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教育对一个国家是十分重要的,国家想要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就必须注重教育发展。然而在明朝时期,随着教育与权力、政治相联系,教育腐败问题层出不穷。
在我国古代,教育腐败问题比较严重,明朝的教育腐败现象则尤为突出。
这种教育腐败问题主要集中在官学上,官员在教育上弄虚作假,极大败坏了教育风气。长久下去,明朝教育出现僵化、死板、封闭、压抑等现象。
为了改善教育腐败问题,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一、官学的教育腐败所谓官学,就是政府出钱开设的学校。明朝的教育机构大部分都是政府创办的,而官学和吏治有关,吏治的腐败必然导致教育的腐败。
国子监作为中央官学之一,十分容易滋生教育腐败。
国子监的学子在完成学业后,可以直接进入仕途。因此,儒学国子监成为进入仕途的捷径,许多学子绞尽脑汁想要进入国子监。
而国子监的儒学主要途径是贡监,贡监是从全国各地挑选出优秀生员直接推送进国子监。贡监也有很多种方式,其中纳贡最容易滋生腐败。
景帝时期,国家财政困难,连年征战导致国力难支,为了筹备军饷,景帝进行纳监。对于当时的明朝,这是权宜之计,但是无疑滋生了科举腐败,纳贡逐渐成为敛财的手段。
纳贡是生员缴纳一定钱财进入国子监学习,这对于那些文化水平低、家有资产的生员家庭来说,无疑是条很好的出路。官员收取了钱财,就会帮助这些生员进入国子监。
除了纳贡,还有荫贡可以进入国子监读书。
荫贡是种非常特殊的方式,明朝规定:一品到七品的文吏可以荫一子入国子监。荫贡本是明朝延续前朝制度,明朝统治者给当朝官员的权利之一,却变成居心不良者敛财的工具。
一些官员利用士子急切入仕的心态,滥用自己荫贡的权利,把一些不符合要求的生员推举上来,牟取大量财物。
上行下效,国子监的教育腐败现象导致地方官学有样学样,他们互相拉拢、牟取钱财,把教育作为敛财的工具。
就连社学,即明政府在相争区域建立的学校,也在搞敛财这一套。
社学的官吏剥削百姓,为了敛财,他们不准家境贫寒的人上学校,有些学生厌恶学习,他们不加以正确引导反而听之任之。
后来,朝廷有学子入学名额要求。社学的官吏则强迫贫困家庭的孩子和没有时间读书的人上学,以增加生员人数。
朱元璋本是为了普及教育,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上学。但是由于官吏们敛财的习性,社学最终被废除。
同时,在大量官员贪图钱财、以公谋私的背景下,明朝普通学习也通过科举制度贿赂官员,牟取功名利禄。上下沆瀣一气,明朝的教育腐败问题深入骨髓、难以拔除。
明朝教育腐败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因为古代封建体制的原因,教育体制存在固有的缺陷。中央集权制下,难以根除教育腐败问题。
其实,明朝的教育比历朝已经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其教育腐败问题却仍然十分突出。
《明史》曾记载:“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这是朱元璋立下的教育国策,他注重教育,大力兴建学校,并且重视科学、选拔人才。然而科举考试制度的录取率太低,而应试士子却越来越多,不少士子铤而走险贿赂考官。
有些官员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徇私枉法、贪污受贿、大量敛财。他们还相互勾结,互相包庇,把教育作为敛财的工具,使得教育腐败风气日盛。
明朝崇尚“程朱理学”,官员是最受尊敬的职业,明朝的士子绞尽脑汁想要进入官场。一旦进入官场,就意味着唾手可得的功名利禄、一朝光宗耀祖。
在这种背景下,官场舞弊行为屡禁不止。大量没有真才实学的士子混进官场,他们没有利国利民的心,而是加入敛财、贪污的队伍,使得教育腐败成为一个恶循环。
同时,当时的科举考试监督体系不完善,难以有效监察,官吏在执行之时多是敷衍推诿,行贿、作弊的考生很容易蒙混过关。
对于在朝堂上的官员来说,考生徇私舞弊是 拉帮结派的手段,他们利用自己在朝的人脉关系,选择自己看中的考生进入官场。
除了直接私送考题答案,还有门生座主的“提携”方式。座主是贡举之士的主考官,门生是座主的弟子。座主有权提携门生,从而造成考场取士的不公。
