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眼镜成为行业热议焦点,各大科技巨头争相入局,为这片市场注入新鲜的活力和想象空间。11月12日,百度发布了首款AI眼镜,随后市场上传出小米、苹果、Meta等公司关于智能眼镜或头戴设备的多项布局信息。然而,在一片热潮之中,也不乏Vision Pro等产品“失意”的冷却声。AI眼镜究竟会成为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超级硬件”吗?
AI眼镜市场风云再起
巨头竞逐,产品各具特色
11月12日,百度推出小度AI眼镜,正式为这一领域注入“中文大模型”的应用。首发的功能包括第一视角拍摄、识物百科、实时翻译和智能备忘等实用场景。小度科技CEO李莹透露,这款产品将于2025年上半年上市,且售价“物超所值”。从硬件角度来看,这副眼镜以45克轻量设计与56小时的超长待机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小米似乎也在加速进入AI眼镜赛道。据悉,小米正与歌尔股份合作,计划2025年第二季度推出全新AI眼镜。这款产品可能搭载音频耳机模块与摄像头模块,且以小米品牌发布,预计销量目标锁定在30万台以上。
不仅是国内企业,海外巨头也动作频频。Meta的Ray-Ban Stories系列实现了意外热销,截至2024年5月销量突破百万,证明AI眼镜市场仍有可探索的蓝海。其最新发布的Orion眼镜更是以AR和AI深度融合为卖点,体现了Meta对未来计算平台的愿景。即便如此,这款设备的高昂生产成本和量产时间表仍是其市场化的主要挑战。
苹果的“失意”与隐秘布局
另一边,苹果的Vision Pro头显设备却在市场中遭遇“滑铁卢”。据报道,高昂的售价和不佳的用户体验导致其退货率居高不下,出货量不及预期。尽管如此,业内普遍认为,Vision Pro仍为AR设备探索了重要的商业模式,即从纯消费品向开发工具、生产工具过渡。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苹果悄然启动了代号为“阿特拉斯”的AI眼镜研发计划。尽管目前细节尚未明朗,但这或许是苹果在沉寂后的重新出发,意在结合轻量化设备和智能功能重回市场。
技术、生态与市场的“拉锯战”
为何Vision Pro首代折戟?
Vision Pro的失败被许多人视作“苹果光环”下的预期过高。它不仅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同时也难以找到足够多的适用场景来支撑用户的购买意愿。
然而,Vision Pro的探索意义不容忽视。苹果为头戴设备赋予了更多生产工具的定位,促使市场不再将其局限于娱乐用途。此外,这款设备推动了AR/VR市场对高端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的更高追求。
市场潜力与瓶颈
从行业整体看,近眼显示设备(AR/VR/MR)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据TrendForce数据,2024年全球近眼显示设备出货量将从2023年的950万台下降至940万台,市场增长迟缓的原因主要在于:
技术瓶颈:AI生态尚未完全成熟,难以为XR设备提供优质内容支撑。
硬件制约:电池技术、光学系统等领域进步缓慢,设备仍难以实现“舒适、轻便、功能丰富”的全面平衡。
尽管如此,业内预计2025年出货量增速将达到57%,快速增长有望在2026年之后出现。
AI眼镜的未来:超级硬件还是小众产品?
Meta CEO马克·扎克伯格指出,未来市场将并存两种智能眼镜形态:一是追求极致体验的全息眼镜,二是强调性价比、优化AI体验的轻便型眼镜。
目前,百度、小米的轻量AI眼镜以场景实用性切入,显然更贴近消费级市场的主流需求。而Meta和苹果则更偏向于对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实验性探索。无论是哪种路径,AI眼镜市场的下一个“杀手级应用”仍需时间检验。
就产业链而言,国产显示屏供应商目前尚未完全搭上高端AR设备的“顺风车”。但随着硅基OLED技术的突破与更多元的供应链策略,这些企业未来或许能从行业增长中获益。
AI眼镜市场正处于黎明前的混沌阶段。巨头们的入局不仅推动了技术发展,也让消费者对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可能性有了更多期待。无论是百度、小米的“轻装突围”,还是Meta、苹果的“高端实验”,这场“拉锯战”注定会为技术与市场的未来带来更多可能。对于行业来说,关键或许不在于一时的成败,而是能否持续点燃用户对智能设备的热情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