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怕他,但我们更爱他!”这是丁玲在所写著作《彭德怀速写》中对彭德怀的描述,也是她与彭德怀共处时的真实感受。
可当周总理问彭德怀与丁玲是否有感情时,彭德怀却回答“没有的事情”。
难道丁玲与彭德怀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
1936年,陕西凤翔县的红军前敌指挥部中来了一名女同志,不是红军战士,而是一名作家,叫丁玲,目的是写出真实的红军作品。
在来到作战前线之前,她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女党员了,但不同于冲锋陷阵的将士们,她的武器是笔。
1904年,丁玲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大家族,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她离开常德老家而前往长沙谋生,母亲是学校老师,而她也因此阅读了大量书籍,包括进步思想的内容。
1918年,丁玲考入桃源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并接触到了各种进步活动,还认识了茅盾、陈独秀等一众早期共产党人,进入了我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读书。
1932年,她入党。
在这段时间里,丁玲一边参加革命活动,一边撰写文学作品,比如1929年与沈从文等人合办了《红黑》杂志,继鲁迅后的又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左翼作家,被毛主席称为“三千毛瑟精兵”。
不过,丁玲心中一直有个未遂的心愿,想要到抗战前线上近距离接触为革命、为民族斗争的战士们。
1936年的冬天,她终于如愿了。
当时,毛主席、周总理亲自部署,彭德怀前线指挥的“东征山西”拉开了序幕,就在彭德怀率兵在甘肃一带与胡宗南部作战时,丁玲抵达了总指挥部,并与彭德怀见面。
“欢迎武将军,欢迎作家老乡!”彭德怀借用毛主席写丁玲的诗句中的词语,欢迎这位在另一战线上战斗的同志。
之后,彭德怀对丁玲说:“作家应该到部队,到前线去,实地感受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生活,才能写出真实的作品。”
彭德怀与丁玲的想法不谋而合,也算难得。
之后,丁玲一边在前线记录着战士们的真实经历,另一边也听彭德怀讲述了不少感人故事,直到1937年1月才返回延安,发表了《彭德怀速写》。
丁玲在文中描述彭德怀:
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色的布的表面上,薄薄浮着一层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很旧,而且不大适宜…还有一张颇大的嘴,充分表现着顽强。这是属于无产阶级的顽强精神。
她还写道:只要他下一声命令‘死’!我们就找不到一个人不高兴去迎着看不见的死而勇猛地冲上去!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
没有华丽辞藻,全是真情实感,足以让读者们想象出彭德怀的朴实模样,这就是丁玲想要表达的。
她还说:“彭德怀是见一次就永远忘不掉的人。”
而两人之间志同道合的相处,让不少人都以为他们情投意合,连周总理都开玩笑地问彭德怀:“啥时候办事儿?”而丁玲的朋友也询问她是否对彭德怀有意。
可两人却双双否认,丁玲还解释道:“我钦佩彭德怀,是因为他是一名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但钦佩不一定要结婚。”
相比于儿女之情,他们之间更多的是革命友谊。
不过,彭大元帅的情路却十分坎坷。
三段无果而终的婚姻
彭德怀的初恋是表妹周瑞莲,对方是舅舅收养的孤女,两人情投意合、两小无猜,由舅舅做主定下了婚事,但彭德怀参加革命后,周瑞莲被债主逼债而自尽。
当彭德怀得知噩耗,一度背着人独自悲伤,可见用情至极。
他的第二段婚姻,是一名货郎的女儿,叫刘细妹,1922年,24岁的他与不满12周岁的刘细妹结婚。
虽然是亲友的撮合,但彭德怀也十分珍爱对方,不仅给对方改名为“刘坤模”,还教妻子读书写字。
1928年,平江起义,彭德怀临行前向刘坤模承诺:“等我革命胜利,一定来接你!”但没想到,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四处抓捕彭德怀、毛主席及其家人,刘坤模不得不改名换姓,避难他乡。
乱世之下,生离死别是常事,刘坤模很长一段时间都收不到彭德怀的消息,以为他“客死他乡”,嫁给他人,还生下了女儿。
直到1937年平型关大捷,刘坤模得知彭德怀的消息,写信问安,还到了延安相聚,但物是人非,彭德怀说道:“孩子不能没有娘,你应该回到孩子的身边去。”将两人的婚姻画上了句号。
或许是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伤痛,彭德怀一直不肯再倾心他人,这也是他和丁玲无法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1938年,彭德怀在组织的撮合下,与浦安修结婚。虽然是第三段婚姻,但他依旧真心以待。
一次因日寇“扫荡”,浦安修下落不明,再见面时,彭德怀忍不住落泪:“我想你的身体是坚持不下来了,正要派人去寻你的尸体呢。但我又觉得,八路军副总司令的老婆,死活都不会落到鬼子手里。”
1959年,浦安修向彭德怀提出离婚,最终组织没有应允,但直至彭德怀去世,两人也没有见面。
情路坎坷则是彭德怀为革命做出的牺牲,也正是因为他不顾自身的付出与斗争,奠定了革命胜利的基石,得以被毛主席深情礼赞: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彭德怀悲情婚恋:初恋跳崖 被传与作家丁玲交往
湖南日报:2020-08-01:建军节,一起来读他们笔下的铁骨铮铮军人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