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华传统古村石洞沟,去李山村吃鱼。

强哥五六 2025-04-12 09:58:55

今天没事干,我们老两口想开车出去转转,春天来了,窝在家里便是对美好春天的辜负。我们的出行计划是先去探访石洞沟,中午去吃货打卡地李山村吃鱼,走一个小环线回家。

我知道石洞沟村,是我从前的一个骑友信天驴游(网名)告诉我的。他曾多次地去过,说那里离郑州不远值得去看看。因为各种的原因,我们想去石洞沟的计划一直没能实现。今天有闲,天气又好,那就出发吧!

李山村鱼村,我老伴儿跟她的朋友去吃过一次,说那里是个移民村,村子里几百家住户,都是因南水北调工程从南阳丹江口迁移过来的。他们擅长做鱼,整个村子几乎都在做鱼产业,而且只做丹江鱼。且做出了规模,闯出了牌子,这个村子便成了郑州、洛阳等地吃货们的打卡地。今天,我们也把吃鱼安排上,去过一下吃鱼的瘾。

郑州距石洞沟村有60多公里,大约需要1个半小时的车程。因为我们是慢游,又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挥霍,我们没有走连霍高速,而是走了中原西路。等到了石洞沟村下路口时,请您特别注意,这个路口有左中右三条路,一定要走最左边直奔沟底的那条。我一不留神,走了中间那条最像路的路,结果走上了绝路,不得不在逼窄的小路上艰难调头走回正路。正路的景象是这样的。

刚走上正路,我们发现路边有大片的构桃树,树上有天然美食构棒槌,偏于物质追求的老伴命我停车,她便开始了物质的收获过程。我下车一看,路边还有挂满榆钱儿的榆树,又一看山坡上还有大片开着黄花的蒲公英,等我弯腰开挖的时候,又瞅见了茵陈以及野蒜。这是什么情况?我问老伴儿:这些野菜要么?都要!她朝我呼喊着,这一喊我便有了工作任务。

其实,我们只所以对时令的野菜感兴趣,在漫游中国的途中,都会有采集。吃它是对过去物质生活的回味,挖它是对幼年精神生活的体味。我们俩始终认为,当下的奢华都抵不过当年我们贫穷的清欢。

好一阵子的劳作,累了个腰酸背疼,上山下沟走得我气喘吁吁,当我们心满意足走到车前时,才发现已经十一点多了。物质的丰盈,满满的收获让我们忘了正事。赶忙上车直奔石洞沟。

路过的小山村左转

石洞沟村的大门是新近修建的。

走进村子,便开始在街上找饭店,我们已经饿得前心贴后背了。找寻的结果是村子只有这一家饭店。

我们来的时候,正是饭点儿,屋里坐滿了食客,这些食客大都是穿着工装在附近打工的人,也有7、8位像我们这样来观光的人。这是一个夫妻店,不巧的是今天男主人有门事出去吃酒了,只有女老板在,所以,本店中午只提供烩面、捞面和饺子。我们选择了饺子。

饺子还行,只是好久没有用过这大磁碗喝汤了,总觉得有点怪怪的。

吃饱了,我们便从这个中国传统文化古村落广场开始,探访石洞沟的现状。

有古村便有古树,这个很有年代感的古树旁是村子的展览馆,大门落锁不内入内,我们失去了参观的机会。

石洞沟的古民居很多,散落于村子的各处,能参观的只有这一个被整修的过的三进院落。

这里的古民居大都是以红石为底基,以青砖作墙,以小瓦置顶,再以瑞兽装饰屋顶,完全呈现了北方农舍的建筑特色。

在这里遇到了两位女士,她们对门楣上的这个雕花非常感兴趣,一位不停地换着角度拍照,另一位打开速写本开始描画。我很好奇,这雕花有特别之处吗?

还有人居住的窑洞。

残破是岁月的痕迹,读懂残破才能读懂历史。我们俩有个习惯,只要进古村必走小巷,一直走到走投无路的深处,才有满足感。我们好看古村建筑的残破,那是没有修饰的真实,那才是本原,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穿过上图的小径,走到最深处,涉过柴火垛,我步入了这个院落。这应该是石洞沟村最高的建筑,它被荒废的让人心疼,但我还是从这里感受到这家主人当年的富足。

上楼的台阶被树霸占了,看到这里我也失去了爬上顶楼的勇气。放弃吧!

路过村委大院

街上的海棠树,路边的紫荆花点缀了古村的风景。

当我们在村子里浪游的时候,一位中年的村民主动和我们搭讪。你们是来参观的吧!村子北头有个商相祠,那才值得一看,离这儿不远,你们可以去那里看看。我们谢过他,便走到了这个石碑处,再向西走百十米便是商相祠。

关于商相祠的信息网上都有,是关于殷商时期名相傳说(yue)的故事,请您受累上网去查,我不再赘述。

我登上楼顶环顾四周,才知道石洞沟真真正正的是被群山簇拥着的。

我们要和石洞沟告别了。印象不错,我们会在不同季节再来,拍下这张照片留个念想。

因过对物质的贪婪,我们中午错过了去李山村吃鱼的机会。现在就两难了,还去不去李山村了?老伴儿说,回家也没事,我还想再去一次,找找当年给我带来美味的那家鱼馆。这还说啥走呗!

路过凤凰里

路边的寺庙。

等我们快要到达李山村村头时,发现堵车了。因为是在清明假期之中,吃鱼的那些人的那些车把路堵了个水泄不通。我刚好在路边的一个稀缺的停车位,停下车徒步进村。

下午三点,正是吃货散场时刻,反正走不动就进村细细地逛逛,等人散尽。

我们不吃鱼,便和这个村民聊了起来。他家没有开鱼馆,他告诉我们这里的鱼都来自于丹江水库,鱼很肥美,开饭店的都是村民雇的厨师,所以味儿很美,一到节假日便是这段模样。老人讲了他们的搬迁过程和现在生活的状况,诉说了对故乡的思念,有落叶归根的愿望。真的是谁都绕不开故乡的情节,无论你在天涯何方。

等路通了,我们才开车回家。

2025年4月10日写于郑州家中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