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战争仍然在持续。围绕着双方“孰是孰非”的争论依旧此起彼伏。
而在众多争论话题中,最多被提及的就是巴以领土的法理问题。
巴勒斯坦的支持者认为:以色列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扶植下,窃取了巴勒斯坦的领土,非法建国,并在数十年以来不断蚕食扩张,导致巴勒斯坦人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总之这种观点大意就是:以色列非法建国,且长期犯有侵略战争罪。
以色列的支持者则认为:以色列是最早在巴勒斯坦建国的民族(公元前,以色列王国)。另根据《希伯来圣经》记载,巴勒斯坦是耶稣赐给希伯来人的“应许之地”。另据1948年联合国第181号决议,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国,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许是立场原因,亦或是信息不对等。尽管双方支持者唇枪舌剑、引经据典,但吵来吵去就那么几个说辞,谁也不服谁。
真相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妨从头到尾、追根溯源地梳理一遍巴以争端的历史问题,尽量将“谁是好人”的问题一文以蔽之。
自公元前8世纪开始,建立以色列王国的希伯来人便先后遭到亚述、巴比伦、罗马帝国的入侵和驱逐。
公元前135年的第三次犹太战争后,希伯来人彻底进入“大流散”时期,广泛分布于欧洲大陆。
罗马人为了彻底抹去犹太人的痕迹,将当初治下的犹太行省,也就是如今的巴以地区,正式改名为“Palestine”,被我们直译为“巴勒斯坦”。
值得注意的是,“Palestine”(巴勒斯坦)与伊斯兰世界的“斯坦”,比如“Pakistan”(巴基斯坦)的后缀,并非同一个“斯坦”(stine和stan)。
从历史时间线也可以得知:伊斯兰教是“巴勒斯坦”建立后500多年,公元7世纪才诞生的。
因此,巴勒斯坦的名称中没有伊斯兰含义,且前者更为古早。
在此后的2000年里,犹太人一直散居在欧洲各国。并且长期处于被嫌弃的状态。
关于欧洲反犹主义的起因,主要流行有两种说法:
1,犹太人精于算计,善于经商,还喜欢放高利贷,是欧洲人眼中“万恶的资本主义”,狡猾的商人。
2,基督对犹太的宗教反感。前者认为,犹太人是杀害耶稣的凶手,罪恶滔天。
不管怎样,自“大流散”后,犹太人在欧洲的境况越来越差。到了19世纪末,大规模反犹浪潮兴起后,犹太人终于被逼到穷途末路。
西奥多·赫茨尔
1894年,法国反犹运动导致的德雷福斯事件后,锡安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创始人、被称为“现代以色列国父”的犹太裔记者西奥多·赫茨尔,出版了《犹太国》一书。他在书中宣称:欧洲的“犹太人问题”,不是简单的社会或宗教问题,而是民族主义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犹太人自治的国家。
这成为犹太复国运动的萌芽。并在其后数十年,逐渐成为全世界犹太人的民族共识。
说到巴勒斯坦
自东罗马灭亡,奥斯曼帝国建立后,一直都有犹太人在此定居。
而彼时的耶路撒冷,还是一座不起眼的边陲小镇。在奥斯曼帝国治下,耶路撒冷从繁荣到凋敝,长期缺乏存在感,根本谈不上什么“三教圣城”。直到18世纪60年代,为解决人口拥挤的问题,犹太人带头在城外扩建,耶路撒冷才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到了19世纪初,耶路撒冷依旧是一个人口不足8000的小城,并且混居着犹太人、基督徒、穆斯林以及亚美尼亚人等多个民族。
另外,在复国运动之前,一直有犹太人为逃避宗教迫害从沙皇俄国、东欧和中东回流到巴勒斯坦。一些极端正统派的犹太人,将耶路撒冷视为祖地(曾经的以色列王国),他们回到这里,希望死后能安葬在橄榄山上。
时间截至此刻,关于耶路撒冷的真正归属权、民族成分、犹太人的定居问题,从来无人问津。也因此,围绕着耶路撒冷周边的巴勒斯坦地区,成为犹太人最后的避风港。
在19世纪中后期,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开始研究沙漠农业,企图改造生存环境,人口也开始明显增长。
1878年,第一个犹太定居点形成。
犹太复国运动兴起后,民族意识彻底觉醒的犹太人掀起了移民潮,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开始大量回流到巴勒斯坦。
1897年,瑞士巴塞尔举行了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大会”,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西奥多·赫茨尔当选为主席。大会通过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纲领》,其目标是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真正的,有保障的“犹太人之家”。
