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装徒步登山要领

老齐 2025-03-30 17:10:18

重装徒步

是很多穿越路线必须要经历的

背上所有的辎重

然后扎入户外做几天野人

因穿越的很多地方都是无人区

或者人烟罕至

而且几乎全天候的

出于这样的环境下

懂得自我保护很重要

如何能轻松完成这样一趟旅程

还有很多事情要注意

重装徒步,这些事项要注意

1.调整好背负

另文详解

2.合理分配体力

徒步是个长期过程,切忌不要一股劲的去冲,要学会合理的把体力分配到每个小时中。徒步前期的时候尽量先让自己的身体开始适应,大概10分钟左右可以根据自己的负重以及路面情况进行稍许提速,但整体遵循不会太累,也不会很轻松的状态,整个人是相对舒适状态。

3.控制好节凑

每个人的运动量和行进的节奏不一样,切不可为了追赶某人而打乱自己的节奏。一旦节奏被打乱,整个人的呼吸,体力消耗都是一个不正常的指标,疲劳感会大大增加,极度不利于后期路线的行走。保持自己的行走节奏、保持自己的呼吸、维持体力消耗在一个平稳的线上,最好是能找一个速度和自己差不多的同伴一起前行。

4.善于借力

下坡时,除了用登山杖借力以外,还要借用环境中可以借力的东西。在借力之前,一定要确定借力物品的稳定性,以免出现危险意外,如需同行人员的帮助,请提出帮助请求,不可一个人逞强。

5.按计划行进

要按计划休息和路餐,可以根据自己在前行过程中的体力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整计划,休整期间也可以吃一些热量高的零食来补充体力。不可以一意孤行,以免体力透支。尽量为后面的路程预留一点体力,以应付不可预知的意外,同时也可以让自己在营地还有力气搭建帐篷和路餐。

小休息一般以5分钟以内为宜,且休息过程不卸下背包,尽量找支持物体支撑柱背包,然后自己调整下呼吸。大休息一般10分钟左右,这个时候卸下背包,活动手脚和筋骨,放松下身体。根据户外温度情况,可适当的缩减休息时间,以免天气过冷而引发感冒。

6.及时补充

重装徒步时,食物和水的补充原则以少吃多餐为主,因行进途中体能消耗巨大,所以需要不定期的进行能量的补充,但一次不可吃太多,避免后面因吃太多而犯困的情况发生,也有刚吃完饭而进行体力运动导致腹痛的可能性。

饮水也是如此,经常性的小喝一口,维持口腔湿润,不能一口气喝太多,身体无法一下子吸收那么多的水分,既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也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

7.注意保护膝关节和脚踝

一般脚踝如果扭伤,接下来的重装之行肯定泡汤了。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护脚踝,最好穿高邦的登山鞋,系好鞋带,脚下每一步都要踏稳。

保护膝盖也一样重要,特别是重装下山很伤膝盖,一定要养成良好正确的行走姿势,同时最好辅以两根登山杖,能够有效的缓解关节冲击对膝盖的伤害。

8.户外切忌穿新鞋

很多人买了新的户外鞋,平时不舍得穿,等到开始穿越的时候拿出来穿,这种做法是极其不对的。脚和鞋有一个磨合的过程,新鞋容易使脚感觉疲劳或者有可能摩擦脚踝等部位。

同时注意搭配的袜子一定要厚和支持快干,这样能更有效的保护脚部,同时还能排汗透气效果好的话,脚部会更加舒服。

除了以上八大注意事项,你还要了解正确的上下山坡步行技巧,那是避免重装徒步运动伤害最重要的一门功课。

上坡的步行技巧

1. “O”全脚掌着地vs “X”垫脚走路

每次上登提起脚步前,必须让另一脚的整个脚掌着地后,才可进行往上登行的活动;如果垫起脚跟来走路,小腿肌肉会无法放松休息,造成容易有小腿肌肉易疲累,而发生抽筋的问题。古有明训,司马光先生说「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困,措足于实地则不危」。

2. “O”外八字脚vs “X”直线前进

坡度较陡时,可以采用前脚掌略开,呈外八字形态的方式前进,如此后脚小腿肌肉比较容易放松,也会比较好施力上登。

3. “O”小步缓行vs “X”大步快登

上坡时应该配合坡度的陡峭程度,调整步伐的大小;当遇到愈陡峭的路段,应该以愈小的步伐前进,让步伐的大小随着坡度的斜率而调整。如果遇到陡坡时,采用大步快登的方式,只会让大腿肌肉迅速疲劳。

4. “O”单脚用力vs “X”双脚用力

登山人士可以行走多时而不疲累的秘密,主要就是「休息步」的应用,行走时每次只有一只脚用力,另一只脚则保持完全放松的状态,如此刚好可以让肌肉短暂休息;如果双脚同时用力,只会让体力与脚部肌肉的力量迅速感到疲惫。

