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在北京从教二十年的老师,我深深体会到文章中那位花了40万补课费却没考上高中的案例并非个例。这些年,我目睹了太多家长和孩子在教育赛道上的艰辛与无奈。
在北京这片教育热土上,光有户口已经远远不够了。现在真正的门槛,是一个家庭的综合实力。仅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初中阶段家长们平均每年在孩子教育上的投入至少需要15-20万。
这还只是“标配”,不包括那些价格动辄上千甚至数千的一对一辅导。
记得去年我带的一个班,32个学生中有28个都在参加各种课外培训。
其中一位家长感慨:“老师,不是我想给孩子报这么多课,实在是不敢让他输在起跑线上啊!”这位家长每个月光补课费就要花掉工资的一大半,但在班里却只能算是投入较少的。
更令人揪心的是,巨额投入并不能保证理想的结果。
我曾经带过一个成绩中上的学生,家里砸锅卖铁请了最贵的补习老师,结果孩子因为课业压力过大,不仅成绩没有明显提升,反而出现了厌学情绪。
这不禁让我深思: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北京的教育竞争之激烈,远超很多人的想象。
不仅要比拼学习成绩,还要比特长、比实践经历、比社会活动。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能进心仪的学校,从幼儿园就开始布局,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参加各种竞赛。
这些花费动辄就是几十万。
但更可怕的不是花钱,而是时间和精力的内卷。我见过太多孩子,每天除了上课就是补课,周末也被各种培训占满。他们的童年似乎只剩下了题海和考试,连最基本的休息时间都没有。这样的教育真的健康吗?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会建议普通家庭的孩子来北京读书吗?说实话,可能不会。不是因为北京的教育资源不好,恰恰是因为太好了,好到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就拿我自己的侄女来说,去年她放弃了北京的机会,选择去了一个省会城市读书。虽然教育资源不及北京,但她过得很快乐,成绩也一直不错。最重要的是,她还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教育这条路上,与其盲目追逐所谓的“最好”,不如找到最适合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成长轨迹。把他们放在北京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未必就是最好的选择。
这些年,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离开北京,去往其他城市。他们说:“与其在北京透支全家的资源和精力,不如去一个压力相对小一点的地方,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我看到文章中提到的评论时,我深有感触。北京的教育优势确实很大,但这种优势是需要巨大代价来维系的。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许最明智的选择是理性看待教育资源的差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孩子选择一个相对轻松的成长环境。
在结束这篇文章之前,我想说的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不是制造机器。无论在哪里上学,最重要的是保持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才是真正受用一生的财富。
放🐶P。除非高考优势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