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圈子,都有一个白银时代的梦,白银时代是人才济济,庸俗的势力没那么大。中国电影也在追寻着它的白银时代,从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那些做导演的几乎都是英才,拍出来的几乎都是好片子。
这些能够让人去选优的时代,肯定是好时代,但人类的大多数时代是保庸的,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有一个人突然以刺眼的形态跳脱在大众面前,便注定会成为时下褒贬最多的人。
一个没有经过影视剧导演专业高等教育、从美工开始做起的“野人”,从当初剧组里的老戏油子成为今天中国电影界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代表性人物,这个既定事实里面除了冯小刚以及冯氏喜剧取得的成就以外,也堪称中国影视圈乃至整个文化圈里一个戏剧性的奇谈了。
海南海口冯小刚电影公社街道
从边缘到中心,“多产”导演的步步为营
关于冯小刚在影视圈过去二十多年的从业经历,各路媒体报道早已泛滥,在此我们也不必多费口舌,再曲折多变的人生道路,总结回顾时也没有必要百分之百地全程照料,过分详实的介绍更会给人留下贫赘之感,只需揪出位于关键处的几个拐点,他就活了。
如今提到冯小刚的商业贺岁经历,大部分人会首推1997年年末上映的《甲方乙方》,很少有人能够想起在同年除夕夜、北京电视台播放的短片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之万事如意》。而这才是冯小刚打着“贺岁”旗号的处女作,也是他以电视剧导演身份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
《编辑部的故事之万事如意》剧照
冯小刚其人一向在公众面前有“敢言”的特点,经常犯容易冲动的毛病。早在十六年前,就是这么一个家伙试图在除夕夜和CCTV叫板,敢放豪言而且敢落实,这份作风真是又冲又响,让人侧目。
按照娱乐圈的处世规则来说,这么一个性格大大咧咧的人,是很难在这个圈子里混出名堂来的,因为太易招敌,而且他的“炮轰”式言论也时常被媒体利用,而起因经常都是被记者提问内容激将后的现场回应,再经娱记添油加醋的渲染加工之后,被大肆喧哗于公众面前。
与媒体这种别有用意的炒作恰恰相反的是,冯小刚却是一个人缘极好的人,甚至可以说,在指引冯小刚走向成功大路的初期阶段,人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与王塑、郑晓龙等人的熟识,让冯小刚有机会进入这个圈子,并在影视创作中获得一席之地,继而在编剧创作方面大展身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又结识姜文、葛优、赵宝刚、刘震云、英达等人。
到1997年,凭借交住,冯小刚在圈子里已经织出一张发达且可靠的人际网络。就这年夏天,他开始筹拍他的首部贺岁电影,“在外靠朋友”这句民间俗话,在他身上得到了最佳验证。由此可以判断他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是一个非常随和、客气的人:感情丰富、性格外向、好热闹、健谈。
对待那些他认为某些方面比自己水平高的人,他的神情和用语不仅是谦逊的,甚至是有些谦卑,该奉承就奉承,但马屁拍得委婉,措辞颇有分寸,并不见得有阿谀的酸味,甚至还会让人觉得有明贬实褒之意。这就让那些和他交往的人不仅容易接纳他的为人和言行,而且在与他对话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身居高处的感觉。
仅在冯小刚早期的三部贺岁电影中,就可以从那种京味调侃里头体会出他独特的语言编织能力和对人心理准确的揣度。这不是他的“装腔作势”。相反,这是他内心活动的真实写照,他有内秀和心机细腻的一面,但从其为人的本质上讲,仍然是一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家伙:既不是那种xinsi心思重重、城府颇深的人,也不是在人前可以端着架子、习惯“装”的人。
本来无一物,何来染尘埃
