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和解,两国就能三分天下?俄乌开始和谈进程,结束战争的最大阻碍,究竟是泽连斯基还是美国?巴以冲突持续,美国养虎为患,战争最终又该如何收场?
中日联手,就可以参与“三分天下”吗?
从二战结束之后,中日关系就一直与中美关系挂钩,在每一个中美关系缓和与恶化的周期中,我们都能发现日本紧跟美国步伐改变自己的对华政策,近几年中美关系不断低迷的过程中,中日关系也同样在走下坡路。
因此,分析界普遍认为,要搞好中日关系,还是要从中美关系上下手,只有持续推动中美缓和,中日关系才能有正向发展的基础,否则中国只能平衡地缘政治风险,在中美外交低谷中保持对日本的警惕。
但是有一种论调却认为,中国可以与日本展开一场“世纪大和解”,而后联合日本,共同改变全球地缘战略格局。
在新加坡媒体《联合早报》12月1日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出了一个“三分天下”的设想,其中认为周边外交是中国地缘战略“大棋局”的核心,中日关系则是核心中的核心,两国之间一旦相争就会两败俱伤,最终谁也压不倒谁。因此,两国不如效仿德法实现战略和解,彻底终结历史恩怨,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两国经济高度融合。
如此一来,凭借着中国大市场与日本的先进技术,中日两国联手领导创建东亚共同市场,从而在全球内形成一个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并立的第三大经济共同体,与西方一起“三分天下”。
文中甚至还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两国截然不同的发展状态归咎于日本彻底“脱亚入欧”,而中国没有,因此希望中国主动做出变革,争取与西方合作,推动自身向西方靠拢,从而获得更多国际规则的制定权与西方各国的信赖,并借此强化中国自身。
虽然乍一看,这些观点有可行之处,尤其是中国与日本联合之后,可以对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以实际经济利益整合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快速形成一个强大的共同市场。
但这些观点经不起仔细推敲,就譬如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历史和解问题,并非中国不想和解,而是日本不愿意直视过去。德法两国之所以能够达成历史和解,根本在于德国对二战中侵略罪行的诚恳认罪,而日本到现在始终拒不承认历史罪行,甚至还美化战争,为自己洗脱罪名,这在根本上就决定了中日两国不可能实现完全和解。
除此之外,在地缘政治层面上,日本也没有与中国合作的意向,反而是依附于美国,甘当美国“第一岛链”的马前卒,帮助美国围堵遏制中国,在南海、台海等问题上不断对中国发难,这样的政治态度很难通过外交上的缓和来改变。
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中日两国真的实现了和解,美国也不会坐视不理,一定会介入其中,干扰中日和解。欧盟内部因为英国脱欧而出现的一系列变故就是前车之鉴。
而且有关中国大市场、日本先进技术这种观念也有明显的时间滞后性,这句话适用于00到10年代之间的中日状态,而忽视了中国在近几年持续进行的产业升级与转型。今年上半年,日本最为依赖的汽车出口产业已经被中国反超,中国在今年有望取代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将中国仅仅视作大市场,将日本当成先进技术来源的观点,已经滞后于时代发展。
最后,中国要走什么路?是中国人民说了算。历史上的中国之所以经历如此坎坷,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将其单一归咎于没有“脱亚入欧”的问题,要求中国单方面地向西方靠拢,寻求欧盟支持,并不能代表中国人民的整体意愿,对中国来说,未来最重要的还是依照民意汇集,继续走当前改革开放的道路,而非草率地改变自身,向西方靠拢。
总而言之,中日联合、“三分天下”这种概念终究只能是政治幻想,想要实现还有一段非常遥远的距离。
俄乌和谈或已开始,并非由政府主导
聊完中国的外交关系,我们来关注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俄乌双方的和平谈判很可能已经开始。
根据美国知名调查记者西摩·赫什12月1日,由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与乌克兰武装力量总司令扎卢日内牵头的俄乌军方和谈项目似乎已经启动,这两位高级将领磋商了和平条件可能的方案,包括乌克兰可以加入北约,但北约承诺不得在乌境内部署部队与进攻武器;同时俄罗斯保留克里米亚以及在特别军事行动期间所占领的乌东领土。
此外,赫什还宣称,有一位美国官员告诉他,白宫目前坚决反对这一方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表示反对,因为他认为乌克兰应该战斗到底。但是泽连斯基已经被告知问题不是由他来解决,而是由军方来解决,无论有没有他,谈判都将继续。
从赫什以往的报道来看,他此次属实的概率非常之大。赫什在多年之前就以报道越战中的美莱村屠杀而出名,他的总是看起来荒诞,但最终被证实为现实。而且对俄乌冲突,赫什也有自己的情报网络,今年年初,他就曾经报道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在美国海军、美国中央情报局与挪威海军的参与下遭到破坏。