1904年,西奥多·赫茨尔身死,沙俄反犹运动大爆发,犹太复国运动迎来高潮。
虚构文学,犹太阴谋论的导火索
值得一提的是,在沙俄反犹运动高峰的1903年,一本名为《锡安长老会纪要》的图书被出版,作者不详。该书被视为“犹太人征服世界”的阴谋论鼻祖。书中描述:是犹太银行家控制了世界的经济命脉,犹太传媒大亨则控制了世界人民的思想。
该书的精简版甚至被纳粹德国列为小学生的必读刊物,以达到煽动仇恨的目的。
而后来多次独立的研究证明,该书完全是从其他小说中剽窃段子组装而来,并以煽动和欺骗为目的的虚构文学。
纳粹战败后,此类反犹宣传工具虽然大幅减少,但该书依然被许多反犹主义者奉为圭臬,或引用或再出版。国内目前许多关于犹太人的谣言,都是拜这本虚构文学所赐。
还有一则流传较广的谣言,也是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在《货币战争》一书中被过度解读为能“操纵世界”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也是典型的纳粹谣言衍生品。可悲的是,这些丝毫经不起查证的说辞,至今被很多国人视为“世界真相”。
说回巴勒斯坦
犹太人“阿利亚”回流潮
到了锡安主义高峰时期的1907年,整个巴勒斯坦地区已经定居了8万犹太人。
1909年,第一座犹太城镇——特拉维夫建立。
截止到1914年,犹太人共计从奥斯曼帝国手中购买了10万亩土地,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2.5%。
随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再次改变了犹太人的命运。
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战败,巴勒斯坦成为英属托管地。
贝尔福和他的宣言
在战争期间,英国人为了得到锡安主义者的支持,曾与犹太人签订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由英国外务大臣亚瑟·贝尔福与犹太人签订)。《宣言》正式决议: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之家”,条件是不伤害当地已有民族的权利,但政治权利除外。
有意思的是,鸡贼的英国人为了得到当地阿拉伯人的支持,同样与阿拉伯人签订了《麦克马洪-侯赛因协定》,答应在战后允许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民族独立建国。
自此,本来多民族混居,大家心照不宣和谐共处的巴勒斯坦地区,因两纸协定上升为政治议题,成为民族矛盾激化的导火索。“以色列强占巴勒斯坦人民的土地”,成为阿拉伯人反以运动的罪因。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愈演愈烈。
暴动中被毁坏的犹太会堂
1929年,巴勒斯坦地区爆发了包括“希伯伦大屠杀”在内的,一系列针对犹太人的袭击事件。迫使犹太人离开希伯伦这个他们生活了几个世纪的家。
1936年,为寻求独立,以及担心犹太人日益增长的经济力量,并减少犹太人的移民和土地购买,阿拉伯人发起了“大起义”运动。
1939年,在阿拉伯人的不断抗议下,英国人选择了妥协,开始限制犹太人移民和购置地产。
哈加纳战士(拍摄于1936年)
二战结束后,三分之二的犹太人丧命,这让犹太人彻底打消了对欧洲人的幻想。他们意识到,民族的独立和自决,仅仅依靠经济手腕和妥协,是根本行不通的。
于是,大量的以色列军事组织应运而生。其中就包括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哈加纳。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极端力量:典型的代表就是伊尔贡和莱希。
大卫王酒店爆炸案
为报复英国政府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偏袒态度:
1944年,莱希组织暗杀了英国驻中东大臣莫因男爵。
1946年,伊尔贡发动了“大卫王酒店爆炸案”。
1948年,伊尔贡和莱希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代尔亚辛村大屠杀。
人们常说的“以色列以恐怖主义建国”,指的就是这段历史。后来以色列建国后,这些极端军事组织全被解散,并入国防军。
决定以色列命运的“181号决议”
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国际秩序重新洗牌,全球掀起民族独立化浪潮。英国人想甩掉烫手山芋,国际社会为了解决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民族矛盾。联合国通过了“181号决议”,实施巴以分治。
该决议将57%的巴勒斯坦土地划归给以色列人,其余的则归阿拉伯人。
肯定有人会问:
1,既然是划分领土,为什么不举行独立公投?
2,土地划分为何如此偏袒犹太人?
3,是不是美国在暗箱操作?
