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将50余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包括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浪潮集团旗下6家子公司等,禁止美国企业向其出口关键技术。这一行动被外媒称为“科技铁幕”的再次升级,而中国企业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突围。

例如,智源研究院作为非营利科研机构,虽被美方指控“开发AI芯片”,但其开源模型全球下载量已超6亿次,用技术实力打破“封锁论”。
1. 美国实体清单:从冷战工具到科技霸权的“核武器”美国实体清单(Entity List)起源于1997年,最初用于限制与敌对国家的技术交易,但近年来已成为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精准武器”。2018年至今,已有近800家中国实体被纳入清单,涵盖AI、芯片、航空航天等领域,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重点高度重合。

其本质是通过技术断供延缓中国产业升级,例如2024年修订的半导体出口管制规则,甚至将AI芯片限制扩大到消费电子领域。
2. 被制裁企业图谱:从“国之重器”到“隐形冠军”
此次被列入清单的企业呈现三大特点:
• 技术尖端性:如智源研究院(AI模型开源量全球前三)、宁畅信息(服务器领域头部企业);
• 产业链关键性:浪潮集团子公司涉及云计算基础设施,中科可控Suma服务器品牌打破海外垄断;
• 战略防御性:部分企业被指控“支持俄罗斯军事活动”或“涉伊交易”,实为美国转移国内矛盾的政治操弄。
3. 影响与突围:从“卡脖子”到“自主可控”
美国制裁直接导致技术获取成本激增(许可证申请推定拒绝)、国际市场信任下降(如供应链伙伴暂停合作)。但中国企业已形成三大应对策略:
• 技术替代:华为通过“备胎计划”实现5G芯片自主化,智源开源生态降低对美依赖;
• 供应链重构:中芯国际联合国内设备厂商突破14nm制程,浪潮集团加速国产服务器生态建设;
• 国际话语权争夺:中国推动《反外国制裁法》落地,2025年将两家美企列入不可靠清单,形成对等反制。

“封锁”与“反封锁”的博弈中,中国企业正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正如任正非所言:“美国的技术封锁,只会让我们在山顶相遇。”从AI开源生态到半导体全产业链,中国科技企业正以“全域适应”战略突破重围。

未来,唯有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才能在全球科技版图中占据主动——这不仅关乎企业生存,更是大国博弈的胜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