如果此次的属实,则意味着俄乌冲突已经进入了末期阶段,格拉西莫夫与扎卢日内所代表的两国军方并不愿意为战争付出更大代价,而是希望以妥协的方式冻结战争,二人目前达成的共识也已经接近俄乌双方的利益平衡,只需要再进行一段时间的磨合,就能够拿出最终的停战方案。
而泽连斯基由于此前在国内与扎卢日内的矛盾已经明面化,在和谈的过程中可能会扮演障碍角色,但不太可能过多影响谈判结局,由于军队掌控在扎卢日内手中,泽连斯基很难直接扳倒扎卢日内。
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还是来自美国,如果美国坚持反对扎卢日内所主导的和谈,最终乌克兰可能会迫于压力而不得不与俄罗斯继续维持冲突。
除此之外,赫什本人的新闻特点也是此次事件中的不确定因素,赫什的虽然通常有所依据,但他为了保护人并不会公布信息来源,这导致了外界不能将他的报道作为确切证据,而只能等待时间印证报道的真实性。
所以我们现在还无法断言俄乌和谈的发展方向,只能持观望态度,等待双方的谈判动作,只有更多信息被公布出来,我们才能更清晰地洞察俄乌和谈的最终方向。
以色列在冲突升级前一年就已经获得情报
除了俄乌冲突,当前全球的另一场主要冲突巴以冲突也在近期被爆出了猛料。
根据《纽约时报》12月2日的一篇报道,在该媒体获取的一系列以色列内部文件、邮件以及采访内容中显示,以色列官员早在今年10月7日哈马斯发起阿克萨洪水行动之前的一年多,就获知了哈马斯的作战计划,只不过当时以色列军方与情报官员认为这项计划过于大胆,哈马斯想要执行的难度过大,所以并未重视。
据报道,以色列军方甚至还掌握了一份名为“杰里科墙”的详细计划文件,其中逐点列明了攻破加沙防御、攻占以色列城市与袭击重要基地的计划,这些计划在10月7日的袭击行动中被哈马斯精准实施,而以色列事先没有依据这项计划做出任何防御部署。
另外,在今年7月份时,以色列情报单位的分析员还截获了哈马斯密集演习的情报,其演习场景与以色列此前掌握的蓝图类似,但是以色列仍旧没有当回事。在情报分析员发出警告后,获得回应的一封邮件中,一名以色列上校甚至宣称,这个演习只是哈马斯完全凭空想象的场景,并不认为哈马斯有能力实现它。
如果这一消息属实,则意味着以色列曾经有很多机会改变局势的走向,防止这次冲突升级,但内塔尼亚胡政府一直疏忽大意,过分傲慢轻敌,最终导致了巴以冲突向不可控方向发展。
在历史上,以色列并非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件。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就因为过分轻视阿拉伯各国,无视了间谍发回的开战信号,最终导致以军在赎罪日当天被阿拉伯联军重创,险些直接输掉战争。
如今,以色列再度重蹈覆辙,只能说明以色列根本不会吸取历史教训,从未改变过自己傲慢的态度,始终将阿拉伯人视作低人一等,不认为其能够对自己构成威胁。
如果未来以色列继续以这种态度对待区域局势问题,一定还会再次踩进这个坑里,再被哈马斯或者其他抵抗力量重创,而以色列自身只能在不断的历史循环中被慢慢拖向深渊。
现在摆在以色列面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恢复和谈,重新回到“两国方案”,尊重巴勒斯坦人应有的合法权利,逐步恢复区域局势的和平与稳定,否则未来,新的袭击不断袭来,以色列最终的结局只有失败。
美国不得不继续“养寇自重”
但在当前,以色列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踏入了历史的循环之中,而是依仗着美国撑腰,继续在加沙地带施加暴行。
在哈马斯与以色列双方的停火协议提前结束之后,以色列已经恢复了对加沙地带的进攻,对平民的无差别空袭也随之开始。根据巴勒斯坦电视台的报道,以色列在恢复作战之后,正空袭加沙地带南部的平民聚集区,而该地区是以色列此前宣称的“安全区”。
半岛电视台播出的画面也显示出,加沙地带人口密集的地区冒出了滚滚浓烟,并传来猛烈的轰炸声与枪声,这证明以色列仍旧在无视城市中的密集人口,发动新一轮进攻。
而就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开始了他对以色列的第三次访问,此次访问中,美国仍旧没有重视以色列所制造的人道主义灾难,没有要求以色列重新延长停火协议,也没有督促以色列尽快结束战争,而是希望与以色列内阁“约法三章”。
根据以色列媒体“以色列第12频道”称,布林肯在与战时内阁的会议上训斥了以色列大规模伤害平民的军事行动,并暗示以色列只有几周而非几个月时间来完成自己的战争计划,因此要求以色列必须改变自己在加沙南部的战术行动。
布林肯还希望以色列能够减少对加沙地带平民的伤害,以帮助美国缓解外交压力。他为此提出的“约法三章”内容中包括不要驱赶平民、不要乱炸一气、不要袭击联合国设施。
但是以色列方面是否能够落实约定,还十分值得怀疑,此前内塔尼亚胡就曾经被曝光出在内阁会议上吹嘘自己与拜登已经认识数十年,他能够操控拜登的外交态度,无视美国对以色列的施压,继续推动自己的战争计划。
这说明,以色列自始至终从来就没有重视过美国的警告。内塔尼亚胡已经吃定了美国会为了自己在中东的利益而死保以色列,根本就处于有恃无恐的状态。
而布林肯到访不提停战反而约法三章,也说明美国现在正陷入不得不养虎为患的尴尬境地,以往美国希望将以色列打造成一个中东的“民主标杆”,一个繁荣富强的中东国家,来彰显出美国的制度优越,帮助美国夺取中东利益,但现在以色列已经基本摧毁了美国所有的努力,只剩下自己的地缘政治价值让美国不愿意松手。
未来,美国必须作出选择,要么彻底改变以色列,要么放弃以色列。否则下一次反噬到达之时,美国自身恐怕也很难全身而退,养虎为患的最终结局,往往都是被虎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