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生存是离不开水资源的,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年代,水资源都显得格外重要,为了争夺有限的水资源,国与国之间、省与省之间乃至村与村之间都多有争执,哪怕是在建国后也是如此。
比如,在1992年时,就发生过河北涉县村民炸毁河南红旗渠的事件,造成了当地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这件事情的起因就是河北省和河南省之间长期的漳河水“争夺战”。
· 河南河北争漳河水
漳河,古时候也叫作衡漳、衡水,是华北地区海河流域的一条水系支流,它发源于山西,流经河北省、河南省的边界之后,进入河北省邯郸市与卫河合流。
因为我国水资源缺乏,漳河的水源成为了当地居民生活、生产的“生命线”,附近的人民都希望能够充分利用漳河的河水,这也就引起了村与村乃至省与省之间的巨大争执。
距离漳河最近的两个村,一个是河北省邯郸市的史邰村,一个是河南省林州市的古城村,这两个村隔漳河相望,一度关系非常亲密:离得近,两个村之间相互通婚,不少村民之间都有亲戚关系,平时往来频繁。
而且,因为两个村走得近,虽然他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省,但是风俗习惯乃至口音都很相像,但这一样无法掩盖两个村之间因为争夺漳河水引起的矛盾,为了多用水,两个村的村民甚至爆发过械斗。
史邰村和古城村之间的矛盾,只不过是河南省、河北省争夺漳河水的一个缩影,两个省之间的矛盾其实更加复杂。
比如,为了充分利用漳河水,河南和河北在上世纪50年代总共动员了50万工人,一起修建了岳城水库,总库容达到13亿立方米。而且,为了引黄河水入水库,河南省还修建了200多公里的“共产主义渠”去引黄河水。
水库建成后,一开始两岸居民都是喜笑颜开、融洽相处,可没过几年,矛盾就出现了。因为遇到大旱,水库的水还是不够用,河北省就仗着水库在自己境内,优先保障自己用水,导致河南的林县根本用不上水。
为此,河南方面“气得”废止了共产主义渠,但这也不能改变河南林县缺水的情况,他们只得另想办法。
1960年,为了解决全县缺水的问题,林县修建了新中国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在近10年的修建过程中,林县近10万人民克服了无数困难、削平了1000多座山头,吃尽了苦头,终于修成了这条全长70多公里的引水渠,解决了林县缺水的难题、结束了林县“水缺贵如油”的悲惨历史,林县的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但红旗渠修在岳城水库的上游,河北对此就有了意见,认为红旗渠“抢了”他们的水,可红旗渠已经修完,还成为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象征,被赋予了“红旗渠精神”,要废止红旗渠是不可能的,于是,河北省也决定修水渠来增加引水量。
1975年,河北省邯郸市开建全长240多公里的跃峰渠,长度是红旗渠的3倍还多,平均每年从漳河引水2亿立方米。跃峰渠造福了河北5个县的人民,被称为是“中国的第二座长城”,同样也有着很高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
河南方面一看这一情况,又修建了跃进渠引水,河北则不甘示弱地再修小跃峰渠,总而言之,谁都不肯少引一点水,生怕吃了亏。
· 半夜悄悄炸毁红旗渠
其实光是从两省人民争相修引水渠,大家就可以看出,两省人民对于漳河水争夺的激烈程度。在官方层面,大家互相竞争修水渠,比谁引水多;在民间层面,双方则是更明显的你争我夺,两地人民有过多次冲突、械斗,互相“放狠话”根本就是“日常状态”。
一旦牵涉到水资源的问题,河北涉县这边的群众就叫嚣着要放炸药“炸掉红旗渠”,河南林县群众一听,当然也不甘示弱,立即就表示那我们就炸掉你们的跃峰渠。
这些事情当地公安机关、有关部门也都清楚,但谁也没将这些狠话“当真”,毕竟,当时谁也不相信,人民群众能干出“炸渠”这种“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没想到的是,河北人民不是放狠话,他们是真的敢炸渠。
早在1989年、1990年时,就已经有人试图在红旗渠上安放炸药包,试图炸渠,但是因为“技术原因”,炸药包都没有爆炸,这两次炸渠行动都没有成功。
