日子也很充实:建馆、出书、拍片、办展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他结交了很多新朋友,朋友们总是给他鼓励与帮助,让他十分开心,还表示:“现在年年都有小进步。”
哪怕到了2024年,他的工作依然非常繁忙。
4月,他以《精神铸就人生》为题目在海尔学校报告厅作了一场大科学家精神的盛宴;10月,他又来到成都外国语学校考察工作,紧接着又去了西安航空学院。
在现场互动交流时,他还引用了《钱氏家训》的一句: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
12月,中国高新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也是钱永刚发表致辞,他也表示:“人民性是钱学森科学思想的灵魂所在。”
对于现在的钱永强而言,他很享受充实的人生,也坚持将父亲的精神持续传递下去。
参考资料
1.钱永刚:钱学森人生的五次选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2.“我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