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多年,去过很多城市,见过很多人,吃过种类繁多的面,每次回家还是要尝一下家乡的板面。或许这源于我们都是念旧的,身在异乡总是顿感孤独,所以每每回家,总想个能够证明到家的东西,它或许是一件事、一个人,亦或是一碗面。
“太和板面也称为安徽板面、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特色小吃,因在案板上摔打而得名。通常用面粉加食盐、水搅拌,和成面团并揉搓,分成小条,涂上香油码好。制作时,边摔边拉,板面由此而得名。煮好的板面,清白润滑,晶莹透亮。放上青菜,浇上汤料。白的面条,绿的菜叶,红的汤料,使人食欲大增。”——百科
作为家乡的一种美食,它时常出现在童年里,记得有一次在上小学六年级,中午天气突然转阴,下起了细雨,由于离家较远,中午通常是骑20分钟自行车回去,其他很多同学也是如此,这次由于下雨道路湿滑,所以大家就成群结队的到两三百米外的初中学校门前的餐馆吃午餐,由于板面是一种出餐很快的面食,对于中午卖饭的黄金时间,自然是一种主要的销售食品,往往3分钟就可以做出一碗成品,宽而扁的四五片面,上面再浇上独有的卤料,或是在加一颗卤蛋,就完美了。由于下雨,天有些微凉,热辣的板面,吃上一口,一股从腹部至全身的温暖感就扩散开来,直至今天也久久怀念。
正如人不可能跨进同一条河流,少年时代的食面之感也再难重现。这些年,也吃过很多次,或在外地,或在家乡,只是面依旧,情景却已不同。伴随着成长,我们再也无法拥有儿时的心态,努力的想要摆脱束缚,抓住一丝青春的气息,换句话说是想要在紧张的成人生活中能够有一个喘息的间隙,可惜我们再也无法获得。读了很多书,历过很多事,听过很多道理,可是总是难以践行,终究是知易行难。
原有岁月可回首,努力的练习一种能力,即使身处困难艰辛,依旧保持一颗好奇探索的心,只为勘破红尘琐事,悟明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