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门诊中,经常有患者问:“医生,我吃他汀降胆固醇,但听说它会让血糖升高,这是真的吗?”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广泛但又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隐患。

他汀类药物作为治疗高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确实有“副作用可能导致血糖升高”的报道。
它是怎么让血糖升高的?是不是所有他汀都有这个问题?哪一种影响最大,又有哪些相对“温和”?这篇文章将带你深入了解这背后的科学原理和临床发现。

他汀类药物,包括常见的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等,主要通过抑制肝脏中一种叫HMG-CoA还原酶的酶,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
这对动脉粥样硬化、心梗、脑梗等疾病的预防,有着无可替代的效果。
但近年来的多项研究发现,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肥胖者以及有糖尿病高风险的人群,血糖水平可能会缓慢升高,甚至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有科学证据支持的普遍趋势。

他汀到底是怎么影响血糖的?目前的研究认为,他汀升高血糖的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
他汀可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
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钥匙”,而他汀可能使这把钥匙变钝。一些体外实验和动物研究提示,他汀可能抑制胰岛β细胞的功能,让胰岛素分泌减少。
他汀也可能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力,简单说就是“血糖不听使唤了”。

另一个可能的机制是,他汀类药物可能影响肌肉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肌肉是人体主要的“吃糖大户”,如果肌肉细胞摄糖的能力下降,血液里的糖就会堆积,自然血糖就升高了。
有研究指出,高剂量的他汀升高血糖的风险更明显。
阿托伐他汀40mg及以上的剂量,与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这种血糖升高通常是缓慢的、轻度的,并不像真正的糖尿病那样剧烈上升。
大多数人并不会因为吃他汀就立即患上糖尿病。

我们说他汀可能升高血糖,但不是所有他汀的影响都一样。
目前的临床研究和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提供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阿托伐他汀(Lipitor)和辛伐他汀(Zocor)由于使用广泛,研究也最多。数据显示,它们在高剂量时,对血糖的影响较为明显。
尤其是阿托伐他汀,在每天40mg或80mg的剂量下,与新发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瑞舒伐他汀(Crestor)的情况也类似,高剂量(如20mg、40mg)也可能增加血糖水平。
不过在一些研究中,瑞舒伐他汀的影响略小于阿托伐他汀。
而普伐他汀(Pravachol)和洛伐他汀(Mevacor)的“糖分”就明显低了。普伐他汀在多项研究中表现出对血糖几乎没有影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有轻微改善葡萄糖代谢的作用。
有研究显示,长期使用普伐他汀的患者,糖尿病的发病率并不比未服药者高。
如果你本身血糖就偏高,或者家族中有糖尿病史,医生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普伐他汀或洛伐他汀这类“温和型”的他汀。

听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想:“那我是不是应该停掉他汀,或者换一种?”没这么简单。
要明确一点:他汀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是明确且强大的。
对于已经发生过心梗、脑梗、动脉粥样硬化的人来说,他汀几乎是“救命药”,其带来的心梗、卒中风险下降,远远超过那一点点的血糖升高。

血糖升高是可以被监测、被控制的。即使血糖稍有上升,也并不等于一定会得糖尿病。
如果因为担心血糖升高而擅自停药,反而可能导致胆固醇飙升,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是否使用他汀、使用哪一种、用多大剂量,一定要和医生一起权衡利弊后决定。
如果你已经在用他汀,也不需要恐慌,而是应该定期监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早发现、早应对。

除了药物本身,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改变,其实也能帮助我们“稳住血糖”。
吃饭尽量慢一点,多咀嚼几口,这样可以减少餐后血糖的快速上升。
主食方面,可以尝试用粗粮(如糙米、燕麦)替代一部分白米饭或白面,因为粗粮升糖速度慢,更适合血糖敏感的人群。

别忘了身体活动。并不是说一定要去健身房跑步机上飙汗,每天饭后散步30分钟,就能帮你把餐后血糖“赶下去”。
哪怕你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坐着做些抬腿、转肩的轻运动,也比完全不动好。
还有一个小贴士:晚上早点睡,别熬夜。睡眠不足也会影响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血糖波动更大。

他汀确实可能导致血糖轻度升高,尤其是高剂量、特定种类的他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它“谈糖色变”。
他汀的好处远远大于风险,而且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剂量,配合生活管理,是完全可以兼顾心血管健康和血糖稳定的。

他汀不是敌人,而是伙伴。关键在于:科学用药、密切监测、良好生活习惯。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吃得安心,控糖不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陈晓平,李建军,于峰.他汀类药物与糖尿病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2,38(3):327-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