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历史连载613-工信部直属-国防七子-源自延安-北京理工大学

我是通信人时游 2024-06-27 07:49:54
通信历史连载613-工信部直属-国防七子-源自延安-北京理工大学

1939年:中央主管经济工作的李富春向中央提出成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集中科技人才,整合科技力量。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批准与支持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开始筹建,由李富春兼任院长,留德科学家陈康白任副院长和筹建小组组长。自然科学研究院形成了边区最强的科研队伍,不仅涵盖各个领域,大部分为大学学历,还有不少人具备留学背景和博士学位。

1939年6月: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专门科研机构-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了,在边区财政部院内开始办公。

1940年3月: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改为延安自然科学院-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并着手招生。

1940年9月1日:在50余个窑洞、30余间平房的办学条件下,由100余位师生员工组成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在延安南门外杜甫川正式开学。下设大学部、大学预科和初中部,大学部设设化学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农业科、林牧科。学院的基础课主要选用当时国内著名大学的教材,例如开明的《英文》、谈明的《化学》、达夫的《物理学》和克兰威尔的《微积分》等

1940年自然科学院校舍远景

自然科学院师生露天上课

1940年底:徐特立担任院长(1940年-1943年在任)。

1941年:徐特立提出来教育、科技、经济“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机关以方法和干部供给经济建设机关,而建设机关应该以物质供给研究和教育机关。‘三位一体’才是科学正常发展的园地。”

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

1940年-1945年:学校在延安5年的成绩。

三大功绩:用西北的野生马兰草成功造纸;用沙滩筑盐田的方法制盐;发现并垦殖了南泥湾。制造了“丰足牌”火柴、玻璃、肥皂和几百万枚军装用铜钮扣;指导炼铁厂、火药厂的生产;探明开采油井、气井;提供生产玻璃、肥皂、酒精、制碱所用的设备;设计修建边区水坝、安装水轮机,设计建设杨家岭“七大”会议大礼堂。

学校几次迁移和改名的故事: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党中央为了夺取全国胜利,加速人才培养,决定将自然科学院向东北转移,配合开辟新解放区,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毛主席特别叮嘱学校领导:“要建设一个团或师比较容易,要建设一个大学从领导班子到队伍很不容易。在行军过程中,各地可能找你们要干部,你们不能把班子人员轻易搞散,要千方百计的把学校搞好。”1945年11月15日:自然科学院师生120余人离开延安,向东北解放区转移。这一段独特的迁移经历,也被北理工学子称为“马背大学”。1945年底:这支“不带枪的八路军”经过46天的长途行军,到达张家口。1946年1月:考虑到时局变化和边区需要,中央决定将自然科学院留在华北继续办学,延安自然科学院与晋察冀边区工业职业学校合并,改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

“工专”旧址碑石矗立在张家口市第九中学校园

1946年6月:国民党单方面撕毁“国共停战协议”,大举进攻解放区。张家口是国民党军队进攻的主要目标之一。1946年7、8月:不断派飞机轰炸张家口市。1946年9月下旬:学校转移,师生先乘火车到柴沟堡,后步行经天镇、阳原等地,大约走了三天才到蔚县暖泉镇。1946年10月:国民党傅作义部队偷袭张家口市。1946年11月初:学校奉命又迁移到建屏县柏岭镇。1947年1月: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与晋察冀边区铁路学院合并,成立晋察冀工业交通学院。1947年11月:晋察冀工业交通学院搬到河北石家庄的井陉矿区,定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

华北大学工学院旧址(河北井陉)

1948年:晋冀鲁豫解放区和晋察冀解放区合并,成立华北人民政府。1948年10月: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与北方大学工学院(1946年北方大学工学院在晋冀鲁边区成立)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工学院,直属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学校设立大学部(机电班、化工班)、高职部(机械、电机、化工、土木班)、补习班(学习半年后进入高职部)。

华北大学工学院的校舍

1949年8月:华北大学工学院迁入北京,师生暂住在东黄城根的中法大学校舍内。

因为没有校址,当年没有招收本科生,理化试验无法进行。初入北平,校舍、师资、设备等各方面都极为紧张和困难。学院最终在钱粮胡同、南锣鼓巷、前门等地购入一批房产,但依然难以满足教学和住宿需要。

1949年11月1日:中央重工业部成立,原隶属于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的华北大学工学院,直接划归重工业部管理,学校采用五年制。

1950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中法大学校本部及数理化三个系合并到华北大学工学院。中法大学建于1920年,是我国建立较早的著名大学。中法大学办学力量的并入,让学校在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实验室得到很大充实:

物理:普通物理实验室重点扩建了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部分。化学:建立起普通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业化学分析等实验室,另建有从事燃料生产的试验化工厂,有效地缓解了学校迁入北平后缺乏校舍和实验室的困难。

中法大学校舍(北京东皇城根)

1950年9月16日:在原中法大学礼堂,华北大学工学院举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

1951年6月:中央教育部决定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华北大学工学院计划招收本科生600名、专科生200名。当年报考学生4321人,占全国报考工科大学考生总数的40%,录取平均成绩位列全国高校首位。

1951年11月18日:教育部、重工业部颁布命令:“华北大学工学院正式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于1952年1月1日起实行。”。

1951年底:学校的成绩

全校专任教师从20余人迅速发展到305人。

建立了航空工程、机械制造、汽车工程、电机工程、钢铁冶金、化学工程、采矿工程等7个系、8个科(班)和1个研究所,设立25个专业教研组和专修组,建立了实习工厂和图书馆。学校初步建设成为一个专业设置比较系统、办学资源较为齐全的重工业大学。

