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1944年仍被日军吊打,3年后却拿出强悍的5大主力,有何隐情?

艳子很有趣 2023-08-24 16:26:15

关于这个问题,里面穿插着很多的历史阶段和背景,不能一概而论之,需要分成三个小问题来具体分析。

第1个问题,国军到底是一贯无能,还是后来换血重生?第2个问题,1944年豫湘桂会战国军到底该不该承担责任?第3个问题,国军到底是怎么在抗战后快速崛起的?

一、国军真的是无能吗?

首先来看第1个问题,国军是不是一贯无能?

客观的说,国民党部队的作战能力的确很差劲。

例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论是中央红军,还是红二六军团,又或者是红四方面军,哪支部队都有着精彩的以少胜多的战绩,国民党部队没有个三倍的兵力都不会打仗。

国民党军队的水平有限,因为他们本质上是军阀部队,部队作战主观能动性不强,纯粹是当兵吃粮,这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在大多数时候他们的上限极低.....

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暂时突破了上限瓶颈。

因为抗日战争是亡国灭种的战争,是为保护后人和家乡的战争,所有国民党士兵的作战的主观能动性全部被调动了起来。

相比较于平时,他们的作战下限约等于以往战争中的作战上限。

——例如,淞沪会战,台儿庄血战,衡阳保卫战,长沙会战,每一个都打出了国民党军人的血气和威风。

因此,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部队绝对不能说是垃圾,至少他们是超常发挥了。这个观点我们必须要明确,否则我们在解析接下来的问题中会产生严重误差。

二、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过程

接下来看第2个问题,1944年豫湘桂战役国军该不该负责?

这里我们得再回顾一下豫湘桂战役的全过程。

1、日军的拼死一搏

1943年初,日军在太平洋的战斗已经节节溃败,因此他们不得不谋求其他的出路。既然美国人打不过,那么打中国人还是有机会的。

于是日本人提出了所谓的“绝对防御圈”,要在中国发动一场空前的大战,希望一直打通整个中国,实现日本陆军和东南亚海军的真正会合。

经过日本方面的筹备,最终提出了“一号作战计划”。

根据日方的文件记录:“一号作战参加兵力约41万,汽车约 12000 辆,马约67000 头,作战距离2600公里,预计其规模将成为中国事变以来的一次大作战。”

——“一号作战”的目的在于打通由日本本土经朝鲜半岛、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到中南半岛长约 9000 公里的运输线。

如若打通,日军进可攻,退可守,有利于发挥其机动能力。应该说,这次日本要拼命了,算得上是一种困境的反扑。

2、蒋介石的误判

可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身为国民党的高层蒋介石却是满头问号,他每天在家里面写日记看地图,然后一拍脑袋在作战会议上宣布:我军对敌反攻作战的阶段即将开始。

从这个发言可以看出,蒋介石完全没有意识到日本人的作战意图,还幻想着准备返图日军。有心算无心,国民党方面根本没有什么准备。

所以接下来的战斗指挥系统,堪称无能透顶......

在终于意识到日军要来后,其实国民党还可以进行准备,可蒋介石通过情报得知,日军作战部队只有几万人,所以他就将这一情报传给全军,致使全军对于作战估计严重不足。

果然,第一战区的蒋鼎文和汤恩伯首当其冲。

大量资料记载:汤恩伯对日军是否会发起作战尚难判定,因此面对日军的作战第一战区的防御体系有着严重的问题。

在豫中会战爆发后,第1战区28万人如同一张纸一般,被日军轻松突破,不过数回合,汤恩伯的兵团就已经有被围歼的危险。

迫不得已,汤恩伯一路狂退,先放弃登封,后又放弃洛阳,再加上之前完全丢失的平汉线,第一战区直接就沦陷了。

遭遇如此惨败,按理来说蒋介石政府应该痛定思痛,可蒋介石依旧认为日军不会对湖南发起进攻,认为日军的作战主要是打击汤恩伯集团。

3、长衡会战(长沙与衡阳)

可惜,事与愿违,随后日军又发起了“长衡会战”,由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亲自指挥。

此次应战的是薛岳,作为一名在长沙三次挫败日军的猛人,他对日军有着一定的作战经验。本来,此战也应该是挽尊之战,

可结果却出乎意料......

