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司马懿诛曹爽,比“真小人”可怕的是“伪君子”

徙竹散人 2023-07-26 15:19:11

景初三年,魏明帝曹叡驾崩,后由八岁的齐王曹芳继位,大赦天下,加封曹爽和司马懿为侍中,都督中外军事且总领尚书事,这二位等于把军政大权包揽完毕。另外根据明帝的遗诏,在建的宫室都停了。

接受任命以后,曹爽和司马懿各自领兵三千轮流在宫殿内值班,因为司马懿的年龄和地位都比自己高,曹爽起初对待司马懿非常恭敬,有事就找他商量、请教,不敢独断专行。

曹爽任人唯亲的开始

并州刺史东平毕轨和邓飏、李胜、何晏、丁谧都是有名气且急于求富贵的人,所以比较趋炎附势,明帝比较厌恶这种风气,于是就压着他们没怎么重用。但曹爽跟他们关系好,辅政以后就立即提拔了这几位,且视他们为心腹。只不过这帮人果然不行,他们劝曹爽“大权不可旁落”,几句话就把曹爽忽悠晕了。其中丁谧还为曹爽谋划,让曹爽禀告天子将司马懿转任太傅,明升暗降,剥夺实际的权力,凡奏事要先通过自己方能执行,如此就能控制大权,曹爽居然答应了。此后司马懿专任太傅,曹爽把弟弟宗亲们全部弄到宫中担任要职,自己出入宫禁,尊贵无比。

这个时候即使司马懿不跟曹爽作对,皇帝大概也是烦透了,加上曹爽自己也姓曹,本就是曹家的天下,哪天逼着自己禅位定然也是掀不起多大风浪。只不过以曹爽贪图荣华富贵的做派自然是“元无大志”,无心于此,但大忌是着实已然犯下——倒霉的时候肯定没人救。从此以后,曹爽对待太傅的态度保持着面子上过得去,实际事务很少再和司马懿商量。随后曹爽又将吏部尚书等要紧位置换上了自己的人,于是何晏等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司马懿开始蛰伏

正始八年,曹爽和司马懿的关系迎来关键节点:曹爽依何晏、邓飏、丁谧的主意,欲将太后迁到永宁宫居住,如此就能真正独自把持朝政。司马懿没能挡住,两人之间开始有了嫌隙。随后,司马懿开始称病不再参与政事。司马懿称病以后,原先跟着他担任职务的人开始倒霉。

清河国和平原国的地界之争吵了八年没完没了。冀州刺史孙礼奏明“当年明帝分好的地界有存档,拿出来一比就清楚了”,曹爽说“地图太旧不能用了”,孙礼再次上疏,曹爽大怒,罗织罪名判了孙礼五年。后来孙礼任并州刺史后往见司马懿,见面时气得不说话。司马懿问:“还生气处理地界的事?”孙礼开始拍马屁,一边拍一边涕泪横流。司马懿说:“要忍人所不能忍。”自此以后曹爽就更加不靠谱了,经常兄弟结伴一起出游,大司农桓范很是担忧:“你们兄弟不宜一起出城,城中没个掌权的内应,万一有人关闭城门就回不来了。”曹爽说:“谁敢!”桓范心里肯定嘀咕:“司马懿啊。”

司马懿的奸雄本色

为了持续麻痹曹爽,司马懿戏精附体,飙演技装病,竟然骗过了前去向他辞行即将赴荆州就任刺史的李胜,还真让曹爽以为他要归西了,曹爽于是就不再把司马懿放在心上了。嘉平元年,皇帝谒高平陵,曹爽带着弟兄们一起跟着去了。果如桓范所料,司马懿以太后的名义下令,关闭城门,并带兵占领武库,进驻浮桥,又命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职务,又占据了曹爽大营,并向皇帝上书陈述曹爽诸罪行,还派专人劝说曹爽及早认罪,另外捎了句“不过免官而已”。桓范急忙赶往曹爽处,献计聚集实力,“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戳破要害处:以你们曹家这帮人的显赫,放到哪都是不定时炸弹,想当个平民百姓那可能吗?曹爽把刀扔了:“不做官,也不失当个富家翁。”

桓范已崩溃,最终曹爽一帮人束手就擒,全部被司马懿夷三族。曹爽是“德薄而位尊”的典型,到了辅政的位置只能是坤卦的六五,所谓“黄裳,元吉”,也就是寻常人眼里的“和稀泥”。在这个位置上想干好,纯“好人”和纯“坏人”都不行。这里就是“管鲍之交”的要紧处,管仲临去世的时候没有推荐鲍叔牙任齐国丞相,就是因为鲍叔牙为人过于正直,让他干实则是害了他,鲍叔牙才会感慨“管仲知我”。曹爽整体看下来等于是个暴发户,祖上留了些福德给自己,被他迅速败坏完毕。桓范谋事还算不错,看人却着实糊涂,曹爽若是个听劝的,在他进谏“总揽大权的弟兄们不能一齐出城”的时候就该能回过味来。

《道德经》的“智慧出,有大伪”

那司马懿又是什么人?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诗云: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结论不要下得太早,更不要被眼下的高妙所迷惑,没有体验过殊胜境界者的那些绚烂描绘必定是因其人只是“仰望”,着眼于当下者才能令人觅得几分真意——不过是“邀人同行”。

1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