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激光武器大比拼:中国LW - 60射程超美国DE M - SHORAD,中国激光技术缘何领先?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激光武器已从曾经的科幻概念走进现实军事装备领域。中美作为全球军事强国,两国激光武器的发展备受瞩目,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差距呢?
中国的激光武器技术,在全球处于一线水平,整体略高于美国,这一点从关键指标——射程和功率上就能直观体现。以中国的LW - 60车载激光武器和美国的DE M - SHORAD为例,它们都属于车载激光武器,定位都是在战场上跟随陆军一线步兵作战,快速展开并对低空飞行的小型无人机进行打击,可谓是“同场竞技”的两款产品。
在射程方面,美国的DE M - SHORAD装备于斯特瑞克装甲车上,其最大射程约5000米,也就是5公里。而中国的LW - 60则更胜一筹,最大射程可达6公里左右。在功率上,DE M - SHORAD的功率为50KW,中国的LW - 60功率为60KW,中国同样略微领先。
除了LW - 60,中国还有一款备受关注的激光武器“寂静狩猎者”,它是专门用于外贸的产品,功率为30KW,射程却达到了4公里。这还不是最突出的,“寂静狩猎者”还是全球第一款取得实战战果的激光武器。2016年首次公开亮相并对外出售,到2022年,沙特购买的“寂静狩猎者”取得实战成果,击落了胡塞武装的13架无人机。而LW - 60作为其升级版本,实战能力自是更不容小觑。
美国DE M - SHORAD虽然在定位上除了打击小型无人机外,还有拦截迫击炮的作用,且美军的实验证明其有这方面能力,但它拦截无人机时效果欠佳。在射击小型无人机时,在5公里距离上需要持续照射10 - 20秒才能毁伤对方。相比来说,“寂静狩猎者”拦截军用金属外壳的蜂群无人机,持续照射9.4秒就能完成任务,沙特拦截时在4公里距离上平均照射7.2秒左右,LW - 60作为升级版拦截能力只会更强。
中国在激光武器方面的领先并非偶然,而是持续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的结果。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当前中美激光武器技术仍有诸多限制。射程方面,即使是中美顶尖的激光武器,体量稍小的情况下射程在5 - 6公里徘徊,相较于全球近200个国家数量,更多国家连性能最落后的都造不出来,日本2024年11月落地的10KW级车载激光武器射程仅1.2公里,在国际上也不算太差,可见整体发展仍有很大空间。同时,毁伤速度也是问题,当前激光武器只能毁伤慢速目标,速度快、飞得高的无人机数量众多,运用范围受限。
说到激光武器,美国还有一个“大饼”——Airborne Laser Weapon激光反导项目。美国曾规划其最大打击距离达300 - 600公里,装备大型飞机可拦截上升阶段的弹道导弹。但从上世纪80年代立项到2009年项目基本终止,该项目困难重重。美国后续研发的其他“激光反导”设备虽有成功测试,但从拦截无人机到反导,都面临一大堆技术难题。比如拦截液体燃料弹道导弹,需在导弹弹体达到每平方厘米2.4 MJ能量密度(照射8 - 10秒左右),当前200吨级别飞机无法满足能量消耗,美国最早的激光反导项目在300 - 400公里距离上,对导弹照射能量密度仅达所需密度的12.5%左右。
未来的半个世纪,中美是否会出具有强大实战能力的激光防空系统尚未可知,但中国激光武器的发展,无疑为全球军事技术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你怎么看中国激光武器的发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