除了早年生活环境对性格养成的影响之外,冯小刚初入影视文艺这行时的处境,也是促使他一贯保持这种随和、谦恭态度的主要原因。
冯小刚为之奋斗二十多年的这个行业,是一个极其讲究门第与身份的圈子。“野路子”出身的他,一开始就处在一个很不利的地位上一一没有“学院派”的正经名分,早年经常被当作“外人”看待。他所依靠并借助过的朋友,在相识之初,各自的身份和位置大都明显高过他一一不是专业科班出身(比如姜文和冯太太徐帆都是中戏的本科毕业生、话剧演员),就是已经小有名气(比如已经崭露头角的葛优),或小有所成,或早已名扬四海,更不用说韩三平这种人人巴结的权威人士了。
冯的谦虚也好、客气也好,本身就是对自身定位做出的最合理判断。“野路子”这个背景,也让冯小刚遭遇过许多不平,尤其是行业内部一些专业人士对其电影作品的责难、非议、排挤和冷漠。相对于外界的批评和质疑来说,这种来自内部的斥力更让人感觉敏感和寒心。直到现在,冯对这些过去的磨砺多少还有些耿耿于怀《从他的《不省心》一书有感》。但在另外一方面,这点又使他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人缘关系的重要,特别是在自身力量并不雄厚的时候,更需要朋友特别是同行中的盟友给他带来推动和温暖。
于是不得不说,冯小刚不仅是个“没心眼”的人,也是个聪明的人。
在影视圈,存在着一些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比如运气和机会,这两点一直发挥着非常微妙的作用。“时来运转”这四个字在圈里是很容易被人接纳的金玉良言,经常被拿来解释某种发迹的根源,也经常被当作某时处于逆境下的劝慰。
冯在1997年岁末的一鸣惊人,其中既有运气和机会的成分,也有条件成熟、关系可靠、市场反应积极等等客观因素的保证。至少在对待电影的态度和自身定位的考量这两点上,冯这个无门无派的“野人”想法跟学院派比起来,既是稀少和另类的,也是务实和理智的。
冯小刚一开始就以商业片导演的名分扎进了电影圈。起因主要是受外部环境制约而采取的迫不得已之举。然而就在不经意间,他却开创了中国电影商业化《或者产业化》历程上一条薪新的路线,发展到今天,这条路线已然拓展成宽阔且流畅的坦途。
如果说,当年《甲方乙方》单片的片场成功可以用诸如“运气”去解释其中的因果关系,那么从1997年到2013年,冯的贺岁片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当年国产电影年度票房冠军,这一连串的事实怕是连运气自己都无法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甲方乙方》剧照
从1997年夏筹拍《甲方乙方》开始,到2012年11月上映的《一九四二》为止,冯导在前后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总共执导拍摄了十二部电影。从表面数据上来看,平均每部电影的运作周期大致为14个月,其中还要抛开其心脏病、白癫风这些病困所导致的悉心静养。
也就是说,冯小刚其实是用十二年的时间拍摄了十二年电影。冯的这种创作密度,不仅在他今天的同行中是非常少见的,即便在新中国过去六十年的电影发展史上,也可以说是无人可及的了。
其中2003年对于冯小刚而言,是个特别的年头,这一年年末,冯小刚得到了一个非常珍贵的职务: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并随后在2005年的导演协会年度奖暨两岸三地电影导演研讨会活动中担起“主人翁”和“负责干部”的双料职责。
这个没有任何物质回报的头衔给他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一一野路子的冯小刚不仅得到了以学院派为主要成员的电影导演协会认可,还被这个群体推举为领导干部,这是一份何其重要的殊荣。因而在之后的每一次公众场合里,我们都能明显地感觉到冯小刚身上那种闲不住的热情和洋溢的咋呼劲头,所以即便他被正式任命为2014年的春晚总导演时,也没有表现得过分激动和热情。
冯氏贺岁电影,商业大片一枝独秀
冯氏贺岁片是在中国电影尚未形成商业类型之时,挺身而出,保护了投资方利益与百姓欢笑,赢得了一钵三千万票房的颂扬,从那时起,冯氏就逃离了纯粹的艺术模型,出落成了一个艺术商人。冯氏贺岁喜剧一一这是一个名号的诞生,一个地位的确立。