首先,是薛岳过度迷信自己的“天炉战法”,不听手下人的建议,依旧用老招数对付日本人;其次,就是“委员长当时也没个一定的主意”,上层指挥系统完全是懵逼状态。

于是,薛岳的第四次长沙会战遭遇了滑铁卢,长沙被日军完全攻陷。薛岳的固执为此战付出了重大代价,而蒋介石只会在一旁,无能狂怒到处杀人。

不过,在这危急关头,豫湘桂会战中唯一的亮点也就此登场——衡阳保卫战爆发。

在长沙危急时刻,蒋介石调第十军方先觉部进入衡阳,准备死守衡阳。

当时方先觉的部队不过1.7万人,在长沙失守后,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完成这一任务。但蒋介石可不管这么多,依旧空投手令:固守待援。

其实方先觉也知道,连薛岳那样的人都挡不住日军,再摊上蒋介石这么个不靠谱的老板,此战恐怕凶多吉少。

然而,这位血性的军长却还是接受了这一命令,他率领手下的士兵向众人宣誓:此战不退,战至最后一人为止。

日军先后三次发起对衡阳的进攻。

第一次进攻未取得任何效果,而且因为损失过于惨重,不得不停止总攻。

第二次日军更加疯狂,他们先用炮火覆盖衡阳城,然后用空军进行定点轰炸,整个衡阳城被炸成一片废墟。

但即使如此,日军也依旧没能取得太大战果,依旧付出十分大的代价。迫不得已,日军只能组织夜袭,甚至使用了化学武器。

可他们夺走的阵地依旧被衡阳守军夺了回来,第二次进攻再次被方先觉挫败。

到第三次进攻的时候,日军大本营,对进攻的十一军下达命令:如若再不攻克,衡阳全体将一律玉碎。

在大本营的死亡威胁下,日军爆发了,他们集中5个师团,从四面八方冲向衡阳城,开始进行不要命的进攻。

此时衡阳城内所有的防御体系已经被炸毁,但方先觉依旧带着大家继续反攻,在第十军打到极限后,衡阳城最终陷落。

根据战后统计,蒋介石下达命令,守军仅需坚持两周,但衡阳会战打了47天。

而且,第十军手下的三个师,第10师伤亡高达90?上,第3师高达70,190?只剩下400人,就连军部直属部队也只有500人。

如此恐怖的战损比例,即使是一向无耻的蒋介石都倒抽了一口冷气。毫无疑问,这场会战挽回了国民党的尊严,衡阳会战也被国际上称之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

三、国军的失利与蒋介石的“菜”有多大关系?

可蒋介石因为方先觉等人最后弹尽粮绝的投降而愤怒,认为这不是一场胜利,反而要严厉的处罚方先觉等人,完全忽略了自己迟迟不派援军救援的这一事实。

长衡会战就这样失败了,虽然衡阳会战坚持了47天,重创日军5万人,一个军做出的贡献比第一战区还要多得多,为第四战区应对接下来的作战提供了大量的缓冲时间。

那蒋介石又是如何面对这一珍贵的缓冲时间呢?

——答案让人血压飙升,蒋介石完全浪费这次机会,并没有积极备战,而且还在日记中说:“此次作战尚不失为成功。”

后来眼见情况不对了,日本人好像真的要杀穿中国,蒋介石这才急急忙忙的抽调部队。

根据记载:蒋介石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大概有60万部队都塞到了广西,再加上原本20万部队,一个小小的广西居然积累了80万部队。

在蒋介石看来,80万大军在手里,那自然又是所谓的80万对60万优势在我。

然后,蒋介石又飘了,又开始各种瞎指挥。这真不是夸张,蒋介石不在战略层面做出决策,居然直接指挥到了具体的战争工程设施上。

当时蒋介石对陈牧农下达命令:利用地形,构筑适合于兵力之环状闭锁式子母堡垒群,以增强阵地韧性”,积蓄“可供2个月用之粮弹,并寄希望其“固守3个月以上”。

作为名将的张发奎立刻提出反对,广西这地形不适合搞“子母堡垒群”,结果被其他将领拿着蒋介石的电令指着鼻子骂,气的张发奎只能弱弱的说一句:“委座恐不了解实际情况。”

结果,这次由蒋介石直接指挥到前线防御工事的一场大作战,表现得还不如长衡会战。

首先是80万大军的防线再次被穿破,各部队准备严重不足,协调性也出现了严重的紊乱。而本来就已经够乱了,蒋介石还偏偏直接打电话指挥到前线,亲自教张发奎怎么打。

其后果自然越忙越乱,越打越崩......

