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5日晚,在南京火车站广场,面对各区,县应征入伍,约400多名新兵坐满火车站广场。专门负责带队我们新兵的领导,激动的做离开家乡工总结报告。你们这批参加应征入伍的青年,是最积极的,录取入伍的青年,是近年来人员最多的一次。我们100多人青年,分到师直属,有的分到团里。
第一次近距离,在居委会接触部队带兵干部,不知道怎么称呼。村委会主任告诉我们,你们就称他们为军代表,但是代表部队来的。这位姓李的带兵干部,身穿4个兜衣服,后来知道他是排长。在居委会做入伍前动员,全程陪同我们身体检查,不时的到应征青年家庭走访。见面次数多了,大家也对这位姓李的带兵干部印象较深的。
始终没有忘了,我们同一个居委会的发小阿牛,曾经在学校足球队锻炼中,膀子受过伤。去居委会报名时,居委会登记干事直接拒绝。李干部见到后,让阿牛先报名,至于,是否合格,应该由医院全面检查说了算。遗憾的是阿牛体检没有合格,但是,起码体验过验兵的程序。
当年,在农村从事征兵入伍工作,带队领导真的比较辛苦,他们首先要接受农村青年报名,还要接受插队知青的报名。对插队知青在农村的现状,要进行多个方面的走访。况且这些知青年龄,都接近到杠的,当兵心愿特强烈。
一位带兵干部,(记不起来姓啥了),到南京下关某厂走访的一趟。鼓励已经参加工作适龄青年,积极报名参军。经过厂里政治审核,定点医院全面身体检查。该厂有20多名青年,一次性被批准应征入伍。当年,成为工厂里走出应征入伍青年最多的单位。

1979年,部队招兵名额确实很大。以前一个县,一次性招聘最多30~40人。这一年,一个县,一个区,被批准应征入伍的青年应达到百人以上。
一次性招收大批适龄青年应征入伍。这与当年的招兵制度有关联,更与招兵的干部,在基层辛勤的走访,多种变相鼓励,狠话激励,是男子就应该当兵去。从事多种灵活鼓励工作方式,是分不开的。
40多年过去,对当时的带兵干部,一个是工兵营教导员,大家都称他为政委。一个是指挥连副连长,一个是排长。招兵过程中变相经历往事,是终身难忘。
这么多年过去了。同一批入伍的老兵们现在身体可好。很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