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很好奇,为什么在手机市场和汽车市场,永远只有华为和小米在互掐?手机市场,OPPO、VIVO等品牌好像是竞争的透明人,永远有人在指责华为高价和爱国营销,也永远有人指责小米组装厂和没有技术。
到底小米和华为之间的这种隐性战争是什么时候开打的呢?小吴翻遍了大量的资料,我们收集了一些时间点和一些数据,到底谁在引战,我们每个人自行去判断。
在两个牌子相互拉扯的当下,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两家品牌相关话题的推荐流重合度高达73%,但用户互动呈现明显圈层隔离。
在一些自媒体平台,涉及"自研技术"的讨论中,华为内容点赞率是小米的2.3倍;而在"性价比测评"类内容里,小米支持率是华为的1.8倍。华为用户画像显示,其42%的消费者家庭年收入超过30万元,更看重品牌溢价背后的技术象征意义。华为创立于1987年,历经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基因沉淀,形成"技术驱动+重资产投入"的发展模式,其2020-2024年研发投入达1.4万亿元,占年营收22%的惊人比例。
而小米用户中,25-35岁互联网从业者占比达58%,他们推崇"参数透明化"和"技术民主化"。小米成立于2010年,凭借"互联网思维+轻资产运营"模式,以性价比策略快速打开市场。雷军提出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的"铁人三项"理论,本质上是对成熟技术的整合创新,2024年其研发投入占比仅为4.5%,与华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异导致两家企业在产品定价、技术路径、用户群体等维度形成结构性冲突。
那么小米和华为到底是什么时候缠斗在一起的呢?要说这种爱恨纠葛和两家都有关系!
2013年12月,华为宣布将荣耀品牌独立运营,明确以小米互联网模式为对标对象。时任华为消费者BG CEO余承东在多个场合强调:“荣耀要学习小米的互联网思维,但最终要超越小米”。这句话或许在小米粉丝看来就是一句开战的话。但是别忘了2014年,雷军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公开宣称“5到10年内超越苹果”。
这两句话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是对小米来说, 华为拿一个小弟品牌的荣耀来和小米对标,很显然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对标。荣耀品牌成立后,其产品布局、营销手法均与小米高度相似。随后小米和华为就开始相互指责对方雇佣网络水军抹黑了。
根据大数据的分析显示,涉及华为的负面话题中,32%源自"性价比低"、"爱国营销"等小米用户常用话术。
也就是说,从华为荣耀子品牌创建开始,小米和华为就已经在千元机市场疯狂厮杀了。对于华为荣耀的这种下场抢占千元机市场的行为,小米用了一系列更加高明的对策。那就是小米一方面用Note系列手机直接对标华为的Mate系列手机,另一方面是在2019年将红米品牌独立,直接对标荣耀。也就是说,荣耀本来是对标小米的,但是小米则掏出了红米去应付荣耀,而用小米这个品牌硬刚华为。从此,小米和华为之间带着红米和荣耀进入了白热化的市场竞争。
2015年小米Note发布会,雷军将华为Mate8参数逐项对比,声称屏幕、续航等指标"全方位碾压"。余承东随即在微博反驳"2K屏徒增功耗",并暗指小米"屌丝品牌强装高端"。2020年小米10系列发布,雷军用45分钟篇幅对比华为Mate30 Pro,制造"参数吊打"舆论,引发华为粉丝集体投诉发布会数据造假。2025年3月,余承东宣布新机PuraX售价7499元后,小米高管立即发布"旗舰机就该让年轻人买得起"的微博。
这里还有一组数据!
