㬵州大秧歌起源

文化愿补不足 2024-11-21 00:02:10

每年,一到五一、十一这样的大节,就会看到㬵州满大街的老头、老太太在街上舞起胶州大秧歌。

㬵州基本上“80后”的小孩在他们小学的某一个阶段,就会出现老师来教这种看起来像健身操一样的舞蹈。胶州大秧歌的舞步早已忘记,只记得舞蹈老师大声叫着:前、后、左、右,走我们便随着号子扭着腰。这就是胶州大秧歌。而且,特别富有本地文化特色,因为秧歌是表现插水稻场景的一种民间戏种,据学者研究,在宋、金对峙的年代,在互相通有无过程中,这种南方的戏种在胶州被传承了下来。

胶州秧歌在早年的流行程度,有这样一段顺口溜:“听见锣鼓点,搁下筷子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扭秧歌,在民间又被称为“扭断腰”“三道弯”。

事实上,秧歌是中国传统歌舞,表演者组成一个由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子和鼓子等六个行当的组成小表演队伍,在各个村镇巡回表演。还形成了迎秧歌、拜庙、拜爷、表演、领赏等较为完善的演出流程。

现如今,胶州每年都举办胶州秧歌会。胶州秧歌还入选了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最为广泛使用的场合是在当地婚礼和开业庆典上。在这些场合下,胶州秧歌一扭,锣鼓声、鞭炮声齐鸣,参与者与观众夹道相迎,盛况与300年前是一样一样的。

本地人常说的“你是卖虎皮膏药的”,意为胡闹之意,就是源自于胶州大秧歌里的膏药客,这个角色类似于西方马戏团里的小丑,以搞怪胡闹为主要表现形式。

0 阅读:0

文化愿补不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