凑得芳容端丽,自己演了自己的喜剧
好莱坞对商业电影的定义是“一种工业、一种艺术、一种精神力量”,而我们的大片只是将其作为一门生意。
尼采用来批判瓦格纳歌剧的理由,几乎可以照搬来批判中国大片:第一,那不是音乐,那是做戏(以舞台效果取代了音乐,可以理解为以视觉效果掩盖故事)第二,小心天才,这是个掩饰自己没素养的词汇(吹捧西方商业大片,掩盖自己对商业片理解的片面)
中国的商业电影,嫖客心态太重,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拍商业片以来,至今如此。在消费上占有它,在心理上鄙夷它,这是嫖客对女人的心态,也是导演们对观众的心态。
把老百姓当作蠢货,觉得是几招就可以摆平的,所以二十年来,我们的商业片都是在向外国偷招,把几部好莱坞电影中的经典桥段拼凑在一起,觉得就是商业片了,可以取得投资方的信任,自己也就自信了。
有的贺岁片,觉得好莱坞类型片就是几招法宝,所以中国电影凑招的多。去谈投资的时候,最常用的套话是:“我这剧本,这段用了《特洛伊》的情节,这段用了《阿甘正传》的情节。”投资方自然很高兴:“你这么一说,我就有信心了。”
国内观众之所以对国产大片有如此多的诟病,皆是因为大多数贺岁电影只注重刺激场面,而忽略了它产生的过程,自然做不好商业片,西方故事的精华在发展段落,因为这里变化最多,很多人不去研究,只爱学人家的高潮,自然会有问题,中国电影做商业片,早有凑招的风气,不学发展学高潮的毛病一直有,往往发展段落不是系统化地演进,而是并列上几件事,来凑够时间。
正所谓“乾坤之外,另有乾坤”。也有导演希望能出品自己的类型片,但制作电影是一个很难贯彻始终的事情,都会多少失控,有的剧情崩溃,有的则造成了特殊效果,还有一种电影,是严格控制,故意将最初构思隐藏起来,
显然,冯氏电影是不凑招的,而是要系统发展的,否则他会请好莱坞编剧,做一部好莱坞资金标准的贺岁片故而,看冯的片子《《夜宴》除外》,大家看的基本上都是情感的模式,能在从容的笑谈中体会百态人生。故而,我们可以借此来区分冯氏风格和其他贺岁大片的显著区别,也一定将它作为重点来挖掘冯氏电影取得这些成就的先期根源。
隐秘而伟大,必看的几部佳片
1997到2000年间,冯一共出品了四部电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
从制作水准上来分析,这四部作品投资额都是控制在一千万元人民币以下的低成本电影。而从题材、故事内容和上映档期三方面综合分析,除由张国立主演的《一声叹息》外,其他二部都是葛优主演,以小人物略显荒唐的人生经历为主要情节,以爱情和幽默调侃的京味儿对白为标志性特征,专攻岁末贺岁档的现代都市喜剧片。
在这些影片上映后,呈现了非常明显的地域局限性——“北热南冷”是这一时期冯氏喜剧一直存在的明显缺陷。对票房做出的分析结果也表明:北方尤其是北京,一直是冯氏喜剧的主要阵地。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说,冯小刚早期贺岁片的成功,是在北京的电影市场和首都老百姓的热情支持下取得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不以幽默见长的《一声叹息》参加了2000年第24届开罗电影节,并一举童下了五个奖项,收获甚丰,虽然这是一个国际影响力明显比不上夏纳、柏林的海外影展,但起码可以让冯氏出品在“艺术认可”方面有所收获,不至于囊中羞涩。
而从2000年起,冯小刚便开始尝试其个人创作风格的“创新”和“转型”了。在很多网媒和平媒的报道里,通常是把2006年上映的《夜宴》当作其转型的代表作。但根据后来观众的反馈和市场的反映来看,《夜宴》是冯小刚在影片题材选择上一次不成功的技术转型,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跳跃式转型。
而早在2001年的贺岁喜剧片《大腕》,才是冯开始“转型”的标志,只是需要细致梳理一番,并没有《夜宴》题材到内容那样显得如此直白浅显。
