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优衣库创始人柳金正的发言引发了轩然大波。就在媒体报道中,他明确表示,优衣库将不再使用来自中国新疆地区的棉花。这一表态不仅在社交平台上引爆热议,还点燃了网友们对优衣库的强烈不满。
柳金正的言论真的是出乎意料,因为与此同时,他还放话要继续扩充在中国的门店数量。你有没有觉得,这简直就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回顾一下,早在2022年,优衣库刚推出免选新疆棉政策时,柳金正曾表示,品牌不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当时他的态度相对客观,并指出美国的一些做法逼迫企业在是否使用新疆棉的问题上表达立场。然而,两年后,他的言论却截然相反。
那么,这两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难道是优衣库的业绩下滑让柳金正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吗?
从最新的财报来看,优衣库的确面临着困境。2024年财年前三季度,其在中国大陆市场的业绩显著下降,市场占有率跌至仅有2%。对于这个变化,优衣库中华区主席似乎有自己的解释——消费降级和异常天气等外部因素。但是不是这么简单呢?

在接受BBC采访时,柳金正不仅批评了新疆棉的使用,还对一些中国品牌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抨击。他认为无限生产低质量商品的模式没有未来。可是,这样的批评真的适合优衣库吗?他的品牌在过去两年也遭遇了许多负面评价,许多消费者开始抱怨优衣库的衣服质量逐渐下滑,但价格却没有跟着下降,折扣也越来越少。
特别是在优衣库选择将部分产品外包给东南亚代工厂之后,产品质量更是参差不齐,消费者购买衣物变得像是在刮彩票——运气好买到合格的,运气不好就得接受劣质品。而在中国强大的服装供应链体系下,许多消费者已经可以轻松找到质量更高、价格更合理的替代产品。

那么,优衣库究竟是谁在无限生产低质量商品?他们自己并没有审视自身的问题,而是将矛头指向外部环境。这种把失败归结于外部条件的思维方式,实在令人堪忧。
柳金正所说的“不使用新疆棉”,就如同麦当劳说自己不用鱼子酱一样,实在是无可厚非。他可能没意识到,新疆棉在全球范围内属于顶级材料,通常用于高端服装和织物。而优衣库却不断削减成本,降低质量,这样的品牌策略能否持久?

其实,把目光放远一点,不难发现,柳金正的态度暴露了他对中国市场的惯有偏见,以及对西方价值观的追逐。他一边享受中国市场的庞大消费群体,一边又在外部环境的压力下做出这样决策,毫无疑问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行为。
当然,优衣库有权选择不使用新疆棉,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就得买账。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中国消费者有权选择不购买优衣库的产品。如果优衣库继续坚持这种“一边赚钱一边打脸”的策略,恐怕在中国市场的未来会变得岌岌可危。

综上所述,柳金正的言论不仅让人质疑其商业智慧,也引发了关于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的深思。或许,在制定商业策略时,优衣库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并尊重他们所处的市场。否则,今天的热搜可能只是明天的丧钟。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期待品牌能够以更诚恳的态度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而不是玩文字游戏。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是品牌与消费者心与心的较量。希望优衣库能在这场较量中认清自己的定位,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为什么就盯着新疆棉 难道其它省产的棉花就不是中国棉了吗?看来以后其他地区都不准种植棉花了给新疆棉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