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黄旭华院士:他曾为了国家事业,父亲离世都没能回家见一面

望东庭看事 2025-02-08 18:42:39

2025年2月6日,是大年初九,但也是一个令人悲痛的日子。在这一天20:30分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老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99岁!

说起黄老院士,谁能不知谁能不晓啊?他是国之栋梁,也是民族之光。他的一生,为我们的国家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也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黄老,1924年出生于广东汕尾,父母都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他有两个哥哥,是家里的第三个儿子。

那时,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黄老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艰难成长。

他的求学之路更是艰辛,但是他从未放弃。为了学习,他先后辗转去往了了各地,包括揭西、韶关、桂林、重庆等地。从小,他就立志长大要报效国家,年仅十来岁,在中学时期的他就多次参加民间的抗日宣传队。

新中国成立以后,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然而,彼时百废待兴,各方面的挑战也接踵而来。要想自身强大,不再受制于人,必须得有自己的东西。

1958年,黄老开始参与并领导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工作。自此,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在这份事业里。

但他自己的人生,却割舍掉了很多很多。连父亲的最后一面都不曾见到。

黄老曾坦言自己一生愧对父母,每每谈起自己的家人就会泪流满面。

因为在他潜心钻研的那些年里,他整整30年没有回家,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祖国的事业当中。为了工作上的保密,他隐姓埋名,连自己的家人都没有联系。以致于家里人对他有很大的误解,甚至一度以为他已经不在人世。

父母亲,对他的影响是终生的。不光生养了他,还像一盏明灯指引了他前进的方向。但当他们年老时,黄老却无法尽到一个儿子的责任,连父亲离世,他也没能赶回家替父亲操办后事。这件事,令黄老遗憾终生。

一边是离世的父亲,一边是需要赡养的老母亲,在这两件事里,黄老都无能为力。

那时,家里人根本不知道他的工作属性,以致于两个哥哥在很多年都对他有所误解。一度埋怨他没有良心,早已在外面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面对这一切,黄老真的是有苦难言啊,尽管他也很想念自己的家人,但忠孝无法两全,为了国家与事业,黄老只能选择割舍自己的个人生活,一心投入到了核潜艇的科研工作之中。

那时,一切都是空白的,在没有经验和外来的帮助之下,可想而知黄老经历了多少的难题与挑战。无数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和黎明的破晓时分,都是黄旭光埋头苦干的徽章。

几十年的时间里,黄老都没能回老家。短短一生,人有几个30年啊?他的老母亲就那么盼啊,盼啊,却始终都没有小儿子的联系方式,更不知道他是死是活,每每想起他,都是难过的泪流满目!

黄老再度回家,是1986年,彼时,他已经是六十多的老人了,而他的老母亲已经到了90多岁的高龄。

家里人是看到了那篇《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才最终解开解开了对他的误解。黄老获得共和国勋章时,家里人接受了采访。两位哥哥十分欣慰的说了一句:老三的选择,值得!

风云数十载,功名藏于心!黄老把一辈子都奉献了给了国家,他得过的殊荣与勋章数不胜数。晚年的黄老,仍心系祖国的事业,九十多岁的高龄,仍在坚持工作。

他生活朴素,国家奖给他的几千万元都被他陆陆续续捐赠了出去。他自己的生活上却非常节俭,常年用着一条很旧的围巾。

因为那条围巾,对于他来说,有很特殊的意义:是他的老母亲生前的贴身之物,母亲离世以后,那条围巾便成了黄老最珍爱的东西,因为那是他对母亲的念想。

写在最后:

黄老这一生,对的起国家,对的起人民,唯独亏欠了自己的家人。父母养育了他,给了他最好的家庭教育,但他却没法留在父母身边尽孝,连父亲过世都没能回家见最后一面。但母亲从来没有怨过他,并且让黄老明白了: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在此致敬黄旭华院士,愿他老人家一路走好!

0 阅读:0

望东庭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