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022】曹刿论战和一鼓作气的作战方式,给你留下几个问号?

春秋史话 2024-03-08 10:03:01

曹刿一介乡人,为何能随随便便觐见鲁庄公?

曹刿提出问题,鲁庄公作为诸侯,为何像个小学生一样老老实实地小心答复?

两国交战这么大的事情,鲁庄公为何轻易就让曹刿指手画脚?

齐国三鼓则败,鲁国一鼓则胜,是什么道理?

君位不能稳定更替,往往是王权国家最薄弱的时刻。

齐襄公暴毙后二子夺位,鲁庄公站在公子纠一边,希望通过军事手段强行干涉齐国内政,发动乾(干)时之战,结果大败弃车而逃,狼狈回国。

一年后,齐桓公稳定了国内局面,决定报复鲁国,双方再次爆发长勺之战。

鲁庄公备战期间,曹刿突然冒出来,宣称自己要去见国君,给他上两节课。

同乡不解道:“打仗是贵族和官员的事情,你掺和什么?”

曹刿答道:“贵族都很二,我必须去一趟。”

鲁庄公接过宫中侍卫递过来的名片,上面写着“乡村名流曹刿”,思考片刻还是打算见一见。

曹刿并不是普通的乡人,周文王第六子曹振铎之后,至少是个士。

礼贤下士嘛,鲁庄公自然要顾及自己的名声。

曹刿自我介绍了几句,劈头就问:“何以战,你凭什么打这场仗?”

气氛一下子就上来了,鲁庄公有点小紧张,他还没有深刻地思考过战争的本质,只是觉得齐国打来了,当然要应敌。

鲁庄公为什么一定要回答曹刿的问题,涉及到周朝的一项制度,士人拥有“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的政治权利,拂袖而去显然不太合适。

庄公说:“大到裘皮袄子,小到炸鸡腿,我都不敢独自享用,会与众人分享。”

曹刿不屑道:“这是小恩小惠,不能普及于百姓,百姓不会为你卖命。”

我擦,没答对!鲁庄公搓了搓手,又说:“祭祀的时候使用多少牛羊和玉帛,我都如实地禀告神灵和先祖,不敢欺骗。”

曹刿依然否定:“不过是小信而已,大信你做到了吗?鬼神不会因为这点小信保佑你。”

鲁庄公感觉心脏堵得慌,往嘴里倒了一瓶速效救心丸才缓过来,接着道:“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逐一明察,但必定根据实情来判断。”

曹刿终于点点头:“君上履行了本职工作,可以一战。”

鲁庄公抹了抹头上的汗,叹道:“要是答不上来,直接举白旗投降不成?”

鲁庄公与曹刿同乘战车,两军列阵于长勺准备开干。

庄公欲鼓,曹刿道:“不可!”

鲁庄公是军队的实际指挥者,接受了建议,待齐军三鼓,曹刿才让鲁师击鼓,齐军遂大败。

一鼓为何就能战胜三鼓,是不是很玄学?

若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作战规律,那么齐军怎么会傻乎乎地非要三鼓?难道说这个秘密只有曹刿自己知道,春秋的其他的将领都没有总结出来?

战鼓的主要功用是传递信息,发出进攻命令和控制进攻节奏,虽然有一些鼓舞士气的可能性,恐怕也要因人而异。

如果敲多少次鼓对于战争成败有着莫大的影响,那么后世的兵法必然会对此有专门的研究和阐述,然而并没有,基本上都是讨论如何通过鼓声来释放准确的指挥号令。

那么为什么鲁军会赢?因为曹刿耍流氓呗。

春秋是古代规矩最多、最讲究礼节的时期,诸侯间打仗有一套刻板甚至有点可爱的规则。什么时候打,在哪打,怎么打,什么情况不能打、不能追都有着详细的要求,违反者将受到耻笑和谴责。

击鼓为进,齐国军队冲上去发现鲁国不击鼓,不应战,虽然搞不懂为什么,但是这种情况下不能打对方,只好退回来重新组织进攻。

第二次鲁国又不应战,齐国再退,从上到下都有点懵逼,什么情况,鲁国的鼓坏了吗?还是鼓手集体拉肚子都在上厕所?

不仅产生了各种疑惑,来回两次也确实泄了气,第三次进攻很随意,因为也不知道鲁国到底打不打。

这时鲁国突然击鼓,然后驾驶战车掩杀过来,齐国人当然必败。

说穿了曹刿所谓的一鼓作气作战策略就是一次破坏规则的投机,他哪里能算上军事家。

正是因为有了曹刿这种人,战争逐渐向无规则的形态改变,即诡道,不管什么方法,打赢了就行。而那些依然遵循规则人,比如宋襄公同学,不但要吃败仗,还要被人骂脑子有问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