到了1992年7月,红旗渠又有4处被炸,但因为没有炸中要害,这4次爆炸都没有影响红旗渠通水。
因为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这几次炸渠事件都没有引起太大重视,甚至还有人觉得,这不过是村民在“泄愤”,与“械斗”的性质类似。
也就是因为这种“纵容”,导致了1992年8月22日严重的炸渠事件。
当天凌晨,一声巨响惊醒了河南林县盘阳村的居民,他们听到巨响、感到震动,还以为是地震了,东西都来不及收拾,就逃出了家门。村支书也被惊醒,还没搞清楚是什么情况的他,先组织村民到较高的山坡上躲避,再探查情况。
就在这个时候,大家发现红旗渠决口了!随后,大家意识到震动和巨响并不是地震,而是有人用炸药炸塌了红旗渠。
后来的调查显示,是河北涉县白芟村的几十名村民趁着夜色,绕过守卫红旗渠的民兵,偷偷爬上了凤凰山红旗渠的干渠段,他们在几处合适的爆破点深埋炸药,准备彻底炸毁红旗渠,这一次,他们为了确保成功,有一处居然用了500多斤的炸药包。
到凌晨3点,指挥人员一声令下,几处炸药同时爆破,红旗渠总干渠盘阳段决口。后来的调查显示,红旗渠两处被炸塌渠墙分别长25米和6米,还有60多米的渠墙发生了移位、裂缝和松动,这次爆炸导致红旗渠全线断流,渠水直接冲入盘阳村,引发了巨大的灾害。
· 冷处理平息事态
媒体报道显示,红旗渠水冲倒了600多间房屋,毁掉了230亩耕地,因为当时已经是8月,当地有700多亩即将秋收的庄稼被毁于一旦。此外,还有8家企业因水灾受到1000多万元的直接损失。盘阳村投资105万元建造的、年产值达到150万元的厂房、设备、产品统统被洪水冲走。
后续的问题也很严重,因为正值灌溉保秋、蓄水灌库的重要时刻,红旗渠在此时被炸毁,影响的是32万人民群众的用水,和沿线50多家企业的生产。
这次爆炸事件引起了全国上下的震惊,大家也意识到,河南河北的用水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最为愤怒的,当然是受灾的河南群众,他们坚决要求严惩案犯,保护红旗渠和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有激进的群众要去炸掉河北的跃峰渠,为红旗渠“报仇”。
不过,林县县政府以大局为重,坚决制止了这种行为和言论。时任林县县长的毛万春还亲自带领数百名县干部到盘阳村和红旗渠爆破点展开红旗渠的抢修工作,到9月2日,红旗渠终于恢复了通水,盘阳村民愤怒的高峰也已经过去。
这次爆炸事件也惊动了中央,当时总书记、总理都对此事进行了批示,但考虑到这是河南、河北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用水之争,最终这件事情仍然通过“冷处理”解决了,没有任何人在这起事件中受到法律的处罚。只不过,国家开始对于漳水的分配进行“干涉”,以调和两省之间的矛盾。
最终,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对漳河相关河道进行统一规划、调度和管理,将水资源更加合理地分配给河南与河北,相关分配方案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比如,2024年9月,国务院就将漳河水资源的52%分配给河北,48%分配给河南,与1989年恰好相反。
不过,就算是这样,河南、河北还是会因为争夺水资源而产生矛盾,只是在国家的调控下,没有再发生炸红旗渠这样恶劣的案件。
其实归根结底,会产生这样的情况,还是因为我国水资源缺乏。数据显示,上世纪60年代,红旗渠开建时漳河每年的水量为50亿立方米,因而红旗渠虽然引走了漳河水,但是对于河北相关地区的用水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漳河水量下降到了每年十几亿立方米,而两岸人民的用水量却在不断增加,这就导致两省人民对于水资源的争夺加剧,也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所以,我们还是应该继续提倡保护水资源、提倡节约用水,并不断提升技术水平,让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只有大家都有充足的水源可以使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南与河北的矛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