让我们来一一作答:
第一,在决议当时的巴勒斯坦地区,从来没有过独立的国家和民族,即便是在阿拉伯族群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国籍混乱。因此不具备公投的条件。只能由国际社会投票和当事双方共同商讨分地。
而且在“分家”前,只有犹太人掌握的6%的巴勒斯坦土地是“有据可查”正规土地(通过购买所得)。其余土地,在名义上都属于“英国托管”,理论上是“无主之地”。
第二,以色列分得的57%土地,绝大部分是荒凉的内盖夫沙漠,即使如今以色列的沙漠农业很发达,内盖夫沙漠的大部分地区依然是荒无的。
而阿拉伯人分得的土地包括:北方加利利西部靠近黎巴嫩的肥沃土地;拥有稀缺的地下水资源的中部丘陵地带;南部沿海适合农耕的加沙地带。
所以,要讲真正的公平分家,也要看土地质量,阿拉伯人建国的“开荒”条件,要远优于以色列。
第三,在181决议期间,起主导作用的英、美、俄三国,对犹太人的态度和今天截然不同。首先是英国:基于和犹太人的历史恩怨(恐怖袭击等),英国并不同意仇人建国。所以投了弃权票。
其次是苏联:在过去6次犹太移民浪潮中,有大量生活在东欧和俄罗斯的犹太人回流,也将共产主义思潮带到巴勒斯坦。所以在苏联人视角中:1,大量犹太人信奉共产主义。2,犹太人仇视资本主义老大哥英国。所以苏联人断定:建国后的以色列,一定是共产主义的新成员。最终投下赞成票。
再次是美国: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无法从以色列建国中获得任何利益。而且,以色列一旦建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是必然的,这也将导致推动此项协议的英美俄卷入其中,可谓百害无一利。所以美国人一开始并不支持以色列建国。不过最终犹太人还是成功说服了杜鲁门,为自己赢得了关键的赞成票。
事实上,巴以分治在当时已经势在必行:
1,彼时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已达60多万,对比之下,阿拉伯人口也120多万。
2,二战结束后,各国百废待兴,均无力接受难民。若不支持以色列建国,复国未遂的犹太人破罐子破摔,会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
最终在多种因素合力之下,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正式通过了181号决议,同意“犹太国”和“阿拉伯国”的成立,也就是后来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然而不出所料,在二战前后纷纷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完全无法容忍一个“异族”横亘在阿拉伯世界。
以色列建国次年,埃及、黎巴嫩、约旦、叙利亚、沙特、伊拉克、也门,便迫不及待上门踢馆,意图将以色列扼杀在萌芽状态。顺便瓜分掉巴勒斯坦这块战略要地。
面对打上门来的敌人,千辛万苦才复国成功的以色列,自然是拼了老命也要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家业。
事已至此,181决议的划界已形同废纸,大家凭实力抢地盘吧!
事实的真相我们也知道了:穆斯林朋友技不如人,几次围剿不成,还活生生把以色列逼成了袖珍版超级大国。
网上广为流传的一张图:
显示了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的蚕食历史。事实上,该图的正确版本是:
1967~1995年,是以色列独霸巴勒斯坦的鼎盛时期。直到1995年《奥斯陆协定》签署,巴以和解,以色列才从加沙走廊和约旦河西岸撤军。
此外,在1978年,以色列还将在第三次以埃战争中占领的西奈半岛还给了埃及,也是“以土地换和平”的经典桥段。
纵观整段巴以历史,双方从共存到战争,从战争到妥协。我们不难得出一些结论:
1,如果按照国人常讲的“自古以来”说法:犹太人是最早在巴勒斯坦建国的民族。当然,按照目前的国际惯例,这不能作数。
2,在联合国正式界定前,巴勒斯坦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国家,也没有伊斯兰属性。他曾是奥斯曼的领土、大英帝国托管地,并短暂经历了一段“无主”时期。
甚至回过头看,是以色列人的建国执念,变相推动了“巴勒斯坦国”的出现。
3,巴以冲突的本质,是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只不过在这场由阿拉伯世界发起的“武力划界”游戏中,前者输得一败涂地,心有不甘,也从最初的“侵略者”变成如今哭唧唧卖惨的“受害者”罢了。所谓“人菜瘾大输不起”,大概就是如此吧。
4,以色列复国运动从始至终没有得到过西方国家的正面支持。相反,以色列人的一系列悲惨遭遇,大部分都是拜欧洲的反犹思想所赐。另外,在以色列建国初期的抵抗入侵战争中,一大部分装备都来自东欧的苏联,直到后来情况才有所改变。“西方扶植以色列”的说法或许在如今说得通,但放之早期,纯属无稽之谈。
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我们应该知道。
鱿鱼精分了,把圣经当史书,还天天发。
既然阿拉伯是人菜瘾大求锤得锤,那以后以色列人菜瘾大的时候别求放过就行了[静静吃瓜]
汗奸
已举报,不谢
我觉得这场纷争还会再延续上千年,科技力量湮灭宗教势力;又或者在千年内爆发第3, 4次世界大战,以色列化身我国的秦朝,吞并七国,一统阿拉伯世界。
小编不是你才是。
看到以色列就恶心
以色列从受害者变成刽子手,巴勒斯坦认错了亲戚都想吃绝户,没人真心帮他
德国🇩🇪后期是现实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