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厦门2024年公共交通客运量还没2018年高

肆点和肆点 2025-02-17 03:43:43

浅析厦门2024年公共交通客运量还没2018年高

2018年厦门市公交总客运量为8.43亿人次。其中常规公交客运量69421.78万人次,占公交客运量82.3%;轨道客运量4157.5万人次,占公交客运量4.9%;BRT客运量9800.97万人次,占公交客运量11.6%。

2023年,厦门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7.9亿人次,同比增长8%,其中,地铁2.45亿人次,快速公交(BRT)0.79亿人次,常规公交4.65亿人次。

2024年,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8.13亿人次,同比增长2.3%,其中,地铁2.67亿人次,快速公交(BRT)0.82亿人次,常规公交4.63亿人次。

小结:2024年数据不如2018年高,但是比2023年高。相比2023年,地铁增长8.98%;BRT增长3,8%,常规公交下滑0.43%。这个数据,能说明一些问题,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能说明,不在于是否真的说明什么问题,在于表达者:想表达什么(立场)。第一 常住人口关于常住人口,拿近期热点说起:郑州BYD招员工2万人。以下参考数据,是在厦门的河南籍人口数量:按比例,2013年4.02%,2018年,4.38%,2022年,4.17%;100个厦门常住人口,就有4个是河南籍贯。现在呢?根据就业乘数效应(假设为1.5),即,1000个直接岗位可能间接创造 500个相关岗位。

假设,假设每个就业岗位吸引0.5个家庭成员迁入。20000+20000*0.5=3000030000*0.5=15000也就是,BYD在郑州增加20000个岗位,可能为郑州带来15000的新增常住人口。

这还只是BYD一家企业一次的用工需求,各城市争夺人口流入已经几年了,目前中西部的原来人口流出大省的人口回流趋势比较强劲。下图是2023年,各省人口流入流出的部分数据:福建增长了5万人,是不是看起来还不错?

下图是,2023年,各城市常住人口增量排名的数据:除了杭州是东部城市,成都、郑州、合肥都是中西部城市,成都新增最少,都达13.5万。

再看下图这组数据:22年福建新增人口断崖下降了:1万人(两位数都快跌成小数点了);23年5万人(情况好一些);2024年数据?

2024年,厦门常住人口数量多少?我们可以等等官方数据。第二 厦门各区发展从一个角度来解读公共交通客运量——大型购物中心IOI棕榈城,2021年

集美世茂广场2021年

同安宝龙广场 2021年灌口万达广场 2021年

海沧招商花园城,开业时间2023年杏林万达广场 2024年同安爱琴海购物中心 2024年集美大悦城 2024。。。这些是近些年,岛外陆续开业的购物中心,目前除了翔安以外,岛外各区都有了若干个比较大型的购物中心———不像过去,要逛购物中心,约个电影,约个饭,得往岛内跑(大概率的选择都是公共交通工具,开车不好停车,打车费用高)。这些购物中心的开业,一定程度减少公共交通的需求——私家车、电动车、自行车。。。甚至散个步,就到了。

从就业来说,原来以购物广场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链,如今分散到各个区域——也就是原来集中在岛内的消费、就业、产业链,如今分散在若干个区域。于是,在购物广场这个生态里面的从业者,对当下现状,就两种截然相反的舆论:一种,因为蛋糕被分,成本涨,收入降,于是就消极——厦门衰弱论;一种,在新的机遇,吃到红利,分得蛋糕,于是就乐观——厦门美好论;

第三 旅游业近几年,厦门的旅游业也一直是热点话题。一个游客来厦门旅游,机场、BRT、酒店、景点,必然带动公共交通客运量增加。

2018年,厦门常住人口411万;2022年,厦门常住人口,528万;2017年,厦门鼓浪屿申遗成功,厦门旅游业引来一波发展机遇。2017年,12月,厦门地铁一号线(厦门北站至镇海路——鼓浪屿),开通运行,全长30.3千米,共设24座车站,2018年厦门,以411万的常住人口,开通运行的地铁,刚刚申遗成功的鼓浪屿。。。。使得公交总客运量为8.43亿人次,其中轨道交通4157万次。2024年厦门,以超500万的常住人口,公共交通客运总量8.13亿人次,反而少了3000万人次。

就以这个数据,你要说厦门旅游业越来越好,说实在的,我真的挺难服气的——旅游的人,都打车去了?自驾游来的?新增的100万人口,都不用公共交通工具的?第四 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私家车、网约车更便捷杏林大桥2006年开工,2008年通车,投入20亿元;翔安隧道2006年动工,2010年通车,投入32亿元;集美大桥2007年开工建设,总投入30亿元,2008年通车;海沧隧道2016年动工,2021年通车,投入56亿元;翔安大桥2018年动工,2023年通车,投入122亿元;

进出岛,2018年以后,也就是多了翔安大桥和海沧隧道两个新通道。厦门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是2019年;厦门地铁3号线,开通运营是2021年;

这里,就是我的立场了:无论交通基础如何完善,私家车,网约车如何便捷——但是,作为出行成本考虑,个人选择公共交通的成本要低于私家车、网约车,而在这个成本考量下选择私家车、网约车,唯一的理由就是:公共交通不能满足个人的出行需求——不实用。岛外的公共交通尤其如此!

说完,立场,我们再来用表格,来看2018年,2023年,2024年的数据。

这组数据,可以看到:轨道交通增长明显,BRT数据有起落;常规公共交通持续降低;尤其,以2019年,2021年地铁2号线,3号线开通运营来考虑——原先海沧、翔安的人,跨区域流动的公共交通,最优方案是:通过私家车、电动车再转乘轨道,然后再选择相应的出行方式——公共交通、共享单车、网约车。。。。。这种方案,大大减少了原来跨区域通行中的,多次换乘,带来的公共交通的次数增加。BRT数据对比18年的大幅减少,原因之一是跨区域流动需求降低,轨道交通的便捷,带来数据减少——BRT 不再是最优选择。

而常规公共交通的大量减少,带来的是对常规公共交通投入缩减——所以有个论调:为了提升地铁数据,减少了常规公共交通的班次线路。个人不排除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对于常规公共交通而言,首先要解决的事,如何基于厦门轨道交通的趋势,完善好公共交通的线路规划,车型规划,班次规划。。。这个是属于企业转型思考,是不可逃避的问题。但个人觉得,很难,两点:

一方面 厦门各区的规划并未显得特别清晰,功能划分,未来趋势等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做好几百万人口的常规公共交通规划,基于厦门复杂的辖区划分、乡镇划分,不仅需要人才,需要大投入,还需要大量的基层工作。而这活是公交公司来坐,公交公司,又缺乏这样的综合的能力积淀。建议公交公司的线路规划,尝试多训练AI:训练出来项目难点,能内部消化就内部消化,内部消化不了,就往上提。



1 阅读:1115
评论列表
  • 2025-02-19 11:51

    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乱七八糟的看不明白!

肆点和肆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