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县丁香镇:撂荒地上种出药香经济,林下参链结出致富硕果

营看江淮 2025-03-29 03:59:03

每天上午,黄信都会到自家的板栗林走一走。三年前还长满茅草刺藤的林子,如今白芨、前胡已经绿油油连成了片。“以前看着这些地荒废着,心里满是无奈与心疼,如今种上药材,嘿,土疙瘩真就成了金疙瘩!”老黄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笑容,言语间满是自豪,“就去年,这小小的一片地,就多增收了3000多块钱呢!”

农户破局:往昔“撂荒地”变作今朝“药金窝”

“咱这儿都是山地,种传统粮食作物,收成也就够自家糊口。日子久了,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大伙都外出寻生计去了。可我种了一辈子地,实在不忍心看着土地就这么荒着……”站在梓桐村树茂塘的山坡上,黄信微微弯腰,熟练地扒开土层,一颗鸡蛋大小、饱满圆润的白芨块茎便露了出来。2020年他发现收购商高价回收山里头的野生药材,试探性种下5亩白芨。高山气候的馈赠超出了预期,年均1600毫米降水、弱酸性土壤,白芨多糖含量比平原地区高得多。如今他的10余亩荒地全部披上“药衣”,每亩收益能突破5000元。

在农技员的悉心指导下,尝到甜头的黄信又有了新动作,将自家稻田里都种上了水菖蒲。“这叫‘稻药双作’,六月份菖蒲收割完毕,紧接着就能种晚稻,一块田能赚两份钱!”黄信随手从田里拔起一棵菖蒲,只见其乳白色的根须修长,足有半米之长。“这菖蒲用处可大了,既能入药,又能驱蚊,城里人还常买来做香囊呢。”在梓桐村,像黄信这样的农户已有20余户,家家户户都在荒地种白芨、林下植前胡、稻田种菖蒲,小小的药材,正悄然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企业领航:前沿“科技入林”助推全域“产业兴​”

2022年,随着石台县鑫润硒洋参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丁香镇开启“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之路。企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引入科学先进的管护技术,巧妙利用林下空间,精心构建起西洋参立体种植体系。从种苗供应、种植技术指导,到后续的采收与分级处理,形成了一套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条。合作社则在其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统一协调管理,确保各个环节紧密衔接。

“一棵树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其落叶腐殖层能为西洋参生长提供天然养分,林间的散射光环境又恰好契合西洋参‘喜阴怕晒’的特性。”梓桐村党支部书记朱绍怀介绍道。这种绿色、环保的“不砍一棵树,不占一分田”种植模式,让全镇1100亩原本闲置的林下荒地摇身一变,成了人人称羡的“黄金地”。每年四月,丁香镇的山野便迎来一场盛大的“药香花季”,白芨紫、前胡白、菖蒲绿交织成画,而林下西洋参那独特的伞形花序,在斑驳树影中若隐若现,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灵动。

产业升级:从“原料1.0”跃至“三产融合Plus”

当下,丁香镇正与企业紧密携手,全力推进鑫润硒洋参研发大楼和硒洋参博物馆建设项目。研发大楼专注于药食同源产品的深度开发,深入挖掘西洋参在保健食品、养生饮品等热门领域的无限潜力,通过不断创新研发,丰富产品种类,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硒洋参博物馆则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绎、互动体验等多元化展示形式,生动且全面地讲述“林下人参”的生态密码、悠久种植历史以及深厚文化传承,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沉浸式感受西洋参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黄信最初的那片“试验田”,到如今千亩的“药香林”,丁香镇的中药材产业已步入从传统种植向三产融合的关键阶段。置身于文旅深度融合的大环境里,笔者不禁畅想:春季采药踏青,夏季避暑研学,秋季挖参体验,冬季药膳养生,丁香镇的“四季药旅”若能落地生根,必将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

如今,丁香镇的“药香经济”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不仅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还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展望未来,丁香镇必将持续深耕,乘势而上,全力推动药香产业向多元化、深层次阔步迈进。(张琦)

0 阅读:0

营看江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