在《大腕》里,除了保留原来以往喜剧作品里一贯的京味调侃风格之外,冯小刚还敏锐地注意到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和争议话题,比如互联网、娱乐炒作、房地产热、植入广告等等。作为导演,冯将如此缤纷错杂的内容和大量时尚元素浓缩到影片的故事情节中,并以荒诞的表现形式加以描画。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看当时的《大腕》,就会发现,冯小刚同志岂止是一位商业片导演啊,他还客串了一次预言家呢,《大腕》故事情节中涉及的诸多方面,都在若干年后的今天,逐一应验了。
无论是当年确有其事的卓识远见还是某种牵强联系的时机巧合,仅凭这一部影片,就可以让冯氏电影在中国当代通俗流行文化之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如果把《大腕》与冯氏2000年之前的二部贺岁喜剧片放在一起,观众不需要多少深入的艺术鉴赏能力也能明显感觉到两者的差异:导演在前者中想表达的思想,远远比后三者中的任何一部都要复杂。
冯小刚导演风格的“转型”,就是从这部《大腕》开始。《大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直至今天,依然保持着生动鲜亮的时代特色和犀利的“文化杀伤力”,堪称冯氏生涯里的一部“巅峰”作品,然而尽管如此,这部影片在海外的“零票房”也给冯小刚提了个醒,在判断迎合中国观众的欣赏角度上,他的敏锐眼光却无法适用于另一种文化。
醉翁之意,不仅在酒
于是,我们在后来的《手机》、《天下无贼》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冯氏在向全国化、国际化靠拢的脚步。
2004年是冯以导演身份完成自身质变的标志性一年,其中《手机》在上映之后,长期困扰冯氏电影“南冷北热”的票房局限问题基本消失了。而《天下无贼》则标志着冯小刚正式进入了“亿元俱乐部”,进军国外市场,大获全胜,成为继张艺谋之后内地第二个“亿元票房导演”。
2005年之后,冯氏电影终于完成了转型——由一个“喜剧导演”转变为题材上的“多元化”导演了,就在这段期间,他也跟了一股流行风,尝试了武侠和战争电影。精心打造的古装武侠大片《夜宴》在2006年“上桌”只是这道大餐实在不合口味,因为在很多环节看起来都像是在效仿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
《夜宴》成为了自1997年起冯氏电影引起广泛负面影响的作品,也是第一个让普通观众、媒体和业内同行这三个评判立场截然不同的群体,同时也是对其产生质疑和批评的作品。然而《夜宴》产生的正面积极意义也是可以肯定的,在大场面、大制作上,至少冯氏电影具备了底气,并且最终确定了这么一个问题:冯大脑袋并不擅长执导古装武侠片。
2006年的国庆长假刚刚结束,《夜宴》的争议尚未完全平息,冯还没有和外界打下招呼,便投入到新片《集结号》的拍摄当中,这部电影不仅开创了国内军事战争题材的新模式,上映后还在社会上造成持久积极的正面舆论效应,同时也给冯氏电影带来了可观的物质回报,可谓是“名利双收”。随后在2009年的《非诚勿扰》,以及陆续推出的《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一九四二》也有了回归2000年之前贺岁“三宝”的趋势,接连奠定了冯氏电影在国产大片中的地位。
很多事情都是循序渐进的,冯氏电影也是如此,不要突然一个什么事件,我们就对它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就比如新中国创建史一样,从表面上看,中国共产党人和其领导的军事政治力量,在1948年以前二十余载艰苦奋斗取得的成就,即便统统算在一起,似乎都抵不上这年秋天到次年春夏发起的一连串猛攻。然而,恰恰是前者长期的深厚积累,才为后者短期的摧枯拉朽以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今天享国六十载这些历史事实,奠定了无可置疑的岁月基石。
人的性情品性是在成长阶段中逐渐塑造的,电影也是如此。因为导演是电影的灵魂,是创造力的代言人。所以我们在评论一个人时,除了定格聚焦于他成功之外的喧嚣,还要联系着他的发展过程来看,冯氏电影在一汪时常兴风作浪的浑水里,能相对四平八稳地一路跑到今天,而且还比别人走得远,探得深,赖于冯小刚为他的电影做出良好定性,装上了一台性能优异的“冯式引擎”。
(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本人删除)