5. “O”均匀步速vs “X”走走停停

人体的肌肉在均匀收缩与放松的频率下,正如运转良好,在高速公路顺畅奔驰的引擎,可以发挥出最大的省油效率与效能;如果走走停停,已经热身的肌肉不断被冷却,恰似在市区低速档行驶,油耗量大的车辆引擎,不但容易疲劳,身体的动力也无法更经济及有效率的使用。

6. “O”调匀呼吸vs “X”呼吸混乱

人体藉由呼吸得到热能燃烧所需要的氧气,所以充分的氧量补充,是身体热能有效运用、肌肉效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保持匀称的呼吸,会让身体氧量的补充更为充分,运动器官的使用更有效率,是久行不疲的重要因素。

7. “O”上身正直vs “X”弯腰驼背

当我们在放松的状况下,保持脊椎的合理曲度,身体维持与水平面近乎垂直的状态,则胸腔可以保持不受到压迫的最大空间,如此自然可以吸入更多的空气。弯腰驼背会让胸腔受到压迫,呼吸也会难以保持顺畅。

8. “O”全身放松vs “X”肌肉僵硬

各区域不当的肌肉使用,不但会造成过度的浪费,还会造成身体的疲累;当在上坡时,除了专注于脚部肌肉的使用,此时也应该要注意,避免全身其他部位肌肉的不当使力,以免造成肌肉力量的过度浪费。

下坡的步行技巧

1. “O”前脚掌着地 vs “X” 脚跟着地

前脚掌足遮的部位,因为有着柔软厚实的肉球组织,比起脚跟部位,几乎没有任何肌肉软垫,所以在人体功能上就更适合,用来当作第一时间接触地面,减缓身体重力下降冲击力道的部位,如果仔细观察动物中的猫,由墙上跃下的那一瞬间,利用前脚掌部位着地,配合曲膝来减缓冲击的力道的状况,就能深刻体认到动物自我保护的本能。

2. “O”脚尖迂回前进 vs “X” 直线下降

如果一直采取同一个方向下坡,因为方向不变,对脚趾的压迫点也会保持不变,很容易就会产生脚趾不舒服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时时改变脚尖及下降的方向,就代表对脚趾及身体各部位的下坡冲击点,也能随时变化转换,如此自然能避免冲击力道集中于一处而受伤的问题。

3. “O”小步轻移 vs “X” 大步跳下

下降时,配合脚步以小碎步的方式,采取轻巧快速的行进,不断移动身体重心,由于脚步快,所以脚底接触地面、承受冲击力道的时间变短,承受的力道自然较轻微。

4. “O”重心坐后脚 vs “X”重心不稳

下坡时避免运动伤害的最重要诀窍,就是重心必须先稳稳坐于后脚,直到前脚脚掌足遮部位着地时,才可以将重心转换到前脚;如果前脚还未着地,就急着将重心转换,必然形成跳跃式的前进方式,前脚膝盖将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且重心也不容易保持稳定。

5. “O”重心降低 vs “X” 重心过高

不倒翁的「不倒」原理,就是将重心放于身体的下半部,所以在下坡时,如果要保持身体平衡,就必须保持低重心的姿势,身体重心稳定的最重要关键,就是人体重心的骨盆部位,要保持时时保持下降放松的感觉。

6. “O”身体放松 vs “X” 身体僵硬

下坡时如果不能将身体放松,除了身体各部位的肌肉,会造成不当用力外,也容易造成疲劳,而且,僵硬的身体、紧绷的肌肉也会造成重心也会上浮,走起路来自然东倒西歪。

7. “O”脚步轻巧 vs “X” 脚步沉重

曾在登山团体中,长期仔细观察队员的下坡方式,发现只要下坡时脚步沉重,会发出「碰、碰、碰」声音的,大部份人都有膝关节不适或疼痛的问题;相反地,对于脚步轻巧的队员,则很少听说有膝关节不适的现象。就物理上而言,碰撞的力道愈大,本身承受的冲击力也愈高,也愈容易受到运动伤害。

8. “O”身略前倾 vs “X”身体后仰

一般人在面对下坡时,身体会因为对下降坡度的恐惧,以及平衡感的不易掌握,而导致身体向后仰,如此会导致身体重心后移,离开前后脚所形成的重心底盘,而使得更容易跌倒摔跤。优良的下坡技巧,必须在身体放松的状态下,保持身体略向前倾,让身体重心的铅锤线,落于前后脚形成的底盘中央,如此重心自然易于稳定,可以有效减少在湿滑山径摔倒的状况发生。

9. “O”正面直下 vs “X” 侧面缓下

当面对陡峭的下坡时,如果采用面对下坡方向的姿势下行,一但失足跌落时,会造成整个颜面及头部向下翻滚,也会受到较重大的伤害;正确的方法,是依照坡面的角度采取不同的姿势,坡面平缓时,可以采正面的下降方式;坡面较为陡峭时,则必须采取侧面或面对坡面的下降方式。

留意重装徒步注意事项

掌握正确地上下山坡步行技巧

既可避免徒步运动伤害

又能轻松完成穿越计划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