在京高校中,只有华北大学工学院和人民大学实行了供给制,不仅是教师,连学生都是供给制。所谓供给制,是建国初期国家对部分工作人员实行的免费供给生活必需品的一种分配制度。当时,华北大学工学院能为学生提供食宿费、包干费、服装费、医药费、学习费、保健费、技贴费、过节费等。

1952年1月1日:新校名北京工业学院正式启用。

从重工业到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的故事: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毛主席和党中央并决策兵工提早部署。1951年初:中央军委兵工委员会成立,制定“兵工提前建设”的方针1952年3月8日:重工业部下发《关于北京工业学院今后发展的方向及目前的方针任务》的文件,决定将北京工业学院“逐步发展为国防工业学院或国防工业大学,并使之成为我国国防工业建设中新的高级技术骨干之重要来源”。学校开启建设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全力建设新中国第一批正规兵工专业,培养新中国第一代“红色国防工程师”。中央兵工委员会决定:先后有4批37位高水平苏联专家入校指导,以便借鉴苏联经验规范化建设我国自己的兵工专业。1952年8月:军用车辆工程系设立“坦克制造专业和坦克发动机”专业,这是新中国最早的坦克类专业。留德学者蒋潮任系主任,留美学者彭兆元和原北洋大学教师薛寿章任系副主任,吴大昌任坦克发动机教研室主任,秦有方任系秘书和助教。

五十年代,学生们在开展坦克驾驶实习

1953年:学校建立了雷达设计与制造专业,成为我国首批从事雷达、遥控遥测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单位之一。1952年-1954年:学校部分专业调出支援兄弟院校:①航空系支援建设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②冶金系支援建设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③采矿工程系支援建设中南矿业学院(今中南大学)。1956年:学院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五年制兵工高等工程技术本科生、研究生,开始为我国兵器工业的教学、科研和生产输送军工人才,极大地缓解了高级军工人才严重短缺的困难。1958年:学校用6年时间,迅速建成正规化的兵工专业体系,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高等兵工技术专业,奠定我国兵工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结构。

50年代:学院的学生摩托车队。

50年代末期:

1958年8月1日:学校在国防部大楼参加向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八一献礼活动,坦克系展出了轻型坦克模型。

1959年3月:北京工业学院被确定为全国16所重点高等院校之一。

1959年:校庆19年纪念

1960年:初步建成18个以火箭为主的新专业和若干研究所,北京工业学院形成了完整的火箭系统教学科研体系。

1961年:根据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军委报告的意见,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对北京工业学院的学科设置进行了调整,火炮设计与制造、自动武器设计与制造、炮弹设计与制造以及引信设计与制造和弹药装药工艺的常规部分转至太原机械学院。同时,北京工业学院新成立了与火箭、导弹武器系统相关的专业。

1961年:学院的专业设置调整为24个专业:火箭导弹专业11个,常规兵器专业9个,其他相关专业4个,基本实现了聂荣臻副总理关于“北京工业学院以导弹为主,同时设置与尖端密切联系的常规专业”的指示。

1962年:组建了力学工程系,以爆轰动力学为主要学科基础的一批军工专业组成,包括火箭战斗部、触发引信、战斗部装药、火工品、无线电引信等5个专业,构成了我国第一个以武器系统终端毁伤技术为特征的学科群。

教学楼的故事:

1955年-1956年:陆续建成一、二、三、四号教学楼;

1957年:建成主楼(行政楼含部分教室);1958年:建成五号教学楼;1961年:建成六号教学楼,加上解放前的历史建筑红楼也作为教学楼使用,学校的教学楼初步规划基本建成。

1993年:32年后,学校才又新建了七号教学楼;2000年之后:又陆续新建了中心教学楼、信息教学楼和研究生教学楼。

1978年: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七七级学生在1978年春季入学,七八级学生在秋季入学。七八级学生开学典礼。

1979年:来自美国的凯瑟琳·王女士成为北京工业学院改革开放后聘请的第一位外籍教师,她是美籍华人专家的夫人。

凯瑟琳·王(第一排右六)与部分外语教师及78级英语专业学生合影

1980年:建校40周年

80年代:

1984年:学院成为全国首批22所试办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

1985年4月21日:建校四十五周年。

1986年10月10日至12日:北京市高等学校第二十五届田径运动会在我校举行。

1986年9月21日:徐特立老院长的铜像在学校中心花园落成,习仲勋揭幕。

1988年4月2日:北京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1988年5月11日:正式启用新校名北京理工大学。机械电子部部长邹家华为校名牌揭幕。

1988年5月20日:北京理工大学的校报。

1990年10月14日:建校50周年。

1991年:学校划归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领导。

1995年: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

1995年:北京理工大学首批工商管理硕士(MBA)班毕业。

1999年:学校划归国防科工委管理。

2000年9月:学校成为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北京市政府共建高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

2007年9月17日:2007级本科生正式入住北理工良乡校区,标志着良乡校区正式启用。

2008年:学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111计划”)。学校划归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

2013年4月:献给学长王小谟院士-母校的回忆

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9年10月: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揭牌。

2023年10月14日: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揭牌。

2024年6月:雄安校区已获批建设,将和中关村校区、良乡校区、珠海校区及怀来校区共同构建“一脉五区,一体发展”的开放办学格局。学校设有22个专业学院、7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8个新型教研机构

0 阅读:1

我是通信人时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