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电视剧《故乡的泥土》播出至第25集。在最新的剧情内容当中,出现了很多农民和耕地的桥段内容。这些内容,虽然严重失真,但却有讨论一下的必要。农民和耕地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百多年来文学影视作品们经常关注的。比较典型的,便是《白鹿原》当中,便围绕白鹿两家换地展开了整个的大故事。
电视剧《故乡的泥土》当中,也搞了一出换地的故事。这一出,编剧和小说作者一抬笔,懂行的读者和观众们就知道其要做什么了——无外乎便是通过一个类似《白鹿原》的故事,试图想要证明,农民对于耕地是非常有感情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等等。但是,未经思考的这些话,实则不过是廉价的煽情,当不得真的。
农民真的对耕地有浓郁的情感吗?在电视剧《故乡的泥土》当中,老支书和男主他爹,表现出了对于耕地强烈的情感,即便是男主砖窑挖土,破坏的不是自家耕地,他们依旧是痛心疾首的。尤其是男主他爹,简直是站在道德高地上谴责儿子,儿子若是不帮助那片地恢复耕种样貌,他就连自己亲儿子都不认了。
这类内容,我认为是务虚了,创作者没有真正观察农村最近几十年的实际变化情况。农民到底是对耕地有浓郁的情感,还是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私产有浓郁的情感呢?我认为,《故乡的泥土》当中,老支书和男主他爹,对于别人家的耕地被破坏而痛心疾首,这个故事,处理上,过分煽情了,强行绑架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农民真正热爱的,并非是耕地,而是自己的私产,尤其是赖以生存的私产。生产队模式搞不下去,其实已经是明证了。我们这批农民真的热爱耕地,肯定会积极劳作,努力打粮食的。可为什么我们在生产队模式之下,都投机耍滑了呢。电视剧《故乡的泥土》即便歌咏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也不得不呈现生产队模式的弊端。显然,这部电视剧很多叙事,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
农民们真正热爱的,是作为私产存在的耕地,尤其是这些耕地作为自己唯一生存物质资料来源的时候。比如说,《故乡的泥土》当中,农民们会在换地上,非常较真。这并非是源自于对于土地的热爱,而是源自于,换不好,就会损害自家的利益罢了。农民对于土地,没有太多值得煽情的情感,大家对于私产,才有。
所以,小说《白鹿原》当中,白嘉轩看着自家的耕地,不是因为他热爱土地,而只是因为,这片土地成为了他的私产,这是他的不动产的一部分,可以成为他的生计来源了。使劲煽情说,农民就热爱土地了,就如何如何了,属于典型的书斋式创作,无法书写农村的真实。对于私产的热爱,才是生命个体的共同特征。
《故乡的泥土》当中,老支书和男主他爹说,要改良荒地,为集体多打粮食。这种硬煽情,造成了这部电视剧的严重失真。包产到户之后,虽然土地依旧是集体的,但是,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让农民们感觉,这些土地成为自己的了。所以,大家喜爱的不是耕地本身,而是这份“私产”可以占为己有了,可以为自己打粮食了。
而且,大家对于这些土地的情感,还来自于,这些私产是自己唯一的经济来源。只要这个唯一性被打破,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来源,并且后者远远大于前者之后,农民们就对土地没啥情感了。这是必须要注意的。最近几年农耕地的新变化,便是可以作为例证出现的。
最近这些年,农民们在自己的耕地上获得的种粮食的钱,已经不能和自己外出打工赚的钱相比了,因此,农村出现了大面积耕地荒芜的问题。很多地,确实没人种了。农民们如果真的像《故乡的泥土》当中煽情的那样,对耕地有着浓郁的情感,怎么可能不种地呢?显然,大家有情感的,不过是经济来源本身罢了。这部电视剧,忽悠的这份情感,虚空得很。
随着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开启务工模式,中国农民的土地再次进入到了关键节点上。这些耕地,如何重新盘活呢?是直接私有,允许农民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买卖呢?还是继续用集体模式,实现现代化的耕种作业呢?反正,不管是哪一种,只要耕地不再是农民的唯一、重要经济来源,那农民对于土地的情感,就没那么浓。写农民和耕地的创作者们,不要老搞老套路,要多采风,多接触真正的生活才是。(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