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之变”背后的真相

南湖老书生 2023-06-21 22:44:05

公元755年十一月,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携手史思明, 领河朔三镇(今北京、河北雄安一带)久经战场的十五万各族步骑兵, 以清君侧, 诛杀奸相杨国忠为名,起兵南下,发动著名的安史之乱,这便有了我们今天讲的“马嵬驿之变”,这场著名的军事政变中,宰相杨国忠被哗变士兵乱刀砍死,杨贵妃也被赐上吊。

但对于这场政变中杨贵妃的结局,后人莫衷一是,各话千秋,有的人认为杨贵妃死于乱军,有的则认为杨贵妃被高力士救下后,东渡日本了却余生,但是不管杨贵妃是惨遭兵祸,还是得以善终,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便是,“马嵬驿之变”为何会发生?

753年宰相李林甫病逝,杨国忠接任宰相,此时的杨国忠同时身兼40余职,算是真正的权倾朝野。本来杨国忠和安禄山就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安禄山三番两次遭到杨国忠打压,杨多次上书谏言安禄山其会谋反。

杨国忠两次征讨南召,“凡举二十万众,弃之死地,只轮不还,人衔怨毒,无敢言者”,西线与吐蕃南召交恶,朝廷上下对杨国忠的不满到了顶点,再加连年上对外征战,人财两耗,国力空虚,安禄山瞅准时机发动叛乱。

安禄山率大军长驱直入,一路势如破竹,经过河北,河南等地,最后进入洛阳,准备攻陷长安。然而“心宽体胖”的安禄山似乎忘记了司马懿的忠告,谋反不仅要有实力,家庭关系还要和睦,好身板也是必不可少的。起兵第二年,安禄山长满毒疮,双目失明,不久便被亲儿子捅死。

安禄山(影视剧形像)

公元756年7月,唐玄宗率百官及家眷在禁卫军的保护下,按照杨国忠的安排,前往蜀地避难,经马嵬驿(现陕西省兴平市),陈玄礼率禁卫军发动兵变,质问唐玄宗“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为杨国忠割剥甿庶、朝野怨尤,以至此耶?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要求杀死祸乱朝纲的杨氏兄妹,于是乎为了平息百官怨愤,杨氏一门被诛杀殆尽,杨贵妃被逼上吊,一代佳人从此香消玉殒,享年38岁。因杨国忠兄妹祸乱朝政,逼反安禄山,正规军不敌叛军,天子离京入川避难,路途中百官及随从要求处置元凶,事情前后似乎一气呵成。

安禄山献舞

但是这里面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细节:

1.唐玄宗对陈玄礼有知遇之恩,两人从唐玄宗还是藩王时就已经相识相知,陈玄礼一直担任禁军统领,必须是唐玄宗最信得过的人,40多年的关系,说反就反,不合常理。

2.安史之乱平息后,陈玄礼及其亲信并没有被清算,如果陈玄礼带头哗变,他完全有理由取而代之,带头兵变逼宫就是犯上作乱,在古代这是“诛九族”的大罪,他不可能不考虑后果。

3.杨国忠在蜀地发家,在蜀地经营多年,势力不容小觑,唐玄宗进蜀后,可能真就是龙游浅滩,虎落平阳。

从以上事实分析,马嵬驿兵变可能是一场人操纵的阴谋,那有能力指挥禁军统领陈玄礼配合完成这这一切的,就只有唐玄宗及太子李亨。

唐玄宗暗示陈玄礼发动兵变?

历史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可以用“真爱”来形容,从白居易的《长恨歌》里那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就可以略见一二,唐玄宗诛杀杨国忠可以理解,但杨贵妃并不是非死不可。马嵬驿之变爆发时唐玄宗已经是72岁高龄,让这么一位老人下决心痛下杀手,其实概率并不高。

太子李亨联合陈玄礼发动兵变,铲除异己?

李林甫健在时,杨国忠曾参与过陷害太子,屡兴大狱,株连太子的党羽数百家。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玄宗曾多次意欲让位给太子,都被杨国忠和杨贵妃制止。川蜀为杨国忠的势力范围,李亨入蜀无异于自寻死路,所以李亨有扳倒杨氏兄妹的动机。作为储君,李亨有这个资本主导此事。

地址为何是马嵬驿?

唐玄宗一行至马嵬驿时,士兵及百官的怨恨到了极点,李亨、高力士、李辅国等人认为除去杨国忠等人的时机成熟,便密谋,由陈玄礼出面鼓动士兵。

马嵬驿遗址

处理外杨国忠的势力后,李亨再无后顾之忧,唐玄宗继续率领大部队入川,李亨与唐玄宗分道扬镳,率所部北上同郭子仪、李光弼军队会合,阻织镇压叛军。758年李亨称帝是为肃宗,尊远在川地的唐玄宗为太上皇。在763年,历时近8年的安史之乱终被平定,此事已经到了唐代宗朝,但连年战乱导致国力日衰,也为后面的五代十国乱局埋下伏笔。

6 阅读:3706
评论列表
  • 2023-06-29 18:58

    小编是吃了饭没有事在搬弄是非,颠倒历史。搏眼球,赚流量。

  • 2023-07-16 10:05

    不懂历史,就别学人家写历史!杨国忠和杨贵妃不是兄妹

    南湖老书生 回复:
    也没说是亲兄妹吧,难道叫哥的都应该是你爸妈生的吗
  • 2023-07-05 14:12

    你多大

  • 2023-07-14 15:05

    胡求扯

    南湖老书生 回复:
    足下高见,愿闻其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