2015-2025年间小米发布会累计对比华为产品达217次,而华为发布会对比小米38次。涉及小米的负面话题中,28%使用"组装厂"、"缺乏核心技术"等华为支持者典型话术。但攻击烈度存在明显差异,就以2025年3月为例,华为相关负面信息日均传播量达47万条,其中54%与小米产品存在直接竞争关系,也就是说拉踩华为追捧小米的信息占到了所有负面信息的54%;小米负面信息日均21万条,仅12%涉及华为,拉踩小米追捧华为的信息占到了所有负面信息的12%。
小米在参数对比、价格嘲讽、高管隔空喊话等显性对抗层面占据主导,2020-2025年累计制造37次针对华为的营销事件。而华为主要通过技术卡位、专利壁垒、生态封锁等隐性对抗实施压制,2022年后基本停止公开回应小米挑衅。
小米和华为斗了十年!而在这两年,更是从手机领域战到了汽车等其他领域。比如在智能家居领域,鸿蒙4.0实现跨设备算力共享,直接冲击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2025年Q1华为智能家居设备激活量反超小米34%。而在汽车领域则是斗得最凶狠的一个领域。
在所有互联网舆情中,华为旗下的智驾整体表现良好,但是在出现事故后会被莫名地无限放大,甚至撞羊都会上热搜。2024年问界M9单月交付突破2万辆验证了该模式可行性。这种"去品牌化"策略既规避了造车重资产风险,又保持技术话语权,其智能驾驶系统ADS3.0已积累3000万公里路测数据。而小米汽车在上市一年间因为"刹车异响"“加速甩尾”和“召回风波”等负面问题受到质疑。其营销团队在2024年Q4制造了"对标保时捷"、"续航挑战特斯拉"等37个热搜话题,这种激进的传播策略虽提升关注度,却也加剧行业对其技术实力的质疑。
到现在,小米试图用"性价比民主化"消解华为"技术权威性",而华为用"研发深水区"筑起竞争护城河。不管是智能手机还是新能源汽车的智驾,都是高技术密集型领域。小米不是说没有技术,在专利交叉授权领域,2024年华为小米双方达成37项技术共享协议,涉及5G通信、快充协议等基础技术。但是在专利交叉的基础上,华为向小米每台设备收取的5G专利费达2.5美元。华为针对5G标准必要专利实施分级收费后,小米单台设备专利费从2.3美元增至4.1美元,预计2025年将额外支出3.2亿美元专利成本。
华为用mate60的面世宣告美国的制裁完全失败。现在的华为在技术层面已经开始使用降维打击的策略。2024年麒麟9010芯片采用14nm三维堆叠技术,性能超越骁龙8 Gen3,导致小米被迫放弃高通转向自研澎湃S2芯片。
自2025年起,华为停止向供应链合作伙伴开放折叠屏铰链技术、卫星通信方案、玄武架构设计等核心技术,转为通过全资子公司"华为精密制造"独立完成关键组件的研发与生产。此前由供应商代工的5G射频芯片、昆仑玻璃、AI影像算法等模块已全部转为自研自产。其次,华为要求合作伙伴签署排他性保密协议,禁止将合作研发技术向第三方转移。
华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华为发现在过去的几年国内技术滥用问题十分严重。2024年数据显示,采用华为供应链技术的友商产品,在折叠屏手机市场以低于华为30%的定价抢占份额,但其研发投入仅为华为同类项目的17%。部分厂商通过微调铰链开合角度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或将华为NPU神经网络加速架构改名为自有品牌芯片技术,导致华为研发投入与市场回报严重失衡。
为什么说这是华为的降维打击呢?我们来看看其他品牌的冲击,一些牌子的最新折叠屏机型开合寿命从50万次降至30万次,折痕控制精度下降27%,导致新品屏幕平整度落后华为旗舰机型1.8个技术代差。受华为限制XMAGE影像算法授权影响,一些品牌手机的夜间拍摄噪点增加41%,动态范围缩减至12.5档,华为PuraX为15.3档,长焦防抖性能下降导致成片率降低34%。华为收紧5G增强型多天线阵列技术授权后,一些手机5G下行速率从7.5Gbps降至5.1Gbps,弱信号环境连接稳定性下降52%。
而且随着华为收紧技术分享链条,一些品牌为了为替代华为系供应商被迫向三星采购LTPO 3.0屏幕驱动芯片,采购成本上涨38%,导致屏幕成本占比从19%升至27%。在卫星通信模组领域,一些品牌自主研发进度滞后,原计划2025年Q2上市的卫星通信机型推迟至2026年Q1,较华为同类产品上市时间晚18个月。
随着我国不断复兴,我们国家重回世界之巅只是时间问题。在这当口,全球科技竞争已进入"体系对抗"阶段。华为在芯片、系统和其他各领域技术方面的突围确实配得上“遥遥领先”这个词。也正如余承东所说,靠抄袭是没有未来的。也如任正非所言,打败西方需要整个中国产业链的共同进化。
对于小米和华为,你怎么看呢?我们评论区继续!
不是小米和华为较劲,而是小米和所有企业较劲,有强大的美资做后盾,在我国市场抢一杯羹,各种山寨窃取扰乱市场。利益基本是美国的,利用开曼身份胡作非为
对于不行的地方投票都要投到第一[笑着哭]。到6G看看发布6G白皮书那个能拿到6G多少专利。
因为这两宗教品牌的水军和教徒最多[呲牙笑]
以小米带头美国小弟想要搞死华为带头的中国公司多正常阿
傻叉,华为什么时候正眼看过它一眼了?是它接到美国的指示而已
华为都没车!怎么较劲?至于手机,一个组装杂牌,能跟有核心技术的比?
这篇文章写的还是有点质量[点赞]
只要是粗粮做的行业都是乌烟瘴气的,幸亏粗粮无人机发布时炸机了,无人机行业才逃过一劫[笑着哭]
什么较劲,就是狗咬狗而已,经常还攻击路人。
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