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缅甸发生7.9级强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缅甸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多地建筑物坍塌,桥梁断裂。
在一片断壁残垣中,有一座桥梁却屹立不倒,它就是由中国援建的亚达纳邦大桥。
这座大桥的“毫发无损”与近在咫尺的缅甸阿瓦大桥的坍塌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中国基建的抗震能力究竟如何?
缅甸此次地震受损最严重的桥梁之一便是阿瓦大桥,它位于曼德勒附近,是缅甸重要的交通枢纽。
地震导致阿瓦大桥部分桥面坍塌,交通中断,给当地居民的出行和物资运输带来了极大不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距离阿瓦大桥仅600米的亚达纳邦大桥却经受住了强震的考验,完好无损。
这座由中国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大桥,于2002年开始建设,2007年竣工,横跨伊洛瓦底江,是连接缅甸南北的重要通道。
亚达纳邦大桥的抗震能力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工程师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在设计之初,中国建设团队就充分考虑了缅甸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
缅甸位于全球最活跃的断层之一——实皆断裂带上,历史上曾多次发生7级以上强震。
因此,大桥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桥梁的稳定性,中国工程师们采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
他们使用了超深钢管桩技术,将桩基打入地下60米的岩层,为桥墩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桥墩如同深深扎根于大地的巨人,稳稳地屹立于伊洛瓦底江的松软泥沙之上。
大桥采用了Q420级高强度钢材,其抗拉强度是普通建筑钢材的1.5倍,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
这些高强度钢材全部从中国运输到缅甸,确保了工程质量。
此外,大桥还采用了双层钢板焊接工艺,进一步增强了桥梁的结构强度,使其能够满足80吨的设计荷载需求。
除了材料上的精益求精,亚达纳邦大桥的结构设计也独具匠心。
大桥采用了中承式刚性拱柔性梁结构,这种结构将刚性拱和柔性梁的优点结合起来,既能抵抗强大的地震力,又能吸收地震能量,有效减轻地震对桥梁的冲击。
为了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中国工程师们进行了2000余次计算机模拟,最终确定了最优的桥梁结构方案。
此外,大桥还设计有高强度的耐震壁,进一步增强了建筑物的整体刚性,使其能够承受住强大地震力的冲击。
更令人惊叹的是,大桥的设计甚至预留了应对9级烈度地震的结构变形空间,7.9级地震自然不在话下。
值得注意的是,缅甸7.9级地震与2008年中国汶川8.0级地震震级相差不大,但造成的损失却有天壤之别。
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451亿元,相当于现在的1.5万亿元。
而缅甸此次地震的预估直接损失为3625亿元。
虽然震级只相差0.1级,但能量释放却相差巨大。
地震每增加一级,能量释放量相差约32倍。
7.9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500万吨TNT炸药或4800颗广岛原子弹,而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则相当于2100万吨TNT炸药。
此外,汶川地震还引发了滑坡、堰塞湖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加剧了灾难的破坏性。
历史上,地震曾多次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1960年,智利发生了9.5级大地震,这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
这场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还引发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海啸,波及多个国家,导致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亚达纳邦大桥在地震中的出色表现,彰显了中国基建的强大实力,也体现了中国工程师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未来,中国基建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那么,面对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我们该如何更好地提升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