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不乐观,乌军在南北两线加大攻势,普京宣布刚入俄的四州进入战时状态,同时还提升了中央辖区和南部联邦管区的战备等级,实质上就是军管,主要是应对赫尔松方向的收缩,一字长蛇阵有可能被一分为二,同时还有乌军战术导弹的威胁,不出意外乌军最近几天将按照美国旨意尝试攻击莫斯科或者郊区,试探俄方反应。

赫尔松不仅是克里米亚的碉头堡,最后的屏障,还是顿巴斯方向的后背,二者互为犄角,想象一下,如果俄军最终全部退守克里米亚半岛,天天挨炸不说,乌军只需在半岛窄窄的入口处放少量部队完全可以堵死,本没有设防的顿涅斯克西部防线会顷刻瓦解。到时候普京能做的实际动作似乎只剩继续动员,而这一切俄罗斯政府可以承受吗?显然不能,那将是俄罗斯彻底衰败的开始,能阻止这一切的只有核武器,不管俄罗斯人民愿不愿意,不管世界人民如何反对,都是北约逼迫所致,在合适的某一点核爆成为必然。

为什么北约领导的乌军要先进攻顿涅斯克方向,就是要用膝盖抵住俄罗斯的腰部,在本土跟前耗一波,耗掉俄罗斯所有的资源和计谋,最终赫尔松方向孤立无援反倒成了突出部,只要欧洲持续援助,丢失是必然的,战争就是耗,只要不是高科技战争,欧美求之不得,30比1还怕耗吗?
其实从哈尔科夫易手之时,俄军南线就应该考虑在后方某处建立第二道阵地,起码用得着的时候撤的从容,用不着可以用来训练新兵,开战之初,整个乌东是突出部,及时收缩,甚至准备放弃基辅,保存了主力,现在乌东打回来了,明显赫尔松压力陡增,炸毁克里米亚大桥就是为减少供给,所以当时乌空军司令说这仅仅是开始。让突出部去支撑整个战场,普京做不到,卡得罗夫做不到,新换的司令也做不到,这是上一任指挥官的战略失误,无法弥补,只能损失最小化。

克里米亚被围困之时,大概也是波兰和德国图谋加里宁格勒之日。
这时候很多人会想到制空权,我们能想到,打仗的人更能,俄军轰炸基辅的方式一是无人机,二是舰载巡航导弹,三是飞机挂载远程空地导弹在己方阵地上空发射,并不是飞到乌克兰目标附近,说明野战防空方面乌军还是可以的,北约不在乎乌军,总得在乎自己的雇佣兵吧,所以飞机是拦不住的。过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