前线打的越惨,蒋介石就越急,越喜欢打电话,要求各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阵线。

结果各部队表现越乱,致使大量军队不战而退。

而蒋介石所信任的那些心腹们表现也是一团乱麻,前文提到的陈牧农几乎一路撤退,前文提到的汤恩伯也是一触即退,手下10万大军全受他连累。

打到后来,蒋介石就纯粹在撒脾气了,他撤了张发奎的职,指责桂军避战,听任敌军长驱直入,然后又临阵换将,让何应钦来贵阳负责贵州省军事防御指挥事宜,让汤恩伯负责前线军事。

总而言之,这场所谓的“桂柳会战”以国民党全面崩溃告终,日军成功的取得了豫湘桂战役大捷,国民党一败涂地。

结合以上内容,我们的确可以认为国民党军队打的真菜,毕竟都1944年年底了,抗战要结束了,蒋介石被一帮杂牌部队给打崩了 。

史迪威在日记里面骂蒋介石是“蠢驴”,美国总统罗斯福不再相信国军抗日,因此引入了苏联进入中国东北。

但是,这场大作战中真的能全怪国军无能吗?恐怕不一定。

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在薛岳的带领下斩杀日军10万。台儿庄血战中,国军在李宗仁的带领下灭敌2万,他们是能打的。

可是,薛岳未能取得第4次长沙会战胜利,李宗仁也是败得惨不忍睹。

——为何会这样呢?其实前文有很多信息提到了,就是蒋介石的乱操作。

先是无视日军的调动,为做好战争准备。之后传递假情报,导致第一战区被日军轻松捅破。

还有在作战过程中胡乱瞎指挥,不顾具体地形只知道纸上谈兵,动不动就剥夺前线指挥权,尤其是撤换张发奎换汤恩伯这等奇才上阵,导致后期作战系统全面崩溃。

个人以为,豫湘桂大溃败不是国军无能,而是指挥系统的无能和无耻,其中蒋介石是要背上大锅的。

在这位牛人的操作下,国军于抗战中解除的封印被重新封上,在蒋介石统治时期,他们再也难以回到抗战前期的状态中。

四、国军在抗战后“崛起”的隐情

最后是第3个问题,国军靠什么崛起的?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还是得强调一句,抗战时期,国军战力最强,失利也是因为钱文我们提及的蒋介石指挥不当、用人不当。

而解放战争时期,其实他们又回到了之前的军阀部队状态。

当然,虽然他们的作战积极性下降,但是他们的整体军队装备和后勤却得到了提升。

之所以如此,还得归因于“美苏争霸”。

在豫湘桂战役爆发后,罗斯福不信任蒋介石,所以把苏联引入战场。苏联进入后,他们开始谋求在东亚的霸权,甚至开始扶植蒋介石。

当时蒋介石出卖了很多利益,让斯大林支持自己,而不偏向于意识形态相同的共产党,一直要到抗美援朝时期共产党才获得苏联的认可。

眼见着自己的小弟要叛变,美国方面也很着急,再加上此时罗斯福已死,所以美国又给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希望把它打造成如今的“日本”,实现美苏争霸中对苏联的桥头堡。

如此一来,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给予了蒋介石大量的支持——尤其是美国,给予了蒋介石大量的资源救助。

——例如,美国派遣了113000名美军来到中国,帮助蒋介石训练军队控制据点。美国从1945年1946年给予国民党租借物资高达七亿八千多万美元。

在美元和大批美国装备下,蒋介石很快组建了五大王牌主力,并且用它们来镇压共产党。

而相对应的,共产党一度被苏联“抛弃”,再加上我们的实力本来远弱于国民党,所以在1947年,蒋介石才能够靠着五大主力纵横全国。

可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蒋介石的鼎盛只是个“空壳子”,只是看起来强大而已,他在豫湘桂战役时期留下来的隐患一个都没有消除。

——例如蒋介石的微操,蒋介石的任人唯亲,蒋介石对其他国民党高官的不信任,还有士兵作战积极性的急剧下降。

最终,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解放军靠着打土豪分田地,获得了全体人民的支持,导致大批国民党军官投降我军,国民党号称“800万部队”,不过两年时间便土崩瓦解......

总而言之,国军的战斗力其实从来都没有变过,中间唯一一次突破自我,还被蒋介石的“骚操作”踩在脚底。

从1944~1947,不断自我提升自我壮大的只有我党和人民而已。

24 阅读:11190
评论列表
  • 2023-08-25 17:24

    蒋介石军事才能这么差吗?