在明朝,还有很多官员为了维护自己的朝中地位,会用一些不光彩的手段把士人拉入官场。这些新进入官场的士人,则会成为这些官员的党羽,继续用新的手段笼络他人。
可以说,党羽之争和徇私舞弊使得教育腐败现象十分严重。教育成为官员扩张势力的牺牲品,无法发挥选拔人才的作用。
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合理的。
为了控制人民思想,维护中央集权,明朝统治者对科举考试的形式、内容、答题方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明朝统治者要求,科举考试比较用八股文的方式来进行答题。
二考试的题目则基本都是出自四书五经的原文。且要求平仄对齐,不能亵渎圣人。可以说,要求还是十分严格的。
由此可见,科举方式限极严,考生们没有创意,读书人的思想被极大束缚。明朝统治者用这种方式磨平士子的反抗意志,但士子们也变成了考试的努力,教育风气被扭曲。
顾炎武就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八股文的害处可见一斑。读书人为了谋求出路一生专研八股文,没有足够知识应对社会、政治情况。
因此,官员大量聘请下级官吏,幕僚、师爷等职泛滥成灾。吏治崩坏,教育也日渐腐败。
明朝教育腐败是共同因素作用的结果,封建腐朽的制度、僵化刻板的教育模式、沆瀣一气的官员、铤而走险的士子,他们都为明朝教育腐败提供了温床。
教育腐败问题导致生员泛滥、士风败坏、朋党之争十分激烈,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使得读书人思想僵化。为此,明朝统治者曾多次尝试治理。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了相关条例,用科举考试选拔品学兼优的士子,朱元璋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保证国家官员的品德水准。
他详细规定了:其一,放宽在科举考试中应试者的资格,明文规定各族士子都可以参加,广揽贤才;其二,放宽条件,不再有年龄限制,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其三,规定士子应试的条件,筛选掉不符合条件的人。
这个条例完善了之前科举制度的疏漏之处,管理上也更加完善公平。同时杜绝了冒名科举者参加,同时有利于国家筛选优质人才。
为了防止科举考试作弊,明朝统治者还颁布了《科举成式》,规定了科举试卷必须经过:受卷、弥封、誊录、对读者四个环节。而且,这四个环节要求主考官不能接触。
同时,明朝特地开设了提学官一职,明朝选拔了大量德才兼备的提学官,由他们来负责地方重要的科举考试。
明朝还加大了对官员的考核,合格的官员才会录用,不合格的官员则会直接罢黜。
还实行异色笔制,要求举人试卷用墨笔,誊录、对读、受卷用红笔,考试官用青笔。
这种严格的防范制度,使得生员作弊成本变高,拉高了生员作弊的门槛,有效减轻了作弊率,使得教育腐败问题稍有缓解。
对于顶替入学者,明朝对各地生员数量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并且规定了淘汰和考核制度。对现有的生员进行考试,如果考试不达标就被直接淘汰。
为了防止教育腐败,明朝采取了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严格考核官员、 淘汰不合格生员等应对举措,有效减缓了教育腐败问题。
通过对明朝教育腐败及治理措施的分析,亦能为当前治理教育腐败提供一些启示。我国正在施行高质量的教育方针,想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制度化的教育治理。
明朝的教育腐败问题十分严重,对待教育腐败,明朝统治者治理的措施全面细致。同时,明朝的部分治理教育腐败的措施,在现行教育管理中也依然适用。
我们可以参考明朝治疗教育腐败问题的措施,探索新的防腐措施,使得教育可以良性发展!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明史》
《儒林外史》
《日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