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死前发出一封密报,气的蒋介石手持密报,就向手下兴师问罪

史新说 2024-02-17 12:48:02

蒋介石集结45万军队进攻山东解放区,而粟裕率领的华野仅仅只有27万人。人数上差了18万倒还是其次,关键是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巨大。

这45万部队中有汤恩伯、黄百韬以及李天霞等人,尤其是张灵甫率领的整编74师,更是一路上狂的没边。

战略构想也相当简单粗暴,那就是这些军队一路碾压过来,最大限度的消灭或者消耗华野的有生力量,最起码起到挤压切割解放区的作用。

一旦让他们达到这个的目的,那么华野在解放区的发展将更为不利。粟裕身上的担子很重,该如何趁着有生存空间,迎头痛击这波来犯之敌最为关键。

同样在国军阵营里面,以多打少的情况下,这摆明了就是一场立功之战。要想出彩,就要动点脑筋,否则功劳就都成了长官的了。

这就不得不提一提张灵甫的整编74师了,在蒋介石的定位上,是将整编74师当成自己的锦衣卫来使用的,所以一直以来,虽然张灵甫隶属于国军的战斗序列,但是他实际上却一直在听从蒋介石的调遣。

作为蒋介石的卫队长,蒋介石将其下放出来作战,就是为了能够让74师出彩。但是,张灵甫一个师长,就必须要服从兵团司令的命令。但是他这个师长又比较特殊,还是更多听从蒋介石的命令。

如此一来,张灵甫归谁指挥,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李天霞想管,张灵甫不想让他管。汤恩伯以及黄百韬不想管,却又都推不掉,最后张灵甫还是归在了黄百韬的下面,这也是黄百韬为何拼命救援的原因所在。

之所以李天霞不管张灵甫,一来是李天霞和张灵甫一向不和,二来是张灵甫与李天霞纯属配合关系,李天霞才出工不出力,这也为之后李天霞背锅埋下了伏笔。

造成李天霞承担所有的最为关键原因,还是因为张灵甫在死前发出的一封电报,成了蒋介石向手下兴师问罪的最有力的证据。电报部分内容如下:

职师进克蒙阴后,匪乘我立足未稳,大部集结,期殄我于主力分散之时。幸我占取山地,集结迅速,未为所乘……以国军表现于战场者,勇者任其自进,怯者听其裹足,牺牲者牺牲而已,机巧者自为得志……匪诚无可畏,可畏者我将领意志之不能统一耳。窃以若不急谋改善,将不足以言剿匪也。职秉性直憨,故敢以肤浅之愚,披沥上陈,伏乞俯赐训示。

张灵甫其实在向蒋介石告状,内容翻译过来也挺简单。那就是我攻克蒙阴之际,共军趁我立足未稳之际想趁机消灭我,好在我集结的比较迅速,守在了孟良崮。

但是我国军当中,在战场上一向随心所欲,勇猛的就让他勇猛,怯战的就任其怯战,战场上政令无法得到统一,犹如一盘散沙。这事要是不整治,其他的事就别提了。

其实,张灵甫也就是阐述了国军的通病而已,但是他忽略了,他与蒋介石也是造成这个情况的罪魁祸首之一。

蒋介石眼看74师被消灭,手里又拿着这样的一封电报,不整治都无法服众,所以必须整。锅到底该谁背,蒋介石必然不想自己背锅,于是开始了一场“点球大战”。

这封电报是张灵甫在47年5月6日发出的,在十天之后便被歼灭。作为张灵甫直接上司的黄百韬,感到了空前的压力。他在被召集去南京开会时,就有种不祥的预感。

但是,他到了南京就前去拜访顾祝同寻求帮助,当时国民党的战绩越来越拉,蒋介石没有勇气做到一刀切的整治,只能是汇聚人心。

在拿捏住大方向之后,也就明白了这是一场“点球大战”了,黄百韬便开始回忆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且敏锐的发现,这封电报发出去的时候,自己还没有指挥张灵甫。

张灵甫是在自己进攻坦埠时候,才知道自己更换上司了,那就到了11号了。在这种时候,黄百韬在开会的时候,就做了一个深刻的反省。

出其不意的提到,他并不知道张灵甫为何要进攻坦埠,所以他也搞不清楚为何其他师就不能放弃原来守卫的防区去救援张灵甫。

同时也表示,他已经竭力去救援张灵甫了,只是遭受到了共军的顽强阻击,最后没有救援成功。连态度带行动,全都有。

李天霞由于准备不足,而且在救援张灵甫时表现得太糟糕,这也就让他成为了这场“点球大战”的背锅侠。

李天霞对比黄百韬亦或者是汤恩伯,就算是个小人物了。小人物最终买单,蒋介石便继续开始自己的微操,进而一步接着一步的失败,最终拜走台湾。

22 阅读:11003
评论列表
  • 2024-04-30 15:26

    我爷爷就是在孟良崮战役中负伤 他经常说张灵甫的队伍是他遇到的最难打的部队 又狠又顽强

    用户10xxx80 回复:
    张灵甫是被郭汝瑰骗上孟良崮的 并不是他自己要上去的
  • 2024-07-08 14:29

    [点赞][点赞][点赞]

  • 2024-03-18 18:04

    张灵甫的死应该由老蒋买单才对,因老蒋把国民党的军队分成了三,六,九等,嚣张跋扈的张灵甫才会没人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