    未命名 回复:
    第二次淞沪会战本来就是在华东地区打的决战,又不是防御战,全国各地70多万军队都赶赴上海参战的,还说没什么二线没纵深。倒是第一次淞沪会战援军没赶到,为什么援军没赶到,得搜一下赣州战役
    风中→雨中 回复:
    最多当个连长,团长都没有资格,。不过当运输大队长那是妥妥的非常赞。
  • 2023-08-25 13:47

    国军一直都是“瞎子”,就算拿着“加特林”也会被拿着菜刀的人按在地上摩擦。基层部队没有主动精神,每次行军作战都无法派出去有效的侦察兵。一个团行动,各个方向派出的尖兵最起码要一个连,结果8个连就派出去了,被人家一个营各个击破。土地战争时期就能整师被歼,解放战争后期,干脆整兵团被歼,甚至几个兵团一起被歼[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 2023-08-25 13:09

    国军的所谓五大主力的强悍,依靠的就是兵器和火力的优势。当我军在火力和国军相当的时候,五大主力也就那么回事。辽西的廖耀湘带着两大主力,又坚持了几天呢

    奔跑前进3776 回复:
    华野地处四面征战之地,没有时间整训部队。俘虏人员是补充兵员的重要来源。这一点和东野完全不同,东野根本看不上俘虏兵。你要明白一点,国军所谓的主力,最重要的就是武器装备,也是用武器装备区分主力的。
    maris 回复:
    你总算承认五大主力有战术素养了,另外在不同的时代,技术兵种的含义是不一样的,现在的技术兵种可能就是开飞机导弹之类的,但在当时那个时代,知道火力如何配置,机枪怎么摆,战壕如何挖之类,也可以算技术兵种了,所以装备的优势肯定是有,但五大主力这些素养在当时确实算很高的,你不要觉得后期。五大主力好打,那是因为后期五大主力已经名不副实了。确切的说孟良崮战役的时候74师并不是74师最巅峰的战力,而新一军最巅峰的战力在于有孙立人的指挥
  • 2023-08-25 13:59

    因为两党都明白一件事,珍珠岛战役是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此战之后中国不可能输,熬时间就能赢,就没必要浪费自己的力量,基本没有主动打鬼子的大型战役(除非是美苏强烈要求的)。两党开始积蓄力量,准备内战,皖南事变就是试探。

    该取个什么名字呢 回复:
    大聪明,开罗会议何来四巨头?当年苏联跟日本人有协议,斯大林是不会跟蒋在一个会议的!
    8021031 回复: 该取个什么名字呢
    您真聪明[点赞][点赞]
  • 2023-08-26 13:46

    真相却是47年以后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放弃了老蒋

    8021031 回复:
    你这就不看历史了,真正的历史是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以后1946年7月29日美国就停止对他的援助了,味道是实现东北的全面停战。有意思的是在停止了10个月援助以后1947年5月看老蒋扛不住了又重新开始援助了,当年年底就2770万美元的援助,48年又批准了4亿美元的援助,然后蒋介石的骚操作又来了,支持杜威当总统把杜鲁门搞毛了,老蒋不下台美援不来直接搞的老蒋下野[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 2023-08-25 21:29

    说到底还是蒋光头不会打仗

    木木 回复:
    蒋光头搞收买人心还行,打仗就算了[呲牙笑]
  • 2023-08-26 21:35

    国军在1944本来有七大主力:入缅作战的三支王牌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一路血战战功彪炳的74军,土木18军以及长沙报销的北伐铁军第四军,衡阳打光的泰山军第十军。

  • 2023-08-25 12:20

    主要是以为抗战要胜利了,都不愿意去拼命了!

    8021031 回复: 谛听
    鸡同鸭讲。。。
    谛听 回复:
    你看得懂我在聊啥吗
  • 2023-08-26 10:13

    到今天九千公里的事也只能算是一个规划和设想,那能当计划实施?真不知是小日本目空一切还是小编胸无点墨?

  • 2023-08-26 11:51

    说反了吧

  • 2023-08-26 20:54

    蒋介石个垃圾,永远都是觉得只有自己是对的,错的都是别人

  • 2023-08-24 23:20

    是啊

  • 2023-08-26 09:32

    作者你为什么忽视美国空军的作用?当时日本已经失去制空权。衡阳会战打47天,军需物资都是空投维护的。

    美丽小仓库 回复:
    最后那?还不是失守?人都打光了,光有物资有毛用?
  • 2023-08-26 19:51

    国军的战力还是有,可惜遇到个外行的领袖还喜欢瞎指挥。

  • 2023-08-26 15:56

    各自为战国军不弱不能统一指挥被逐个击破抗美援朝很多是国军投降部队

    用户36xxx40 回复:
    投降“联合国”军的大多也是原国军,所以战俘遣返很多跑去了弯弯。
  • 2023-08-26 16:44

    蒋介石是个投机分子,德不配位嘛,跟着这种领导就自求多福吧…

  • 2023-08-26 22:38

  • 2023-08-26 22:19

    拿美援不抗日

  • 2023-08-25 12:05

    连一个重机枪阵地,他都要干涉

  • 2023-08-26 13:04

    校长一跨级微操,对方就知道这局稳了[得瑟]

艳子很有趣

简介:艳子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