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乘用车正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中重塑竞争力。
随着各大车企陆续公布2025年一季度销量数据,中国汽车市场呈现出“新能源加速渗透、自主品牌强势崛起”的鲜明特征。如,比亚迪一季度全集团破百万大关领跑;吉利汽车更以超70万辆的销量,新能源占比近半。
同时,上汽乘用车也以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行业注入强心剂。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上汽乘用车销售16.4万辆,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58.7%,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从销量数据来看,3月份销量是上汽乘用车一季度增长幅度较为明显的月份。数据显示,今年3月上汽乘用车(荣威、飞凡、MG)零售8.7万辆,同比增长12%,环比增长44.6%,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
其中,新能源板块销量尤为亮眼。具体来看,荣威品牌旗下的D7DMH凭借超1400km续航、4.3L馈电油耗等核心优势,成为15万级插混市场的“破局者”,3月环比增长34%;D5XDMH以“油电同价”策略精准切入家庭用户市场,增幅高达179%。
MG品牌则通过“油电双轨并行”战略,纯电车型MGES5环比增长137%,燃油车MG5同比增长43.7%,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可以肯定的是,这份逆势增长的答卷不仅展现了上汽乘用车“大自主”战略的爆发力,更印证了其以改革破局、以技术立身的转型逻辑。
这在业内看来这份成绩与上汽乘用车“刀刃向内”的改革不无关系。据了解,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上汽集团便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重组“大乘用车板块”,把自主品牌作为上汽改革突围的“主力军”。
首先是人事上的调整,自去年7月王晓秋任上汽集团董事长、贾健旭担任上汽集团总裁主要领导调整后,原上汽大众销售市场执行副总经理俞经民被调任至上汽乘用车担任上汽乘用车常务副总经理一职。
当时,正值荣威、名爵、飞凡三大品牌正面临着重新定位和资源整合的双重考验之际。如何将这些品牌的力量凝聚起来,避免资源的内耗,成为上汽乘用车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重回上汽乘用车俞经民面临的首要课题。
两个月后,单飞三年的飞凡汽车回归上汽乘用车。其中,荣威作为上汽的传统自主品牌主要覆盖中高端市场,以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为主;飞凡则是上汽推出的高端新能源品牌,专注于智能电动车型。
整合后,飞凡定位为荣威的高端序列,专注于中高端新能源市场(20万-40万元)。两大品牌通过组织架构重组、技术资源共享与市场定位再梳理,形成了“荣威主基盘、飞凡树高端”的协同发展格局。相较荣威和飞凡,名爵的定位较为清晰,以其运动化和年轻化的形象深受消费者喜爱。
品牌梳理后,便是组织架构上的调整。今年开年后,上汽乘用车进行业务管理层调整,打破以往国企高管的“铁饭碗”,打造“行就干,不行就滚蛋”的用人氛围,展示前所未有的变革决心。
据了解,此次调整涉及荣威飞凡、名爵品牌,以及海内/海外营销部、产品部、研发部和财务部等多个部门63名干部,这也是上汽集团乘用车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人事变动。
随着“大乘用车一体化”改革的实施打破了传统车企内部各部门间的“壁垒”。如此一来,各部门、各品牌之间沟通协作更加顺畅,资源得以高效配置,组织效率大幅提升,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也能做出更为迅速的反应。
从今年一季度上汽乘用车的市场表现来看,上汽乘用车这8个月来的改革成效已初显。可预见的是,凭借重组与改革的双重力量,上汽乘用车将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中重塑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